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能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切实增强各级领 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能力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领导干部学习和 运用互联网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 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2018年4月,习 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 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 力”。2023年7月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 想概论》对上述要求进行了再次梳理与进一步明确。“四个能 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 求,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互联网时代下开展工作的必备素质、必 需技能。“四个能力”从“学习互联网”“认识互联网”“使 用互联网”“保障互联网”四个维度出发,彼此之间相互契 合,又各自包含对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的不同要求。在学习和认 识互联网方面,要求领导干部了解互联网的技术特征以及互联 网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意义,将充分认识互联网作为开展工作 的前提,让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与对互联网舆论的引导能 力相辅相成。在使用和保障互联网方面,要求领导干部积极拥 抱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技术升级和思维革新,紧紧抓住历史机 遇,让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与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的提 升齐头并进。“四个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 体,对网络信息时代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提出了新要 求,指明了新方向。 一、互联网规律把握能力 “四个能力”中,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排在首位,应 当引起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发展阶段,学习、掌握、 总结互联网规律正当其时,运用互联网规律引导发展、防范风 险大有可为。 (一)看清大势,把握互联网规律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掀起了巨大的浪潮,波动的表面之下是 否存在确定性的规律?我们研究认为,在网络世界的快速裂变 中,穿过互联网思维的“迷雾”,存在具有指引性的规律,无 论对个人、企业、国家乃至世界,都有显著的参考价值。特别 是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身处这个由互联网 塑造甚至引领的时代,提升把握互联网规律的能力,很有必 要。这些规律关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如摩尔定律)、阶段特 征(如加德纳曲线)和经济属性(如垄断效应);关注互联网 价值在用户(如梅特卡夫定律)、产业(如互联网+)和市场格 局(如长尾效应)等方面的体现;关注互联网对舆论场的重 塑,比如Web2.0、网络意见领袖和舆论非理性带来的影响;关 注互联网自身的安全风险,涉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 全。当前全球对互联网规律的研究,对领导干部学网懂网,进 而管网治网提出了很多极有现实性的观照。我国互联网快速发 展,正在面临推动发展和维护安全的多重挑战,很多问题表现 得更为明显和复杂,有些情况甚至是我国所特有的,更需要结 合我国实际重新认识互联网发展规律。要从发展和安全两个 维度具体分析我国互联网的新情况、新问题,平衡好发展与安 全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切实理解互联网规 律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表现方式,顺势而为、科学治 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立足国情,引导互联网发展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部分领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20XX年12月 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67亿,互联网 普及率从42.1%增长到75.6%,网站数量从268万个增长到387万 个,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从4.68亿增长到10.38亿。我国网民规 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 的5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如 何理解这种成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的效 果,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互联网的各项要求,如何看待我 国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痼疾,如何为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做好准 备,这都是领导干部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有 学者通过人口红利、资本红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发优势等理 论解释这一成就,这些解释根植于互联网规律,特别是从资 本、用户角度理解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因素,指出我国在积极利 用国内外资本、提速降费降低互联网成本、大力兴建基础设施 和推动普遍服务扩大互联网人口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与 此同时,我国互联网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黑天鹅”意外 飞来,“灰犀牛”逐渐走近,很多敏感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如 恶性竞争、网络暴力、版权争议和劳资纠纷等,需要有关部门 持续推进治理工作。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了解这些问题的面 貌,还要掌握问题演变的逻辑,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发 展。很多问题经过治理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还有些问题随着 发展消失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也在发展中又衍生出了 新的问题。 (三)直面挑战,防范互联网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在引领发展、提供红利的同时,也 带来了多层面的深刻风险。在国际层面,互联网成为国家间政 治博弈的重要领域,国家间的网络战、舆论战已经来临。互联 网作为政治动员平台,成为深刻影响一些国家政治稳定的因 素,它不仅影响选举等常规政治议程,还深刻塑造了新的政治 运动,各种政治力量都在争夺互联网的控制权。互联网作为新 的传播介质,重塑了舆论生态,一些平台和自媒体获得了堪比 主流媒体的“第四权力”;同时,网络谣言、假新闻也扰乱了 原有的传播秩序,一些人借机充当意见领袖并制造混乱、煽动 仇恨,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不法分子造谣、诽谤和伤害他人的 能力也随之提高。互联网如果使用不当,可能成为负面因素的 放大器,互联网平台的失范可能损害大量网民的利益,特别是 在金融领域,这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是无法想象的。面对这些风 险,不能回避否认或“一关了之”,而要结合风险综合治 理,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在风险中化解风险。 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信息时代,社会舆论环境、格局和结构均发生显著变 化,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科学、合理、有效 地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是一场挑 战,只有学好网、懂得网、会用网,把握好网络舆论的话语 权,才能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形成网络舆情态势感知能力 “态势感知”概念首先由美国空军提出,随着互联网兴 起,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信息安全领域,并逐步升 级为“网络态势感知”。所谓态势感知,关键是监测与响应两 大能力的建设。网络改变传播环境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提供 了全新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应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会治 理,必须拿起这一有力的“武器”。 第一,时刻关注“态”。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从全局看问 题,时刻通过网上信息源把握舆情事件的整体状态,并思 考“在哪里把握、如何把握、怎样把握”这三个问题。要主动 接触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和信息传播活动,亲自 感受、体验、了解网上动态;要学习一定的舆情监测方法,根 据情况进行研判,为考虑舆情背后的问题、风险打下基础;要 尝试建立稳定的网上交流机制,增加与群众的互动,使事态向 可控而非失控发展。 第二,重点把握“势”。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分析预测舆 情事件未来可能的状态,以及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培养形势 预判能力。应牢记网络问题容易“星火燎原”的特性,重视工 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视对网络舆论进行预先分 析。 (二)培育网络舆论危机发现与应对能力 危机舆情事件大多具有负面敏感性,在网络环境的催生下 会快速生成甚至迭变,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极易陷入难以收 拾的局面。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并持续优化科学细致的 危机应对处置预备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各级领导干部从单纯 的事件处置和“赶紧解决”思维,转向准备充分、动态调整 的“步步为营”思维,才可能以“未雨绸缪”避免“祸从口 出”,做到心中有数。 在危机应对处置的具体环节中,信息发布可谓是决定舆情 走向的关键。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 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 件的关键。20XX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有研究机构首次提 出“黄金4小时”概念,即事件发生4小时内,政府要第一时间 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随 着微博等发布速度更快、应用范围更广的社交平台兴起,围绕 突发事件网上舆情回应又出现了“黄金1小时”理念。目前,部 分地方的政务微博管理办法已明确要求,面对突发事件,要 在1小时内发布消息,采取速报现象、缓报原因或速报事态、慎 报处置的方法,有序有度地发布,做到“1小时处置不耽误”。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作为,不做“事后诸葛亮”,争为引导先行 者,是舆情应对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掌握舆论场主动的重要 指南。 (三)重视利用网络渠道开展舆论引导 近年来,“怼”字成为当之无愧的互联网热词之一,网络 舆论中的“互怼”现象,不仅是表面上的“网络吵架”,也表 现出一种据理力争的网络开放特征。如何引导网民合理表达观 点和诉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借助 网络渠道,为舆论场形成正面引导助力。 第一,坚持通过网络听取民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 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 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 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 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 功。”举例来说,借助地方媒体的意见搜集平台、地方政务信 息公开平台等网上渠道,了解本地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及想 法。围绕政策发布、事件解读等,与群众开展正面沟通,展 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积极形象,组织动员群众有效 参与社会治理。 第二,主动增强政民互动黏性。在互联网商业应用普及的 今天,“用户黏性”已不再是陌生的词语。对于各级党委和政 府而言,要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让政务微博、微信等摆脱高 高在上、华而不实的姿态,真正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成 为群众自发信赖的好帮手,切实增进政民互动和双向理解。 第三,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建设。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各级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要按照公众人物的标准要 求自己;重视言论表达的严谨性,使自身的一言一行经得起网 络“聚光灯”的“烤验”和网民的“推敲”。通过长期的形象 建设,使群众积累信任,进而对政府部门形成可近、可敬、可 信的印象,有助于促进群众在网上与政府同向发声,激发网络 空间的公共话语自净功能。 (四)构建舆论引导良性机制 实践证明,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广泛适用、操作性强的网络 舆论引导机制及工作流程,基本思路可包括“快速获知—及时 回应—跟踪反馈—长效管理—定向引导”五个方面。 第一,“三步走”实现快速获知。“快”是对网络舆论实 现成功引导的第一要义,而真正的“快”,就是要把工作做在 前面、做在平时。一是预先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响应机制,确保 出现突发舆情事件时,各部门可快速有效地展开行动。二是做 好日常舆情监测,尤其注意与本部门、本地相关的网上情况及 变化。三是重视网络政务窗口的民意联通作用,架设起群众反 映和解决问题的良性渠道,避免日常风险累积“引爆”舆 情“地雷”。 第二,“两重点”确保及时回应。在形成网络舆情应急响 应机制和队伍的基础上,需关注两项重点。一是优先解决核心 问题,比如遇到事故时要优先考虑救助、抢险等工作,出现群 体利益纠纷时应直面主要矛盾。二是做好回应,不仅在时间上 确保及时,也要注意回应的有效性,针对当前舆论最突出的诉 求展开回应,不偏离主要事实。 第三,“四避免”做好跟踪反馈。信息发布是网络舆论引 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有四大问题需要 注意。一是避免发布模糊不清的信息,坚持用事实说话,确保 发布信息的真实可信、清晰准确,经得起舆论推敲。二是避免 推卸责任或转移话题,以群众利益为先,对属于政府部门的问 题,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对政府部门应当处置的问 题,要坚决予以回应和承诺,降低公众质疑。三是避免单方面 发布,应尽可能组织有关方面对事实开展联合调查,确保信息 发布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可信度。四是避免“毕其功于一 役”思维,除了事发初期的信息发布之外,对后续事态的跟踪 和发布往往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