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两个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两个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 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 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 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 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 坚实的实践基础。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 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 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 署,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 魂,推动全党更加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 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唯物史观是“两个确立”的根本理论依据 (一)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历史观有两种,一种是唯心史观,另一种是唯 物史观。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 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 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原理,一个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的原理。这个原理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 又承认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 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 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 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 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唯物史观也强 调,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 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杰出人物首先发现并提出来的。因 为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 更强烈、更主动,能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 中起着领导核心作用。杰出人物的出现虽然是一种偶然现 象,但却具有历史必然性。 另一个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的原理。这一原理强调的是,正确反映事物和合乎客观规 律的思想认识就是真理,不能正确反映事物和不合乎客观规律 的思想认识就是谬误。真理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能动 的指导作用。1950年9月10日,刘少奇同志在马列学院第二、三 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 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 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 导工作”。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 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 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 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 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 下都不能动摇。”由此可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是这一基本 原理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对于唯物史观的这两个基本原理,我们应该全面准确地理 解和把握,如果重视和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和丢掉另一个方 面,就会犯机械论、片面性的错误,就不能科学地解释历 史,也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二)“两个确立”建立在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原理基础 之上 第一,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真挚感情 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 中央工作,都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人民至上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 践原点,也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表 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我来说就是责任,我要 用毕生精力和全部生命来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 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 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 记还表示:“我始终放在心上的,有这样几件事:五千年的文 明不能搞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搞小了,正确的发展道 路不能走歪了,老百姓的日子要过好了。” 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 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 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 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 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 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 持。”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 视台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 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 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 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 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 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 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 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 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 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 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谋篇布 局、攻坚克难的奋斗目标。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从芦山地震救援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解决群众 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到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 正义、从儿童入托入园到大学生毕业就业、从城乡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全覆盖到健康中国建设、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等,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所 思所想所盼所愿,从而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显著增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习 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全国人 民的衷心拥护。“两个确立”是民心所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 础,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我们党领导下的政府是世界上最令人民满意的政府。美国 《华盛顿邮报》在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不久,开展了一次网上 调查,询问中国民众对乡、县、市以及省和中央——这五个不 同层面的政府的信任度,最终他们调查询问了19816人。数据显 示,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比例升至98%。令人欣慰的 是,民众对县级、市级、省级政府的信任度也明显提升,分别 为93%、94%、95%。而这表明,中国民众对各级政府都很信 任。2022年,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爱德曼信 任度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创10年来最 高水平,达到91%,在28个受访国中名列榜首。历史与实践证 明,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党践行了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第二,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地位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 基本原理。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看,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 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 国当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 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就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 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 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 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 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 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 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 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 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 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等重大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 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实现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 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 重要理论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 和创造性升华。比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中 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的科学判断;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还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 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比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方面,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战略安排;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 化。还比如,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 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党的政 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 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 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 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 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这一思想深刻反映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 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具有强大 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 勃生机。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 理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 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之一。这一创新理论为新时代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 了最有力的指引。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两个确立”的直接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 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包括两个重 要方面,一个是组织建设,可以说是“形”;另一个是思想建 设,可以说是“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党的建设方 面,“马克思、恩格斯讲得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 说”,而“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 志”。由此可见,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理论。 (一)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 在创建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历史进程中,列宁极富创造性地为 俄国及世界各国先进的无产阶级制订了集中体现新型马克思主 义政党组织规律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其基本内容 是: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的决议;党内所有负 责人都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在党内生活上少数服 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党内实行讨论自由和 行动一致的纪律;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有最后决定 权;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等。 确立民主集中制为建设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 则,是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规律所决定的。这 一组织原则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把严格的集中和党内广泛的 民主结合在一起,把铁的纪律和发挥党员群众的主动性、积极 性结合在一起。因而,这一组织原则,为使党发展成为一个群 众性的、自觉性的、创造性的,同时也是能战斗的、有纪律 的、团结一致的组织,创造了一切条件。这一原则如果动 摇,那么无产阶级政党就会不仅丧失使它成为自愿的、主动 的、民主的,同时也是紧密团结的、战斗的、纪律严明的和集 中的组织基础,而且还会丧失党固有的先进性。我们举国体制 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民主集中制。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是否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 体和领导核心,对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克服各种艰 难险阻,夺取革命胜利,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 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 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 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恩格斯强 调,“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毛泽东同志 指出:“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邓 小平同志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 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 恩格斯还在《论权威》中以航海为例:“能最清楚地说 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 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 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列宁特别强调党的杰出领袖对党的意志统一的决定性作 用:“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 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 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 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 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 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 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维护党中央权威 和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原则是伴随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建立,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为第一 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明确规定,成 为盟员的条件之一是“保证服从同盟的决议”。1850年3月,马 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指 出,“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 第一国际时期,在批判巴枯宁“支部自治”、“反权威主 义”等错误观点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 须凝聚自己的所有力量,强调如果每一个支部、每一个人都各 行其是,党就只能陷入瓦解,就不能成为坚强统一的组织。 1872年1月,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强调,“巴 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并进一步指 出,“如果有人对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 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 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 列宁也深刻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 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 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正因为有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 什维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战胜各种错误思想和分裂力 量,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然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集中 统一领导原则,实行所谓各级党组织自治,从思想混乱演变到 组织混乱,致使这个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轰然倒塌。 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早在革命 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反复强调党的统一领导问题,提出要 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 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 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 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在党的八 大上,邓小平同志也鲜明指出:“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 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 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 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 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强调全党服从中央,并把它作为维 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规定。党的二大通过的第 一部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 员皆须绝对服从之”。1928年,党中央在《关于各省委对中央 的报告大纲》中,对报告的时间、种类、内容以及保密要求 都作出具体规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个人服从组 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一切 工作由中央集中领导,是党在组织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 则”。此后,党中央相继制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 律的决定》《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 系的决定》《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等,要求全党加强集中 统一领导。党的七大把“四个服从”作为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 求写入党章,并强调“四个服从”最根本的是全党服从中 央。1948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党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 度》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必须坚持事前请示、事后报 告,每两个月向党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随后请示 报告制度在全党全军普遍建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及时在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党组,规 定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 项,必须经过党中央讨论和决定或批准;成立中央政治局和书 记处领导的财经小组、政法小组、科学小组、文教小组、外事 小组,全面领导有关工作。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 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 央”,“必须把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党的组织及其工作看作 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整个党及其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并不断完善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 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