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修养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修养篇 目录 一、德行...................................................................................................................2 二、自省(纠错).................................................................................................. 17 三、勤勉.................................................................................................................36 四、学习(读书).................................................................................................. 49 五、节俭(不贪).................................................................................................. 75 六、敬畏(警醒、善恶)....................................................................................... 90 七、惜时...............................................................................................................101 一、德行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非十二子》。 原文:“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 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 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释义: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 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这句话是告诉我 们,如何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用法提示:荀子以极为质朴的语言阐述了治学之 德,通俗易懂,十分上口。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在公文写作中,这种近于口语、说理明白的文言语句,特 别容易让人接受,也不用做过多解释。“不知则问,不能 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一句,一般用作对德的认识 和考评。比如,“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 为德。”对官德表现进行量化考评,是落实德才兼备、以 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的有益尝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和积极意义。 2.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 仁》。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 人来和他相伴。强调,道德的魅力与意义。 用法提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地之 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 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有道德的人自 然也会和有道德的人一起相处。所以,如果想要身边全都 是有德之人,那么首先自己要有德行。在公文写作 中,“德不孤,必有邻”可用于阐释美德的魅力与意 义,从而鼓励某人注重自身修养;还可用于合作,说明双 方是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比如,“德不孤,必有 邻。”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之间的时空距离或许很近,或 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 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原文:“故其(管仲)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 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 灭亡。比喻:纲纪废弛,政令不行,国家灭亡。“四 维”,即礼、义、廉、耻。 用法提示:礼、义、廉、耻合称“四维”;加上 孝、悌、忠、信,就是“八德”。礼、义、廉、耻四个字 所蕴含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变迁也跟着变化。但是无论怎么 变化都会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在公文写作中,说到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等国家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层面的 时候,都会强调礼、义、廉、耻。比如,每个时代都有每 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四 维不张,国乃灭亡”是中国先人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认 识,而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4.成功非难,处成功尤难。 出处:明·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 原文:“成功非难,处成功尤难。” 释义:取得成绩并不难,处身于成功当中才是更加困 难的。比喻:正确对待成功,不因成功而骄逸。 用法提示:孙槐溪在明代的历史上并不怎么出名,如 果不是因为张居正给他写过书信,我们见到他的名字的机 会可能会更少。在公文写作中,张居正的很多观点其实都 可以用,并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本书所选的这些。而这句 话,后面的内容可以是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 风”等。比如,“成功非难,处成功尤难。”全党在胜利 面前,要坚持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 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 原文:“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 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释义:古时候有道德的人,即使绝交了也不会互相诋 毁。表现了一种难得的正直美德。 用法提示:这段话是乐毅对燕昭王说的,在《战国 策·燕策二》中也叫《乐毅报燕王书》。乐毅是战国后期 杰出的军事家,为什么说他杰出呢?因为他曾统帅燕国等 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 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而且,他还是诸葛亮的偶像。 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教育广大青少年,让他们 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需要注意的是,是“交绝”,而 非“绝交”。 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出处:北宋·王安石《梅花》(又名《梅》)。 原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 有暗香来。” 释义: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 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歌颂了一种坚强和高洁美好的 品格。 用法提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失败后,被宋神宗 罢相,心灰意冷,退居钟山,但却没有放弃对人生的希 望,这首诗便是那时所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 在两个方面:一是洁身自好,不与失德的人同流合污,可 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二是不争不抢,无比自信却不到 处炫耀,可作为对青少年的教育。比如,“遥知不是 雪,为有暗香来。”真正有才能的人,无须到处宣传,别 人自会看见。另外,“为有暗香来”一句也可以单独作为 文章标题。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释义: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 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 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用法提示: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 渐》,第二首不为我们所熟知。王昌龄出任南京 县丞时,他的朋友辛渐由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 阳。王昌龄一直送到镇江才离去。这两首诗便是那时所 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示人的美德、品 格,也可以用在弘扬家风方面。比如,“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廉 洁,是家风中的重要一部分;清廉,是送给家人最好的礼 物。 8.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出处:清·金缨辑录《格言联璧·齐家类》,据说为 袁崇焕所作自题联。 释义:心术不可违背天地意志,言行举止要给子孙做 榜样。提醒人们要心存良善,谨言慎行,为子女起好的表 率作用。 用法提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 儿孙”则有两句意:前一句说做人要心术端正,后一句说 建立良好的家风。在公文写作中,其实没有必要区分,因 为两句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说到个人修养的时候可以 用,说到家风营造的时候也可以用。比如,“心术不可得 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家风连着民风与政 风。良好的家风是人们精神成长的沃土,有了好家风,才 能培养出好儿女、好公民。 9.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出处: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原文:“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 厚?’(晏子)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 民。’”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 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爱民”可以作为立 场,就是要破除官本位、“官老爷”的思想;也可以作为 要求,就是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 发。比如,“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国家公职 人员一切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时刻把人民冷暖放在心 中,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 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小 雅·车舝》。 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鲱,六辔如 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释义: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比喻:品 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 为行为准则。 用法提示:真正让这句话“走红”的人是司马迁,他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赞”中对孔子“表 白”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 能至,然心向往之。”当然了,这也使得此句本来的意思 发生了些许变化。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还是用来形容那 些德行高尚的人,希望后来的人能够向他们学习。比 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个人,师恩如山;于国 家,师德如海。 1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原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 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释义: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说明 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关系。 用法提示:德才兼备是司马光理想中的人才,他认 为,有德无才者次之,无德无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 是有才无德的小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才兼 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 的侧重点在人才身上的德行,可以用在选人用人、人员考 核等方面。毕竟,只有具备极佳品德与才能的人,才是可 用的人才。比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 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德 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12.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原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 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释义:君子把才华用来行善,小人把才华用来作恶。 形容才能需要一定的德行来支配,不然会产生反作用。 用法提示:司马光也使用司马迁的《史记》笔 法:“太史公曰”,在每一传记完结之后,都会写上一大 段的“臣光曰”,上面那段文字就是司马光针对智伯发 出评论,所以也叫《智伯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就 不仅是在强调德行的重要性,还要求大家注意区分君子和 小人,而在古人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德行的高低,而不是 才能大小。比如,“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 恶。”如果政治品德不过关,我们就要一票否决。相 反,对于那些政治品德好的人,我们要大力培养,助之成 才。 13.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 覆者多矣。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原文:“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 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释义: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都是有才能但德行 不足,才导致了衰败。形容有才无德的危害。 用法提示:司马光是当时士人的精神领袖,尤其是到 了宋神宗时期,他在朝廷上的影响非常之大,要不然也不 会成为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阻力之一。不过,司马光的人品 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他崇尚德行,力主才德相符。在公文 写作中,这句话还是变相强调有才没有德、用人不重德的 危害,需要我们在教育时注重德育,在考核时注重德行。 比如,“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对于政治品德 不过关的人,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就应该一票否决。 1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东汉·张衡《应间》。 原文:“是何观同而见异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 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 是不是完善。形容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 用法提示:张衡仕途不畅,多年不得升迁,曾任太史 令前后达十四年之久。不慕名利的他,写下这篇文章表明 心迹。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强调德行的重要 性,提醒大家不要只报怨不升职,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 了“德位相符”。比如,“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 之不崇”是儒学的政德观,中华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 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为官理政的根本。 15.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出处:北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原文:“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 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释义:不与万物一同毁灭,而能超然万物且不腐烂的 东西,就是流传后世的好名声。比喻:留给后世一个好名 声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名声才是不朽的。 用法提示:石曼卿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个人物,他文武 双全,关心边事,曾对契丹、西夏之患提出很多有益见 解。欧阳修很了解、敬佩石曼卿,以至于石曼卿去世二十 六年后,欧阳修还写了这篇祭文悼念他。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警醒大家,要看中身后的名声,不要 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蒙蔽双眼,以致万劫不复。比如,“不 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如果能经受 住各种诱惑的考验,以德润身,一身正气,便可给继任者 留下好的作风,给子女留下好的名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 富。 二、自省(纠错) 1.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出处:隋·王通《中说·周公》。 原文:“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子 曰:‘必也义乎?’” 释义:能够正确估价自己,并且克服各种私心杂念、 战胜自己的人,才是英雄。形容人贵在能够自知自胜。 用法提示: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英雄》对“英 雄”一词做了这样的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 人,谓之雄。”“英”与“雄”是两种能力,只有融为一 体的时候,才可以被称为“英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最好用在总结类的公文中,如党建检查总结、年终工作 总结等。比如,“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最非凡的成 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 久经磨难,而是永葆初心。 2.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出处: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 诠次得十五首》(其一)。 原文:“道力战万籁,微芒课其功。不能胜寸心,安 能胜苍穹?相彼鸾与凤,不栖枯枝松。天神傥下来,清明 可与通。” 释义:人不能战胜自己的方寸之心,又怎能战胜广阔 无垠的外部世界?比喻:搞好自身修养,才能应对外界事 务。 用法提示:这既是作者的扪心自问,也是我们应该反 省的问题。“寸心”虽小,却是每个人自身的主宰,控制 着人的各项活动——一个人的行为状态本质上是由心灵状 态决定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勉励广大党员 干部志向高远,正心修身,心存敬畏和戒惧,自觉搞好内 心的净化。比如,“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只有保 持内心的强大,才能有敬畏、有自律、有定力,不为他人 左右,不为外物所惑,获得战胜客观世界的不竭动力。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 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释义:看见有德行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 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没有才干的人,内心就要反省,自己 是否有和那人一样的错误。成语“见贤思齐”即出自此 处。 用法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的“贤”,并不是狭 隘地专指那些圣贤,而是指那些做人做事有可取之处的 人;那些不贤的人,也并非是那种大奸大恶之徒,而是指 做人做事有不妥之处的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 在自身修养方面,表示通过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领导干部尤 其要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 追求高尚情操、脱离低级趣味。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 仁》。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应当选择他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人的缺 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 防备。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 用法提示:所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 步。”做人最忌讳自以为是。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 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感 悟。在公文写作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和“见贤思齐 焉”单独拿出来还可以有一种用法,那就是宣扬榜样的力 量,在说到“感动中国”“劳动模范”时,不妨一用。比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汇聚起新时代榜样的力量,号 召全党全社会见贤思齐、锐意进取,在新时代展现新气 象、新担当、新作为。 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原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 释义: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 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说明了修身的阶段和过程。 用法提示: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天赋 异禀,也不能一蹴而就。这段话出现在《大学》的第一章 中,紧接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先贤对 其的重视程度。在公文写作中,无论是正确用权,还是反 腐倡廉,或是服务人民,都要从心出发,尽心竭力。总 之,有了修身,才能有后面的一切。比如,“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有了诚纯的意 念,心自然端正,心正是由一念一念的正结成的。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 公》。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 矣。’” 释义: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 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 用法提示:类似这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格言,《论 语》中有很多。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修身方 面,无论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还是领导干部的反躬自 省,都少不了这一条。比如,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用党 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 自励,努力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踏踏实实干 事,清清白白为官。 7.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处:《尚书·商书·伊训》。 原文:“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 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释义: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 某些不足。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意思。 用法提示:《伊训》是商臣伊尹写给太甲帝王的教导 与告诫,主要是为人纲纪等方面。北宋理学家邵雍就特别 喜欢这句话,他曾写有《寒夜吟》一诗,颈联就是“责己 重以周,与人不求备”。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使用情 况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甚相类似。比如,成为好干 部,就要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 陶冶,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 重、自省、自警、自励。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 渊》。 原文:“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释义: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以增添烦 恼。讲求的是换位思考,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 用法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揭晓的是处理 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直到今天也依然适用。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不仅适合人与人之间,更适合国与国之间,所 以在说到国际关系、我国外交道路的时候,可以一用。比 如,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 同“国强必霸”,将继续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 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9.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出处:春秋·亢仓子《亢仓子·训道篇》。 原文:“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 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 身,常若有过。” 释义: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 样。强调严于律己,凡事做最坏的打算。 用法提示:亢仓子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神秘的一个 人,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又名亢桑子、庚桑子,被道教 尊为洞灵真人。《亢仓子》一书中多古文奇字,如果不看 音义等辅助书籍,就会很难读懂。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 适合用于自我反省方面,人难有自知之明,能够意识到自 己的缺点并不断改进,非常难能可贵。比如,“君子检 身,常若有过。”修身要像照镜子一样,时时反观自 身,检视不足。 10.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正名》。 原文:“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 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释义: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 是可以节制的。强调严于律己,控制自我欲望。 用法提示:荀子在这里说了一个大实话:即使是“无 所不能”的天子,也不可能消灭欲望,更遑论凡夫俗子 呢?与之相比,那些天天把“灭人欲”放在嘴边的理学家 们、道学家们,多少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在公文写作 中,这个观点也可以说一下,也算出新,即欲望是不可能 被完全消灭的,但是却可加以节制。比如,“欲虽不可 去,求可节也。”着力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 意识和能力,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 大事,忘了大义。 11.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 问》。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 敬。’”“(子)曰:‘修己以安 人。’”“(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 姓,尧、舜其犹病诸!’” 释义: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 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身边的人 安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天下百姓都安乐。而这 一点,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呢!” 用法提示:《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言 论,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段。两个“(子)曰”中间本 来还有子路的两句台词:“如斯而已乎?”在此省略。在 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要求、一种希望、一种 教导,对象最好是任重而道远的人民公仆,场合可以是干 部选拔大会,强调年轻干部要加强自我修炼,培育良好官 德,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比如,《论语》中 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 姓”,优秀年轻干部要强化自我修炼,正心明道,防微杜 渐。 12.养心莫善于寡欲。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告子 上》。 原文:“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 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 者,寡矣。’” 释义: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形容通过减少欲望的方法进行修身养性。 用法提示:孟子坚持“性本善”,他认为外物会改变 人的本性,感官之欲会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多的 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可能是坠入 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修 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能够用在很 多方面,如对权力的欲望、对金钱的欲望等。比如,“养 心莫善于寡欲。”逃离奢华的迷雾、防范贪婪的陷阱,需 要一把锋利的刀,只有随时准备好剪除欲望的枝枝 蔓蔓,才能防止精美的“筷子”左右自己的食欲。 1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出处:唐·杜甫《偶题》。 原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 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 绮丽为。” 释义: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 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用法提示:杜甫的这一联诗很见功力,虽是以议论入 诗,但是对仗工整,语言简练,高度概括了他对诗歌创作 的见解,还带有总结性质,可以说是有文有质,“文质彬 彬”。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也可 以用来形容一本书,或者作为鼓励和希望,对象当然是手 里整天握着笔杆子的文字工作者了。 1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处: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学而 第一》。 原文:“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释义: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和错误,如果有,就加以 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 同样的错误。“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即“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朱 熹虽然是在说学习,但是其实适用于为人处世的各个方 面。 用法提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有则改之,无则 加勉”这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竟然不是孔子说的,竟 然不是出自《论语》。不错,这句话的作者正是朱熹。在 公文写作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主要用于自我检 讨,对各种事情的自我检讨,与“批评和自我批评”异曲 同工,所以有时候两句也可以结合着用。比如,对待群众 提出的意见要认真思考,对待群众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 决,要经常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看看自己是否真 正做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处:商·姬昌《周易·益卦》。 原文:“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 则改。’” 释义: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 上改正。主要说的是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用法提示:宋代诗人李石有一首《扇子诗》,首 联“颜子见善则迁,子路有过则改”就是对“君子以见善 则迁,有过则改”的改写。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关于“善”与“过”的态度标准,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中克己修身、养德向善的品格要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修身方面。 比如,古人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说来人人都知 道,但是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许多不良习惯根深蒂固,不 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但多坚持一秒,我们就能多取 得一分的改变。 16.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楚策四》。 原文:“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 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 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释义: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 掉以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 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见兔顾犬”“亡羊补 牢”两个成语都是出自此处。 用法提示:庄辛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名臣,“鄙 语”,就是俗语,庄辛也是听说的。人不怕做错事情,就 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 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了。在公文写作中,经常会说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 制”这一比较火的内容,到时用一整句还是用半句,还要 看篇幅。比如,古人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建 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无疑会极大地激励党员干部的担当 作为。 1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微 子》。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 言。” 释义:以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 比喻: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人总是要往前看的。 用法提示: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 的隐士。因为他剪发装疯,所以被称为“楚狂接舆”。这 句话中的“往者”指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事情,“来 者”是让孔子赶紧像他一样去隐居。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现多用作鼓励之辞。鼓励大家在有错就改的同时,不要 陷在过去出不来,人总是要往前看的。比如,“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对犯过错的人,要坚持惩前毖后、治 病救人的方针,着眼于严管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 重,进行教育引导、正本清源。 18.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 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 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释义: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 的事尚可补救。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用法提示:陶渊明多次入仕,又多次辞官。他最后一 次入仕,是做彭泽县的县令。当到第八十一天的时 候,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接着就发生了陶渊 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后就是这篇《归去来兮 辞》了。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彻底告别官场、正式开始隐居 的标志。在公文写作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完全相同,落笔的时 候均可用。 19.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出处:唐·韩愈《五箴》。 原文:“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 释义:人只怕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已经知道而不能改 正,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形容改正错误需要勇气。 用法提示:《五箴》是韩愈在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 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既有出自真心的自我批评、自 我警醒,也有不屈的精神蕴涵其中。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的重点其实在后半句,要有勇气改正错误。如今,各个 领域都有自己的容错机制,允许一定程度上的犯错才有创 新,但是自己要知道改正。比如,“人患不知其过,既知 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我们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 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 期整改到位。 20.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出处:唐·神秀《无相偈》。 原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 使有尘埃。” 释义:要时时刻刻拭擦尘土,不要让心灵染上灰尘。 引申义是通过时刻检查,不让不干净的东西将心性覆盖。 用法提示:比这首诗更有名的是慧能的《菩提 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然而,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心之中,从来都不 是“本来无一物”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这里的“拂拭”可以指纪检,或者是 督查、巡视,无论是向上的报告,还是向下的要求,都可 以引用这句话。 三、勤勉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出处:东汉·张衡《应间》。 原文:“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已垂翅而还 故栖,盍亦调其机而铦诸?昔有文王,自求多福。人生在 勤,不索何获?” 释义:人类之所以生存下来就是在于勤奋,不勤奋努 力去追求,人生怎么会有收获?比喻:人生应该努力求 索,不然就不会有收获。“间”,通“闲”;“应 间”,即应闲。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方 面,因为无论是提高个人素质水平还是生活水平,无论是 推进工作还是做出成果,都需要勤奋、勤勉,所谓“天道 酬勤”是也。各种工作总结、学习交流等,都可以用这句 话引出下文,或者总结一段。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原文:“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 骄。” 释义: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的话物资就不会匮 乏。形容勤劳方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成语“勤则不匮”即 出于此。 用法提示:俗话说得好:“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不过,孙中山曾对此做过更为经典的解释:“民生 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 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取得国家的长治 久安,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便 可用在民生、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之后的内容可以是鼓 励大家努力奋斗,也可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 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释义: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做事 情成功是因为反复思考、深思熟虑,而毁于随手随意、随 随便便。强调,学业贵在精勤,事业贵在思虑。“国子先 生”,即韩愈。 用法提示:老祖宗的话,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一直受用 着。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在嬉笑打闹 中得来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如今所得到的,都来之不 易,绝对不能因为一时的贪图享乐,就断送了这一切;不 能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就枉送了这一切。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全用,既说学习,又说工作,强调学以致 用、知行合一;也可以分着用,说学习的时候用前半 句,说工作的时候用后半句。 4.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 出处:清·钱德苍《解人颐·勤懒歌》。 原文:“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 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 释义:只要勤奋,天下就没有难做的事情,即使百尺 竿头也能昂然挺立。“百尺竿头”,本是佛教用语,比喻 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也作“百丈竿头”。 用法提示:众所周知,一说到“勤”,最常听到的就 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富贵必从勤苦得,天才也从 勤奋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 都是在讲述勤奋、勤劳。而古往今来所谓的“庸人”,多 是因为一个“惰”字。在公文写作中,说到勤勉的时 候,用它的反义,如懒惰、慵懒等进行对比,也是一个不 错的方法。而且,这一联主要说的是勤奋努力的作用和意 义,朗朗上口,很像是一句打油诗。比如,“百尺竿头立 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以勤治 世,不仅是为官之道,亦是为人处世之道。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处:东汉·曹操《短歌行》。 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释义:高山永远不会嫌自己太高,深海永远不会嫌自 己太深。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学问越深广越 好。“厌”,满足之意。有成语“山不厌高”。 用法提示:文学史上有一个词,叫作“建安风 骨”,指的是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 格,所以也叫“汉魏风骨”。而曹操正是“建安风骨”的 代表人物,他的诗既能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也 能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公文写作 中,这联诗就可用于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 神。比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改革开放永无止 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处: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释义: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 角声响成一片。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时刻不忘报国之 志。 用法提示:陈同甫,即陈亮,也是南宋爱国词人,力 主北伐,与辛弃疾志同道合,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在公 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在军队建设、军人精神等方面。比 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中国军人的 雄风,中国军人的魂魄。当然,为了增强文章效果,“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也可以加 上。 7.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原文:“门庭热闹,牛马成群,婢仆雇工,也有数 百,好不兴头!正是: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 惰者,面带饥寒色。” 释义:富贵本来不能生根,都是要从勤俭中才能得 到。形容勤劳可以创造财富。 用法提示:《醒世恒言》是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这 里的“白话”指的是当时的白话,而不是胡适、鲁迅、陈 独秀等人所倡导的“白话文”。《醒世恒言》和冯梦龙的 其他两部作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 称“三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天道 酬勤”的道理,鼓励大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勤勤 恳恳,才能有所收获。比如,“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 得。”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要通过政策引导并鼓励他们 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 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处:唐·颜真卿《劝学》。 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 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另外,《警世贤文·勤奋 篇》中有:“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释义: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 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劝勉青 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 事无成,后悔已晚。 用法提示: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颜真卿 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但母亲殷氏对他实行了严格的家庭 教育,亲自督学;颜真卿本人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 读,这才成就了一代大家。这首诗既是颜真卿本人的心得 体会,也是他对后人的一个警醒。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 浅显易懂,可以用于告诫青少年们读书要趁早。比 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如果有人自 恃先天聪明而忽视了后天的学习,就会像王安石在《伤仲 永》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事无成。 9.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出处:南宋·陆游《读书》。 原文:“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 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释义:在灯下读书,眼神已经大不如前了,却还是读 完了两万个蝇头小字。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 精神。 用法提示:陆游不仅“读史”,还“读书”。可能是 因为他写的诗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有的时候诗题起得有些 随意。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了,视力大不如 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坚持读书。所 以,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就可以以陆游为例,正面激励莘 莘学子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赶上“读书日”,那 就更合适了。比如,“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 言。”陆游五十三岁坚持读书。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 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1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处: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 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比 喻:学业应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用法提示:陆游非常注意家学,尤其是对子女的言传 身教。他曾经给他的儿子写过很多诗,所谓“教子 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示儿》。这首诗是陆游专 门写给他小儿子陆聿的,当时陆聿二十出头,正值“少 壮”之年。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同样适合用于那些“少 壮”之辈,要珍惜时光,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并坚持不 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死读书。比如,“古人学问无 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你们要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 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1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处: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原文:“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 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 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释义: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 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表示:为了终生 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用法提示:将最深刻的道理用最平实的语言说出 来,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功夫。这既是杜荀鹤对弟 侄的勉励之词,也是他身为长者的人生感悟:年轻时勤奋 努力必将终身受益,岁月匆匆,切莫懒惰懈怠,虚度光 阴。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勉励青年学生,不要 懒惰,趁着青春的大好时光为人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比 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有志青年投 身国防事业,唯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苦为 乐的奋斗精神,不断焠砺自己的意志品格,才能为实现中 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长歌 行》。 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 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 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 也没用了。形容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努力。 用法提示:《短歌行》《长歌行》都属于汉乐府 诗,东汉末年及其之后,依旧题写新诗成为一种风尚。在 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的用法和“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 阴惰寸功”差不多,都是勉励青年学子,珍惜时间,努力 奋斗。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儿童是 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古往今来,大凡很有作 为的人,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13.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原文:“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 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 同一初。” 释义:读书须勤奋才能有所收获,不勤奋只能是腹中 空空。鼓励大家勤奋读书,那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用法提示:“符”,即韩符,韩愈的儿子。韩愈在长 安城南有套宅子,名叫“韩符庄”。之所以不叫“韩愈 庄”,是因为韩愈去世以后,都是韩符及后人住在这 里,一直到北宋。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主要是强调读书 学习方面的勤勉,对象不一定是青年学生,各个年龄层、 各个行业、各个知识阶层的人都需要勤读书。比如,“诗 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我们要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让它存在于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日积月累,逐 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为国为民的大智慧。 1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原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百次;别人十 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千次。比喻:人应以勤奋不懈的 努力,以弥补天资之不足。 用法提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 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这种 以勤奋、以毅力、以力量取胜的思想,从古至今从未断 绝。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读书学 习,还能用在我们国家民心团结等方面。 四、学习(读书) 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处:北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原文:“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 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 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释义: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 质自然光彩夺人。形容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 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用法提示: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太为人 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 诵,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在公文写作 中,这联诗可以用作宣传读书的作用,尤其是还有前一句 的对比,更显读书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比如,“粗缯大布 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 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 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原文:“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 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而寡闻。” 释义: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自己一 个人苦思冥想,不与友人讨论,就容易学识浅薄,见闻不 广。强调师友之间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 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成语“孤陋 寡闻”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礼记》在东汉时期,除了戴圣的四十九 篇本,还有他叔叔戴德的八十五篇本,后者习称《大戴礼 记》,不过后来无人问津。所以我们现在说的《礼记》其 实就是《小戴礼记》。在公文写作中,“独学而无友,则 孤陋而寡闻”主要是在说如何学习,即学习的一种方 法,可以用来强调交流研讨的必要性,也可以用来强调人 际交往的重要性。所以,这句话至少有两种运用场合,除 了学习,还有“走出去”。比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 而寡闻。”当今时代,既为我们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 了广阔舞台,也对我们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出处: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 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 灯,独照独明;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释义: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有依 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强 调学识与才能的辩证关系。 用法提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 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时,更要富于广博的见识。 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学习、才能和见识等方 面。我们不光要关注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还要关注 学习与才能的关系,要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才能。比 如,“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广 大党员群众以书为友,既能够增长知识,又能够增长智 慧;既可以克服“本领危机”,又可以防止“病毒入 侵”。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 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之“大学”,非 今之大学,指的是“博学”“大人之学”。 用法提示: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话,讲的是学习 的目的和意义,提醒大家不要“跑偏”。儒家文化铸造了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 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也 可以将这句话作为开篇第一句,只是要注意场合,如培训 班开班动员等与学习、锻炼有关的活动。比如,“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教育必须坚 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 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雍 也》。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释义: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 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无 论做什么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用法提示:“之”在这里主要是指学习,但又不限于 学习,也可以是学问、技艺,等等。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用在学习上最合适,但同时也可以引申。比如,“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最重要的 就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如此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做到学以致用。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 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 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释义: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 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这是关于治学的 名句。 用法提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 行”,说的是为学的五个层次,或者说五个递进的阶 段。“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 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 一”。在公文写作中,关于学习、教育的文章,如开班动 员、新员工入职时,都可以引用这句话。比如,无论是做 学问,还是做工作,都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把理论、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 践。 7.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 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 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 习以不负平生所学。辩证地看待了学习与做官之间的关 系,重点在后一句上。 用法提示:在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思想根深蒂 固,做官可以说是学习的唯一出路,或者说是唯一目的。 而荀子却说“学者非必为仕”,他的思想可谓是很“超 前”了。再者,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 声誉变得更好,同时也让治下的百姓愁苦更少。在公文写 作中,我们可以延续荀子的观点,也可以加以补充。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 成。强调学习、立志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歌德曾经说过:“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 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和 诸葛亮的这句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诫子书》,顾名思 义,是诸葛亮写给自己的儿子的,但是这封信却一直影响 到现在。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学习和立志的 必要性,对象最好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与教育相关的人。 比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偶然的机遇不 足恃,到手的财富不足恃,唯一可靠的保障是才能和学 识,这是他赢得一切的真正资本。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 政》。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释义: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 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强调学习 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用法提示: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 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 才有方向。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除了用于学习本 身,“学而不思”还可以理解为照搬照抄。毛泽东同志就 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责过“言必称希腊”的 论调、做法。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 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 解决问题的钥匙。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原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 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释义: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让自己的所 学,能在生活中体现。比喻: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 际,学以致用。 用法提示:董其昌是明朝后期书画家,其画及画论对 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就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