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文化问题分析与对策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文化问题分析与对策 (传统文化问题和对策) 对于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保持高度文化自信,另一方 面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虽体量巨大、源远 流长,但当下阶段仍有不足之处。 (一)教育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我国多年来的家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多以提前知识教育、 才艺学习为主,中小学阶段虽有涉及传统文化,但涉及范围不 够广、程度不够深入,只做简单常识普及;后续高等教育与传 统文化相关的专业的占比小,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传 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都不够,载体也比较单一,相较于 我国庞大的人口,传统文化的人才十分稀少。 (二)缺少传统文化传承人 部分非遗文化及民俗文化培养传承人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 过程,例如中医、戏曲,现在生活节奏快,唯学历论、结果 论、成绩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当代年轻人很难静下心 来学习传统文化相关技艺、知识,这对于传统非遗及民俗文化 传承造成巨大影响,致其式微甚至传承难以为继,部分许多传 统文化传承青黄不接,濒临断绝。 (三)部分民众不能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部分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神圣化,缺乏平常 心,将一切与其相关的标准都奉为圭臬,不仅自己不作出丝毫 改变,而且还要将此想法强加于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另外,极少部分群众 受外来文化冲击,思想上完全不认可我国传统文化,将其全盘 视为糟粕,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传统文化市场过度商业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家、商 人一味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不考虑文化的精神属性,唯利是 图,肆意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导致传统文化市场的恶俗 化、低级化。如现代网络恶搞版的“虎啸山林”“千里走单 骑”图,哗众取宠,已经丧失其文化属性。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部分人价值失范、信仰崩溃,过度的 商业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都汇集一处,泥沙俱下;人民群 众现阶段又缺乏相关辨别能力,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传统文化 的过度市场化。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虽呈现繁荣发展趋 势,但是距离传统文化全面繁荣还有着一定距离。 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从国家角度分析,我国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人民的物质 生活已大有改善,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 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我国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 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将随之繁荣发展,这是历史的必 然;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多个方 面,在文字、历法、音乐、医学、思想、饮食、工艺等等领域 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对世界文化繁荣,历史研究、思想借 鉴、工艺进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 入,各领域相关人才必将更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更进一 步助推我国传统文化繁荣。 但也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将兴盛,在此过程 中必将有一部分传统文化由于不契合时代,以及其本身传承的 复杂性、特殊性仍将沉寂下去,甚至可能是仅凭在国家政策艰 难维系,仅能发展一些相关文创产品。例如陕西、甘肃一带的 皮影戏,其制作方法、台词唱功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加以改 进、辅助,但是培养传承人所需时间久,手脑协调度要求 高,且学习过程枯燥,对于能达到学习门槛的人一般都有更好 的选择,所以未来很可能是少数人维系传承。 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建议 在坚信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的自信前提下,当客观意识到实 现文化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中也会面临种种阻 力,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在实现这个目 标的过程是曲折向上的,我们只有谨守初心、砥砺奋进,尽快 在社会层面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才能加快这一目标 的实现。 (一)以中华传统节日为抓手,在社会上营造国学氛围 推出“我们的节气”系列文化活动和春节、清明、端午、 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等。在传统节日前后宣传 相关文化,如常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 秋、重阳,和部分群众了解不深的节日,如寒食节、中元 节,以及少数民族相关节日,如开斋节、泼水节,通过这些传 统的节令风俗可初步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 等,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 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例如,端午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纪念 屈原活动,宣扬对国家民族的忠心、气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以社会民间团体力量为 主,政府相关部门多加引导,做好把控,以持续激发民间社会 团体的内生动力,培育相关领域人才为目的,同时注意对所涉 及相关产业企业、资金、流程严格把关,最大可能杜绝过度商 业化。 (二)加大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比重 一方面压缩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数量,侧重培养学 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权威教学研 究机构组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认知特点,分编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 段分册,从小培养传统文化;在高等院校设立孔子学堂,开设 琴、棋、书、画、诗、礼课程培育“六艺”技能,通过广大学 生群体向社会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增量。 例如,中国古代从“和为贵”、“无讼”理念出发,对社会纠 纷偏重采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现在被创造性转化为人民调解制 度,创造性地发展为ADR制度(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国 古代从“仁至义尽”理念出发,规定了斩监候、绞监候制 度,现在被创造性地转化为死刑缓期执行制度。马克思说文化 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核心是人,是由人创造 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随着历史的进 步,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进步,传统文化也应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内涵。因此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要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 品。对于与时代不符的优良传统文化,应根据其本身特点结合 时代特色进行创新,例如传统服饰受限于工艺以及时代习 惯,部分设计并不十分符合现代习惯,应用更为先进的材料、 工艺进行改良,使其更为贴合人体结构;另外,制造传统服饰 工艺复杂,材料成本高昂,现代工艺材料相对造价低,生产便 利,已广泛使用,但是部分人仍坚持从传统,因循守旧不做改 变,对此要客观引导,消解对立情绪,随着时间推移,不符合 时代的将会逐渐淡出时代。 (四)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 对于传承难以为继的传统文化,一是要政府相关部门在社 会层面广泛宣传,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吸引有志于此的新鲜血 液加入。二是要财政部门划拨资金,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留住 人才并吸引人才;三是对于少数传承濒临断绝的传统文化一定 要做好传承维系工作。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电子留档,并根据各 地现实情况在各地院校设立相关学院、开设相关课程,维系其 传承不绝。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入本地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各地等内容,为其注入活力。 四、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必将繁荣发展,现阶段由于 历史、国情等原因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要以 现实问题为抓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 来。要立足我党发展路线和国家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文化领域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 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目前,乡镇 文化站发展困难,巩固率不高,办公环境差,部分文化站已经 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 无”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乡镇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 差,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 是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无力投入。 (二)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欠缺,先进文化难以普及。每年 旗财政只负责拨人头经费488460元,没有额外经费。因此,资 金困难是制约莫旗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 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因建 筑年代早、长年失修、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正常使 用。农村图书室、阅览室因缺乏购书经费,不能满足科教兴农 的需求。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 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 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 及”的现象。虽然90%的村通了广播,但目前相当多的村广播已 完全停止播出,还有的村广播虽然存在,但很少利用其宣传党 的方针政策,讲解农业知识。大多数偏远农村没有安装有线电 视,目前有线电视初装费是450元/户计算,并且月缴 费10元,每年每户需缴120元,许多贫困农民家庭无力承受。有 关部门又由于对[偏远山村因户数少而分散不愿安装,部分农民 群众自行购买小型卫星接受设备观看电视节目,丰富了群众的 部分文化需求,但是,没有有线电视网很难系统、全面地宣传 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和播放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讲座等。村级 书刊报纸每年订得较少,并且投递后,或无人管理流失,或被 村干部独占,一般村民很难看到,大多失去了意义。 (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 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 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 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 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 部,加之近年来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 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 吸引力和凝聚力。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一些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较 难,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风气比较严重。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导致之 风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 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部分地方立碑、敬神 等迷信活动十分突出。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农村文化建设的重 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们应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 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从 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 面发展入手,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 伐,实现农村、城镇协调发展;从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的 需要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 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巩固、健全、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旗、乡、 村三级文化网络以及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建设,鼓励农民大力兴 办文化,要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继续坚持文化工作的重心在农村,以 建设农村小康文化为目标,加强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为基 础,以农村三级文化网络为依托,以农村文艺创作开展丰富的 农村文化活动为内容,开发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农村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推进提供良好的文化 氛围和智力支持。 (三)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莫旗特 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每年、每个乡 镇文化站补助。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 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吸 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并大力引进外资,形成 具有莫旗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为莫旗农村文化建设 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 径。 实施“民族文化大旗工程”,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现有的机 构、场所、设备等物质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 势、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要用足、用活现有设施充分发挥 作用,大力开发培育文化产业,增加必要的投入。挖掘、整 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 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农村三 级文化网络,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和根本保证。 (五)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现阶段 主要应抓稳定和提高。依靠强有利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 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帮助解 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 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及决议。 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如东北秧歌、二人转、山 东快板、相声小品等,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 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六)积极开展活动,繁荣农村文化。 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都要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 素质为目的,以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内容,结合各地 实际,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抓好 节庆活动。组织群众迫切需要,积极性高,参与面大,影响面 广,效果显著的节庆活动,但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吸 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要以文化站、农民自办文化户为基地,不 断巩固、充实、提高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积极开展季节性和 阶段性的文艺活动,以普遍性、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促成 节庆活动的更大规模与更高档次。抓好特色活动。要充分挖掘 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强化地方特色,充 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的特殊效应。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遭遇的问题 (1)市民文化消费需求不高。文化消费力低。虽然我省称 为文化产业大省,但是我省文化消费能力却与丰厚的文化资源 储备不相当。有关数据显示和国际经验计算,我省文化消费缺 口巨大。我省地域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差异,文化 产业的发展同样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近些年来看,济南 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就呈现态势良好,发展水平 相对更高,文化消费能力也更强。但是相对于省内许多地 区,较为偏僻落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就 显得十分不乐观。省内报告称,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在于 文化市场活力的缺失,文化消费的需求不够大,文化产品价格 和居民收入水平不相称,文化创新性不够高[1]。(2)对传统 文化的发掘运用不够,新兴文化产业不够成熟。山东省具有独 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拥有着独特的齐鲁文化资源,理应是占据 了天时地利,但是却并没有的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 许多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等没有得到更一步的开发了解,文 化品牌优势不够明显,加上文化产业发展时间尚短、水平 低,导致省内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了行业的链接支撑,即使拥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好好的开发,没有很好地形成自 己的文化发展优势。我省文化资源丰富,齐鲁文化、黄河文 化,红色文化等都具有很强的融合特征,这些资源能与周边区 域有着协同性的发展,这就需要对这些文化进行整体上的系统 处理,规划好文化发展的道路。而对于那些不同的区域性文化 同样会有发展上的不同见解,会出现过度开发或者开发不足两 种矛盾的情况。总而言之,传统思想文化对我省的影响程度较 深,相对一些受到影响较小的省份就会显得保守,缺少创新驱 动能力,所以发展一路还有很长要走,要更一步的提升发展能 力。(3)社会各阶层的投入力量小,社会支持少。从一个方面 来说,文化企业、各级的社会组织和一些文化机构的发展不够 完善具体,缺乏整体上的行业竞争力。虽然从事相关的文化产 业数量庞大,但是真正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的企业却没有几 个,整个行业的发展力缺乏,其发展规模也比其他一些发达的 省份小,与社会时代特征的结合不够多,文化产品缺乏创新性 和时代特色性,引起的社会效益较小,从而得不到大的经济利 益,群众反响不好。而在另一方面来说,相关行业的人才缺 乏,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或者引进政策还不够成熟完善,对人才 的投入不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步缺乏动力,缺少专业 性人才的支持。另外对这些人才的安置和奖励机制还不够完 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才的引入,也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虽然我省人口较多,相关专业人才的基数也大,但却缺乏高精 尖层次的人才,创新性上严重缺乏,缺乏可持续和高水平发展 能力。所以为了产业的长久发展,必须要引进高素质的人 才,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相关人才的激励培养政策,将 人才留在省内,以确保我省的长久可持续发展[2]。(4)对文 化产业的管理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长期时间以 来,我省对于文化资源的管理存在部门上的分割问题,部门权 限责任一度陷入混乱,常常出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文化资 源的利用效率极大降低,对我省文化发展动力有着很大的阻滞 作用。但是随着近些年我省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开始扶持文化 产业的发展,提供给文化产业以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激励文 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开始起步。针对文化产业发 展,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也仍然存在着问题,如支持方 式太过单一、服务主体贫乏等。与此同时,我省与其他省份相 比,我省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还不够大,对产业的帮助不够实 用,我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2对加快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 2.1加大全省文化资源的整合发展,促进地区性的协调进步 山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区都在这个整体之 内,不能抱着地区性的思想各自发展而不顾整体的完整性,各 地区要丢掉各自发展的传统发展观念,要坚持整体的思路,文 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寻求地域上的特色及互补,整合多地区不同 的文化资源和行业优势,形成整体上的文化发展优势。跨地区 的资源整合可以结合各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结合各地的优 势,减少和避免同行业的重复模仿,低技术含量的竞争和行业 间的恶性竞争,这样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 用,减少了必要的资源消耗,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 产业的经济利益,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获得社会效益。抓住 行业的带头作用,以一些发展水平较高,发展较为完善的企业 带好龙头作用,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链,建立文化产业创意 园,带动全省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在 一些资源配给方面进行倾斜,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带动地 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各地区要抓住当地的发展特 点,结合本地的文化优势,掌握本地的发展优势,形成自己独 特的品牌优势,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更容易 获得优势。 2.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本投入,拓宽资本来源的渠道 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应该是给予 足够的资金投入,也应当出台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文 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投资的各方面政策要及时地进行落实贯 彻,让文化产业的投资有法可依,得到法律的保护。在投资来 源上要学会打破限制,不能仅仅靠政府的拨入,民间力量也不 容忽视,放宽对民间投资的限制,在政策上支持民间力量对文 化产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民间投资,鼓励来自民间的 投资进入市场,鼓励来自民间的帮助,兴办文化产业,促进文 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投资方式上面也进行放宽,采取多种途 径进行对企业进行帮助和鼓励。加大市场上的融资力度,鼓励 一些大企业进行改革,变换企业经营方式,提升企业经营能 力。 2.3加大对文化产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人才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优秀的人才对一个产业具有 十分巨大的作用,山东省应该重视到文化人才的作用,采取好 措施进行文化人才的培养建设。要建立好人才的培养机制,培 养专业性的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全面提升人才的 专业化技能。采取一定措施吸引人才,建立相关的激励奖励机 制,给予人才好的待遇条件,吸引他们来到山东发展,发展文 化产业。山东省要建立完善相关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人 才的相关专项基金给予人才资金支持,发挥人才的专业优 势,带动文化企业的发展。对现有的人才进行深层次的培 养,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更高阶段的交流学习,提高人才的就业 水平能力,以达到培养出现代化,素质人才的目标。加大对后 备人员的储备,保障人才补给的充足,加大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开发,最大程度发挥出人才的作用,支持山东教育事业对人才 的培养,建立山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和留住高素质的专 业人才,保障文化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发 展水平[3]。 (乡村文化发展) 一、我国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及现存问题 (一)陈规陋习仍有残余,文化观念亟待更新 当前我国实行农村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乡村 经济发展迅速,但文化发展速度与前者相比则较为缓慢。乡村 中大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 上都存在遵循守旧、顽固难改的特点。首先,乡村中大部分人 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意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许多乡 村目前还有着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小事大办等陈规陋 习;除此之外,乡村人群思想上偏于保守,对新兴文化观念、 文化行为接受度不高。基于以上两点,乡村文化发展迟缓,缺 乏新意。 (二)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当下,在乡村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文化保 护意识薄弱,具有认为文化资源无用、无法带来经济收益的思 想,由此造成的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屡见不鲜。大批的传统 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和发扬,许多物质文化资源 也被随意搁置或废弃。针对以上情况,一方面,我们应对乡村 群众进行教育和感化,必要时使用一些奖惩措施,遏制目前的 文化资源破坏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应合理利用乡村文化资 源,挖掘其经济效益,使人们扭转固有思维,意识到乡村文化 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文化建设资金不足,资金使用不当 要想在乡村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保证文化建设的 资金投入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在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中,一方面 存在着资金支撑不到位,文化建设可用资金短不足等问题;另 一方面则是乡村管理层及群众对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缺少经 验,在具体的资金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当或资金 滥用的情况。 (四)乡村人才流失,文化建设缺乏内在活力 在文化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 节。当前,一方面,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才追 求高水平的收入和高质量的生活,认为乡村不能满足其需 要,从而流向发达城市,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守 在乡村多为老人和儿童,并无精力和体力来进行文化建设。另 一方面,乡村对外来人才的吸纳力不强,外来人才常常因为对 本地特色文化不熟悉、不感兴趣或不够重视而搁置一边。以上 种种原因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人手短缺、内在动力不足、创意 匮乏等现象。 二、以绵竹年画村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依托乡村自身原有的文化特 色,采用多角度的振兴对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最适合于当地 的乡村振兴路径。下文将以四川省绵竹市“年画村”的发展过 程中所遇困难及解决办法为范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 受挫的原因,拓宽思路,展开论述我国乡村文化如何走出自己 专属的振兴之路。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 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 国西南地区。绵竹年画虽然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深厚,但发展 过程却颇为坎坷:“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 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2002年,四川 省绵竹市人民政府开始主办‘绵竹年画节’,2007年,国家出 资在成都举办非遗展览,其中绵竹文化非常受欢 迎��”1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 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 绵竹年画产业的人,从300人左右迅猛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 人;年产值从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目前,绵竹年画村已被 建设为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 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从传统文 化受创到重新振兴,乃至目前的产业化发展,绵竹年画村为乡 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条优秀的示范路径。 (一)紧跟党和国家政策,抓住时代机遇发展 绵竹年画在2008年地震之后,牢牢把握灾后重建的机 遇,呈现出了强有力的文化生命力。绵竹年画文化的灾后重兴 得益于各级党委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苏州的帮助下,将灾后 新家园重建与年画生产基地重建结合起来,从而为之后的年画 文化传承和发扬提供了稳固的设施基础。党的提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应分“三步走”,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应从 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引导和文化素质教育等方 面进行长期和综合的培养。实例告诉我们:乡村文化振兴,应 当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和时代步伐。争取搭乘上时展的“顺风 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合理 开发。利用好党和国家为文化发展设立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深 化和扩大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 (二)做好人才保护和引进,激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乡村文化的重振和长久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许多乡 村特色文化正是因为人才凋敝才逐渐由盛转衰,绵竹年画村也 曾遭遇这样的人才危机。“在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事年画产业 的艺人、生意人在整个绵竹市有200多人。”2震后,绵竹年画 博物馆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传承人胡光葵开 始四处奔走,寻找年画艺人,确定无人遇难才放心。对传统年 画手艺人的保护使得绵竹年画的“根”完好地延续下来,并对 之后的年画传承及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 外,绵竹年画在震后在江苏对口支援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 年画基地、年画传习所及乡风画舫等年画产销企业,年画受到 社会各界的关注,年画订单也源源不断从社会各界飞来,年画 从原来的小作坊生产到形成规模化产业,吸引了大量人才进 驻,到现在,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已经有2000余人。不得不 说,这样迅猛的人数增长,与年画文化本身的繁荣化和产业化 有极大关系。因此,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人才危机,可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国家、政府应大力倡导社会各界提 高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关注度,乡村也应当挖掘自身文化的深厚 内涵,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做好宣传工作。乡村 文化关注度越高,产业链越完整,生命力越强,对人才的需求 量和吸引力就越高;第二,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重点保护乡村 文化现存人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和精神慰问、嘉奖,使 文化继承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幸福感和荣誉感,从而保持 创作动力和热情,避免人才流失;第三,乡村政府应做好人才 引进和培养工作,利用优惠政策招徕人才,保障外来人才的福 利。同时可与校园合作,开设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课程,印发乡 村特色文化课本及宣传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人 才。同时还要认识到,文化建设是多层面的建设过程,需从管 理层、实施层、宣传层、创意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 (三)年画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实际上,绵竹年画的重振之路,与年画的创新性开发和 产业化发展分不开。乡村文化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 先,应批判继承,适时创新。一门文化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对 以前的成就毫无突破的话,生命力是不长久的。我们需要在保 留其原有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使“旧智 慧”与“新思维”相碰撞,为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 断的新意和动力;其次,学习绵竹年画村的产业化发展思 维,使乡村特色文化从单一的特色文化景观繁衍成具有规模的 文化产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衍生品,从一门被观赏的文化 发展成为一门被学习、被用到生活中的实用文化,发掘出乡村 特色文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文化与旅游业有 机结合,达成“双赢”局面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发 展,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是合作共赢的 有效途径。乡村往往大部分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风景宜人,空 气清新,民风淳朴,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而当下的旅游 具有低龄化趋势,青少年人群往往不单单满足于观光享受,还 有求知、学习、探索的愿望,乡村特色文化恰好满足了这种愿 望,因此,乡村特别适合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文 旅融合’是一种以传统旅游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产业模 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旅 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3目前,绝大多数乡 村旅游偏向于“走马观花”,游客们很少深入感受乡村特色文 化,因此也造成游客对景点印象不深,评价不高,重复游玩的 愿望不强烈等现象。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使游客在 旅游过程中真正乐在其中,并对该文化燃起兴趣,那将会有效 提高景点游玩的重复性,大大推动文旅产业链的成熟化。“旅 游产业优化升级是‘文旅融合’的内在源动力��文化发展需 求是‘文旅融合’的外在驱动力。”4在实际的乡村产业规划 中,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需求,充 分使“文旅融合”的内外动力有机结合起来,不生搬硬套老旧 的文旅发展模式,而是在学习、分析过国内外成功的文旅发 展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的特色改动及创 新,使文化和旅游资源都发挥最大化优势。 三、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其产业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只有挖掘出乡村特色文化的内在意蕴 与价值,开拓思路,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创新性开发和产业化 发展,才是保持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手 段,才能使文化振兴占据乡村振兴的重要一席之地。首先,要 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创新性开发。目前的 乡村文化数量庞大,但得到有效利用的却比较少,真正保存乡 村特色文化原有精髓并得以创新开发的更是寥寥无几。针对此 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要仔细甄别乡 村文化的质量,挑选出真正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目 前,乡村文化还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我们不应该全盘接受所 有乡村文化,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真正有价值、有 内涵的乡村文化进行学习和开发利用。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 适度、合理开发。由于保护意识淡薄,目前许多乡村优秀文化 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破坏严重的乡村优秀文 化,首要的任务应是保护和修复,尽力使其恢复到本真样貌。 在修复期间,根据此文化的具体特点给出开发方案,该方案应 全方位考虑此文化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能盲 目、疯狂地破坏式开发,而应该适当、合理地保护式开发。第 三,广开言路,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创意。除了征求学者专家 的意见之外,还应充分征集和考虑老百姓的建议和需求。老百 姓人数众多,思维活跃,加上对乡村生活现状、乡村文化面临 的困境感同身受,能提出目前急需解决的文化需求及切实可行 的文化创新办法。目前,国家及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征集社会各 界人士意见的重要性,“重庆文旅融合发展全球金点子大 赛”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全球人士提供了大量不限内容、不 限形式的“金点子”,如“重庆轨道交通文旅综合体项目创意 策划方案”“保护与活化利用重庆古城墙”等等,给重庆文旅 发展提供了许多发展创意和路径,这样的活动应该大力提倡。 第四,紧跟时代潮流,发展艺术乡建,使“传统”和“现 代”碰撞出火花。有许多乡村没有非常出众的文化艺术资 源,或对现存的文艺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到位,针对这种情 况,适时引入“艺术乡建”,使艺术家介入传统乡村,寻找乡 村文化、现代文化、当代艺术的契合点,构建文化新价值与农 村新形态,促进乡村文化生态健康、健全地发展。艺术乡建在 当下是个新兴热门议题,国内外也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实践探 索,如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台湾南部美浓的“黄 碟祭”,这些实践成果丰厚,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学习。其 次,要振兴乡村文化,应挑选出合适的乡村特色文化并对其进 行产业化发展。当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成集群式、大规模的文化 产业之后,它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得到大幅 度的提升,给当地居民带来切实的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人 才急缺、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提高群众参与乡村特色文 化建设与创新性发展,由此形成一个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第 一,加大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当前应利用好国家政 策,把握时代红利,抓住时机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亮点挖掘和 大力宣传,使乡村特色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线范围,引起更广 泛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为下一步的产业化发展打下群众基础。 第二,注重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 展,如果仅仅走单一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那将会遭遇资源匮 乏、创意欠缺等问题。“文化产业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体系,只 有打破保守、固步自封的心理,通过对本土民间年画反复地多 视角地审视,找到突破的瓶颈。”5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时,应当破除之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老旧思维,大胆设想,多 方面、全方位对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地理区位、受众人群、文化 特色进行探索,立足当代生活和群众的实际需求,思考此文化 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可行性,力求找寻出科学合理的产业 融合方式,促进多产业的共同发展。第三,构建产学研相结合 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多方力量的整合,单靠一方 力量很难将产业做大做强。以绵竹年画村为例,2008年以 前,年画产业还是以小作坊形式生产,震后,在政府的支持 下,不仅创立了大规模年画基地、绵竹遵道镇棚花村年画传习 所、绵竹年画博物馆,还有乡风画舫、三彩画舫等年画产销企 业。这样的产学研想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乡村 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困境,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 时,对方案的落实和检验也更加方便和快捷,省去了大量繁琐 的信息沟通步骤,节约了时间成本。绵竹年画村的实践探索做 到了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我国乡村振 兴战略下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条可行性极强的发展示范路径。 对其发展策略及思路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其他区域的乡村文化 产业建设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地也应根据自身特色及优 势,集思广益,走出最适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发挥乡 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作用。 (四大难题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 四大难题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 总体看,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还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 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国际认可度不高、对 外交流主体不多、政策支持不足。 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 低,骨干文化企业较少,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远远 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同 期GDP的3.7%,不仅离支柱性产业有较大差距,而且国际竞争力 不强。 创新文化国际认可度不高 我国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不 多,文化产业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文化产品出口占 全球市场比重不足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文 化软实力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国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但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 效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几乎仅 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形成的新文化 和先进文化尚未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比如,大量反映帝王将相的封建文化影视剧成为热播剧 目,我国文化“走出去”被误解为文化“扩张”等。当前,并 不能代表中国当代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传统文化和低端的文 化产品占据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而社会主义创新文化 却迟迟未能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对外交流主体不多,话语权不足 从交流形式上来看,尽管目前的民间活动在文化“走出 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依然是文化“走出 去”的主要推动者,文化艺术机构、民间组织也在政府的统一 安排下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无论是内 容,还是影响效果,都大打折扣。 相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参与高质量文化“走出去”仍 然较少。政府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推动者,难免被认为 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受到抵制。特别是中国缺少设置全球议 题的能力,很少能提出人类文明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公共 产品规则制定方面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美 国、英国等国家。 对外文化贸易扶持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支持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措 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政策未能遵循市场化和文化传播的 规律,政府的扶持存在认识和政策上的偏差,导致金融服务、 财税支持等方面出现方向不准、资助盲目、力度不够等问题。 而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 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到信贷、债券、保险、担保、外汇 管理等方面强化金融服务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还有大量工作 要做。 文化“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策并 举,多方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优 化文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积极采用数 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 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 领域,拓展服务内容。 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扶 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 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产品创新为动力,整合文化 科技资源,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 用,努力抢占文化科技竞争制高点。依托我国地方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的集聚优势,加快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产 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重点培育和推进民族民间演 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等文化项目产业 化发展。 增强文化领域话语权,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文化交流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设置 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年或文化交流节,继续在国外的学校机构 中设立孔子学院或类似的对外文化传播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 向世界。 把文化“走出去”工程与经济开放和外交格局紧密结合起 来,发挥文化为政治、经济和外交服务的作用,实现经济开 放、外交和文化“走出去”相统一协调和全面发展的格局。充 分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化体系,了解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方 式,用对方听得懂、理解得透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真正做 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使得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还要 走进去。 培育壮大文化交流主体,实现主体多样化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 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文化传播对象的联系和沟 通;文化传播内容的甄别和推动;文化安全的维护。从更具体的 角度上来讲,政府应该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为中国文化“走出 去”创造机会,提供资金、组建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提供 动力。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文化企业的质量、规模和实 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文化市场格局中所处的地 位。要加快培育一批能与西方文化企业相比肩的骨干文化企 业,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不断壮大对 外文化贸易的主力军,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公 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的对外文化贸易格局。 三是民间和中介的桥梁作用。重视民间组织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发挥对外联系广、工作形式多样化的优 势,构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局面,传播中国 文化。推进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拓展文化贸易网 络,继续办好用好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点国际文 化会展,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海外推介和招商力度,改善硬件 软件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会展的层级、水平和成效。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 政策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杠杆。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和 服务出口起步晚、基础弱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 度,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扶持机制。充分认识文化走出去 对于提升中国软实力、增强话语权的重大意义,整合各部门资 源,强化支持重点,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发放、外汇 管理、保险服务、通关便利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优惠 的政策措施。 各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要把文 化出口作为重点的扶持方向。加快文化走出去立法进程,争取 把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为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 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我县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 较为偏远的高寒山区,水冷草枯、山高坡陡,生活环境十分艰 苦。虽然近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了不少项目扶持,由于历 史、经济、文化等因素,“两基”普及虽实现教育发展总体水 平,但城乡差距、重点学校与民族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支持不明显,形成了阶层差异,民族地 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教育质量提升不明显。二是少数民族 地区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育服务质量不高。 对策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 门要下大力气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 地区教育投入、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方面建立健 全保障机制,每年安排相应资金筹建少数民族教育基金,重点 奖励民族乡、民族村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和救助贫困大中专学生 及高中生,引导优势教育资源投向少数民族地区,动员民族地 区干部群众从幼儿教育抓起,激发少数民族群众上学热情,全 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 2、把重点放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从战略高度谋划民族工作,紧紧围绕民 族地区跨越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为重点,结合实际,突出特 色,结合《龙陵县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规划》,坚持民族教育 优先发展,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全面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各族群众科 学文化素质,提升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一是改造义务教育 薄弱学校。全面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 件,逐步使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配 备、图书、体育场、绿化面积等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校舍 危房全部消除,教育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 展,学前教育加速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 现新突破,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二 是巩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 工作,努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校,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小 学教学质量,继续办好民族高中班,逐步提高民族高中班生均 公用经费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招收少 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 资源服务,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按照“一县一示 范、一乡一中心、一村一个园”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学前教育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支持办好“双 语”幼儿园。逐步在边境县、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 开展未能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教育全覆盖。三是找准双 语教育工作的突破口。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把 双语教育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推动民族地 区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为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 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结合 龙陵县双语教师队伍现状,制订了实施方案,有目标,有计 划,每年选送5名优秀少数民族教师到各类学校参加双语教学培 训,在民族中学多形式地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四是普及国 家通用语言教育。在直过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面 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有计划分批次开展重点培训,确 保45周岁以下人口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不通汉语地区 小学低年级推行双语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小学三年级以前 通过汉语关,学会普通话。每年完成5人次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 通话培训,确保普通话口语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在民族地 区学校每年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写和规范汉字书写比赛,提升学 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3、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各级政府应 该致力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以提 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要增加教学设备设施 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的提 高,可以通过定期推举教师到教育水平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和进 修的方法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思想修养及教学专业水 平,还可以通过召集志愿者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的方式提高少 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水平。 4、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 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一种有效方 法,因此各级职业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的具 体条件设置适合的专业向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收学员,比如涉 及农林牧副渔等管理专业,毕业后政府就业安置优先到贫困地 区从事与其专业对口的岗位,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高贫 困地区的对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管理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其依靠 农林牧副渔业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展,最终实现教育发展目标。 (文化发展和经济水平联系) 但在高速发展10多年后逐渐进入了瓶颈期。目前我国文化 创意产业面临的最大发展障碍便是融资难,缺少资金支持导致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源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文创产业也不例外。只有 具备了金融保障,文创产业才能步入更高层的发展阶段。当前 我国文创产业的融资难现象不断显现,产业发展需求与资金短 缺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特点以及我国市场环境因素分析可 知,导致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困境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 三个方面:文创产业自身特性、政府政策因素、融资渠道和工 具。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特性是导致其融资困难的一大 因素,从该行业自身特征来看,其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 在:第一,文创产业经营风险较大,收益不稳定,因而融资规 模相对较小。第二,文创行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借 款。投融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社会和海外投资较少。第 三,文创产业的培育经营、创作和成长周期较长,一般回报周 期也长,因此不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第四,文创产业的融资 中担保和评估咨询等环节的费用占比较大,导致融资成本过 高。第五,文创产业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有效融资抵押 物。第六,文创产业的创意产品容易被复制,独创性无法保 证,进而影响投资。 其次,除了文创产业自身的局限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 足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 持和保护力度不足,导致这些地区的中小型文创产业缺乏资金 支持;第二,民间资本没有合法正规渠道进入文创市场进行投 资;第三,文创产业的知识产权抵质押缺乏正规、系统的合法 保障;第四,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制约,致 使该行业融资风险加大。 最后,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主要表现为缺少 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例如商业银行没有针对文创产 业的专门金融产品,资本市场信贷结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该 行业融资渠道单一,只有商业银行借贷一种渠道,其他自筹或 私募基金形式则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导 致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困难现状,使其发展受阻。因此通过分 析可见,要打破当前文创产业融资的困难局面,必须由行业整 治、政策建设、金融扶持三方面的有效手段协同配合共同发 力,才能使这一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困境的对策与出路 文创产业在当前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良 好的发展前景,一些国家专门设立文化中介机构对文化创意产 业进行投资,还设有针对文创产业的专门金融体系和融资产 品,这些策略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文 化创意产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国内的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在文 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探索解决路 径。 首先,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客观局限性,可从这些方 面入手:第一,提升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和信用水平。 包括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 结构,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改进文创产业融资担保 机制。针对文创产业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问题,可以建立完善文 化产权评估机制,开发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型信贷产品,丰 富该行业信贷产品种类。第三,提升创新企业研发能力和营销 战略水准,提高企业盈利和发展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企业的经 营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投资。第四,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 业组织建设,构建如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机构。我国文创产 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打破中小型文创产业孤军奋战的局 面,拓宽文化产业链,依靠企业联盟、创新合作等方式整合资 源,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形成核心凝聚力。 其次,在政策扶持和法制建设上,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 完善。第一,加大财政扶持资金资本化运作力度。促进财政资 金效益最大化,重点扶持初创期的文创企业,制定相关优惠政 策,采取税收减免和返还等财政措施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对企 业进行资金扶持。第二,拓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一方面 推动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 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设立专门的文化基金进行文创 产业的投资和扶持,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完善民间资 本对文创产业的投资制度体系,吸引外资流入产业。另一方面 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全 面调动社会各界对文创产业的关注,进而吸引投资。第三,为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小微企业并购重组提供平台,整合优质资 源,降低经营风险,以实现文创企业规模化发展。第四,建立 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产权评价制度,为各类机构投资提供 风险评估依据。第五,完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有关制度,出台 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该产业的投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在金融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第一,针对文化创意 产业,积极发展股权和债权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文创产业融 资渠道;第二,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机制创新。针对市场需求 和文创产业开发专门金融产品,设置专门融资渠道。丰富文化 产业抵质押物类别,优化信贷产品体系;第三,建立完善的针 对文创市场的信用评价等级体系;第四,由政府引导,增加对 文创产业的融资额度。金融机构应当正视文化产业的行业特殊 性,看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针对这一产业开发 相对应的金融产品和信用评估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创意产 业的融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丰富金融产品类别,完善金融机 构体系建设。 综上,结合各方面因素,依据造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融资 困难的诸多根源性问题,可以明确的是,要解决文化创意产业 的融资困境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在政府、社会、行业 与企业各方的努力下,共同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企业自身素质 和实力为核心,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基础,以成熟的金融机制为 保障,形成系统完备的融资环境,从而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尽快 突破发展瓶颈,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传播) 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源远流长,缺乏文化继承人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中历经了诸多阶 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整体文化建设 及综合国力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大关键 在于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 不到合理的传承,人们的意识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缺 失概念,无法从心深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切实继承中去。其 实,要想优秀的文化得以流传下来,需要的是每个中华儿女从 自身做起,树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携手共进,从源头 上将文化传承下去。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宝鸡眉县横渠书院做 新闻人物专访中,其中的讲解员邵春燕女士在对传统文化的弘 扬传播中做到了切实、切身、切心。多年来,由书院环卫工人 蜕变到讲解员,这其中对于文化的传播历经了多层阶段,层层 传播,一代又一代,从而在她的引领下让更多来当地的人对 张载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化传播继承方面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众多,时至今日,社会的日益发 展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失去了意识与理念,经济建设日新 月异却忽略了积淀的文化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倡导更多 青年人从文化传播的点滴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文化博大精深,缺乏文化保护人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这得益于数千年来的 发展和演变,然而在这种过程中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一点一点的 流失、破坏、甚至是消逝。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不良行 为,这一点意味着并不是所谓的打砸抢烧算是对传统文化的破 坏,其实不去关注、保护同样是对文化发展的不管不顾。现阶 段我们缺少对于文化的保护人,或许还不够。我们需要宣传并 动员更多的有心人发起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行动。 实践过程中在宝鸡眉县张载祠里面有很多赋有文化内涵的 事物,无论是历史的碑文还是张载的生平思想等。古人张载强 调“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他有志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人的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于青 年的求学,对于国家太平的建设,对于今天十八大强调的文化 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都有诸多借鉴意义。弘扬 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当今,从小范围做起,发展更 多的群体投身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工作中来。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一)文化讲授制度的开展是文化继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能从单一的学习和效仿上入手,而是 要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形式,文化的建设需要人,需要发挥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是在这种双向循环的联系中建立了文化 讲授制度。利用口头传播与这一基本的方式逐步演变为一种人 与人之间的联络网。在网状体系下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的新 机制。这一新的形式贯彻了文化先继承后创新的理念,在传播 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形式。尤其注意在文化传 播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用辩证的态度创新文 化,在文化突围路径中寻找新的实践点。 得益于实践过程中的发现,现阶段在文化遗产景区中安排 了更多的讲解员,而这些人恰恰是在文化继承创新中起到关键 作用的人们,他们用切身的文化积累为更多的人讲解当地文化 形成演变的现状,这种“讲授制度”的创新性在于用口述的传 统形式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广阔的人为与地域性的传播。作为文 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发展和培养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到 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保护中来。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而前 提是精髓的传统文化需要永久的传承和保护下去。 (二)科技力量的融入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新纪元 科教兴国表明科学与教育并重,两者不分家。而“教”也 包含着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包括 人员缺失、社会环境变化、经济与文教发展间不平衡等等。将 科学的创新力量融入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 持久保存,并且这种传播过程本身带有科技性,趣味性,更利 于传播与创新。将新近的科学元素加入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推 广中,让原本晦涩的传统文化充溢着生动性,从而拓展传统文 化传播的性质和渠道。 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运用科学技术例如三维立体效果等 对传统文化的遗迹进行全方位的效果展示等,或开发数字展馆 等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探寻文化多元发展模式,规避更 多商业化发展模式,还原传统文化其真实内涵,因此这就需要 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为保护和创新传统文化贡献 多方面的力量。 (三)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文化传播的助推剂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双向过程,不能任其文化的自由发 展,“文化”虽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发展却是实在 的,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在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推进继承和创新。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传 统文化寻根沿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行。当前,传 统文化的发展容易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向不良的发展之中,因 此,规范传统文化正确的方向和内容是创新的前提。 良好的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新形式的重要一 环,应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实际当中,不可盲目顺应其他地区的 文化发展方式,要规范文化的发展范畴,顺应文化的正确发展 方向。积极鼓励传统文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带动更多人投 身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中来。 在文化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从源头上杜绝对传 统文化引导有不良企图的人群,建立健全相关文化保护政策和 策略。二是要灵活的并多元的传播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运 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人际传播传统文化等。三是要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行列 之中来。用文化法规的作用从根本上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建 设。 (四)文化综合传播是文化创新的未来发展源泉 文化发展不分国界,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地位。现如今,世界也建起 多所孔子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越来越密切。衡量一个国 家的综合实力,文化是其中一支必不可少的因素,重视文化的 国界性传播有助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是一种力 量,是一种传承的力量,在创新过程中文化传播与发展有挑战 也有机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 衰,博大精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但与他国文化相比之 下,文化自身也有其发展的不足,所以需要在与世界文化联系 交流中,弃其糟粕,形成更好的文化创新源头。 创新是各国现阶段都非常重视的项目,多国也在积极进行 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项目。以宝鸡省为例,有众多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2014年将在宝鸡法门寺举办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 谊大会,这项世界性的佛教徒盛会为法门寺带来了新的传播途 径和良好的机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一部分,利用传 统文化与人际传播的良好结合,开拓了文化发展新的方向,组 织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组织传播的形式拓展了传 统文化的发展源泉。在发展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方面 上,宝鸡将发展旅游服务业作为申遗的基础前提,积极开发第 三产业,通过大众传媒等进行传播与宣传,例如借助大众媒体 进行宣传报道,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对外界进行宣传,从而将传 统文化的发展引进世界。在新近社会中,同时通过自媒体传播 这一途径,加快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方向,大众通过手机软件 等进行自媒体的互动,开拓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彰显了 文化传承与创新间密不可分的程度。 因此,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多样,但根本目的都是为 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不断发展创新,文化创新过程需 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撑,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更需要人与人之 间切实地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中来,从而增强文化的 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的综合国力,在传播过程中探寻更多的 新发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的过程,是按照《非遗法》 和《贵州省非遗保护条例》相关规定,通过调查收集、挖掘整 理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向县级、州级、省级、国 家级文化主管部门逐级申报的过程。贞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始 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统筹 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并取 得良好的成绩,但贞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还存在着人 才队伍建设、申报经费投入、完善保护机制等诸多因素和问 题。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 报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 智慧、情感和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否能成功申 报,关键是要看申报项目的挖掘整理、文本的撰写、申报图片 的收集以及申报视频的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缺乏非 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专业人才,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 掘、整理、申报力度上,仍然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二是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同 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贞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除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 承人可获得部分款项补助外,非遗保护部门没有足够的保护经 费和人员,缺少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制作人员。例 如:申报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频,购买社会服务(影视 公司)需要五六仟至一万元的经费,物力投入不足,无法保障 视频拍摄申报质量,许多濒危、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 救保护申报工作艰难。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加 强、保护机构有待完善。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包括的范围,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很多人 来说都很陌生。机关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缺乏了 解,认知度不高,宣传不够。现有的非遗项目参与大型演艺、 节庆活动和各类比赛较少,开放度较低,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 不足。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有待完善。 二、对策及建议。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申报 保护工作队伍。贞丰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构成的布依族 苗族古歌古乐、传统舞蹈、纺纱织布、靛染刺绣、民风民俗、 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的遗存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因此,建 立一支素质较高、懂专业、善组织、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复 合型人才专业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抢救保护很 有必要。设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奖励办法。建议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及民族文化研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 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有关规定和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深入开展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 整理、申报、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工作,根据“对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予以表彰、奖励。”(《非遗法》第十条)规定,结合我 县具体情况,对我县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劳务费(田野调查车旅、食宿等)奖 励。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重视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的良好氛围。我县非遗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 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兼任其他工作,无力对我县非 物质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宣传,造成我县非物质文 化遗产流失严重,传世不多,面临消亡的现状。因此,充分利 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用各种方式,营造 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 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加强对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宣传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证全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取得成效。 (文化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 文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 教育文化建设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 关键举措。当前工作中,文化扶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在贫困 生活中形成的落后文化习俗、封闭的思维方式和较低的文化素 质等仍制约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一、文化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1、忽视了文化扶贫的整体价 值。文化扶贫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性工程,更重要 的是还涉及到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观念层面,是 一个“价值理性”优先于“工具理性”的过程。文化、教育等 领域的扶贫过程具有长期性、效果的迟效性和价值的潜隐性 等特点,一些地方在推进扶贫开发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其重 心和资源更多地聚焦在区域经济发展等短平快的项目,忽视了 文化扶贫的整体价值功能。 2、扶贫方式单一化。当前扶贫大都是以资源短缺与不足作 为贫困的主因,以获取外部资源和帮扶资金为显著特征,两者 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争取外部资源的动力。不管它是否适合乡村 的需求。外部项目、资金等资源机械地进入贫困村,可以落 地,但很难生根,有的很难实现与乡村有机体融合。有关扶贫 经验交流明显不足,文化扶贫的交流合作更是少之又少,有很 多好的经验没有实现部门信息共享,没有搭建起合作的有效平 台。 二、文化精准扶贫的对策1、转变思维方式,以新发展理念 引领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既要聚焦当前实际问题,又要立足于 长远,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和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扶贫攻坚大局。 首先,注重统筹协调,发挥文化在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既要把 思想文化引导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工作加以落实,又把思想 文化引导置于扶贫攻坚全过程,自始至终加以坚持。 2、积极倡导柔性扶贫。“柔性扶贫”就是强调乡村资源的 价值,生态、自然、物产、民族村落、风情、习俗、生活方式 等都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重新组合、制度创新等途径 可以实现价值放大的效果,在资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民 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柔性扶贫”不盯着一时一事,而是体现 在扶贫的综合内容和措施上。不仅重视基础设施、产业与文化 设施建设,还强调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柔性项目,比如乡村对 资源的配置及管理能力,村民内部对公平性的认知与行动,村 民文化、法制、道德与社会责任素质的提高,民俗与乡土文化 的传承与活化等。 3、积极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扶贫格局。传统政府单一主体 的扶贫格局制约着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应 真正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扶贫 格局。一是可以在教育文化部门成立精准扶贫智库,围绕文化 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调研,为地方政府扶贫开 发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作 用。二是成立文化扶贫开发联盟。依据区域特点,结合不同部 门自身优势,成立扶贫开发联盟。通过需求导向、协同参与、 批量组织等方式,进行定向扶贫和精准扶贫。 (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过度商业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在不断地丰 富和拓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的章哈文化传播而言,章哈曲目在当地非常流行,但随着网 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当地的少 数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少数民族 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过度商业化,有些地区将章哈文化列入 商家产业营销策划的项目之中加以过度炒作营销,使章哈文化 成为产业营销的附属品和赚钱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民 族文化,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过度的商业化宣传容易陷 入“金钱至上”的误区,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就西双版 纳的章哈文化而言,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部分新闻媒体以经济 利益和物质享受为主要目的的错误报道导向,破坏了少数民族 文化的传播价值,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不能得到有效发 挥。 (二)缺乏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生命力量,他们 的存在成为文化的“活化石”和历史代表,对传承人的规范和 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新媒体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传 播和盛行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带来了影响。笔者在田野 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西双版纳章哈文化的传承人面临着流失和 断代的风险。在西双版纳,章哈文化主要通过章哈演述者口耳 相传的形式传播,但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演唱方式正 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在一些传统的仪式场合上,手机、电 脑等设备播放的章哈音乐逐渐代替了章哈歌手的演唱,在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民间的章哈歌手演述创造的活力与积极性,章哈 传承人面临着“不被需要”的处境与危机,加之相关部门在培 养章哈文化传承人时资金支持不到位、不规范等状况的存 在,这也导致了章哈文化传承者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 章哈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要么改行换业,要么为了迎合市场 将传统的歌词内容加以过度创编改造,使章哈文化中原有的古 诗词、古歌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三)过度娱乐化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本质的缺失 新媒体时代伴随着过度的娱乐化现象导致民族文化内涵本 质的缺失,“新媒体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时,为迎合大众需 求,已渐渐将民族文化内涵变的娱乐化,不够尊重民族文 化,也使得其失去了本质。民族文化的概念已被渐渐混 淆……”笔者发现,在章哈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商家将章 哈文化与地方旅游联系在一起进行宣传,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 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将观看章哈表演与游客的吃喝玩乐简 单挂钩,削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此外,新闻媒体 在报道前由于缺乏深入当地考察的实践,他们在行文和视频宣 传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与特征,使少数 民族文化在传播的内容上出现了偏差,不能将少数民族文化的 内容完整、真实地展现出来,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又 一问题。 (一)增强对民族文化本质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媒介产 品,发达的通讯技术拓宽了我们接收各种资讯的渠道和方 式,也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少 数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在落实本质的基础上对传 统民族文化加以合理创编,突显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民族文化本 质的传播发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定 位和精神内涵,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重任,尊重少数民族文 化。章哈文化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和地域特色,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章哈文化也在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共识、丰富少 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少数民族 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与新时代因素相结合,创 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大众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少数 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保留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民族文化的深 层次的内容,避免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发展的进程中随波逐 流,展现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的内容,守住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 根基。 (二)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和保护,要做到以下 几点:一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传承人为民族文化的 传播贡献了力量,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很多珍贵的 历史资料及濒危口传文化等也正是得益于传承人的保护才得以 传承保留下来。因此,要肯定传承人对社会、本族文化的发展 所做的贡献,表彰他们创造的成就,鼓励和培养新一代的少数 民族文化传承者。二是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 规范,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为更合理、更有效地传 承民族文化增添力量,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要求,汇 集民智,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条例方法,形成一套 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保驾护航。三是 培养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者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 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文化 馆、阅览室、学习室等,同时加大对公益文化的投入,使社会 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三是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民间精 英艺人。少数民族拥有着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然而除了登记 在册的民族文化传承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艺人因为各 种原因散落民间不被人们熟知,对于这部分人相关部门要及时 深入民间进行考察发掘,加大对其培养管理和保护,为文化的 创新、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三)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就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状况来说,少数民族文化 产业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走出 去”的步伐,培养专业人才,打造地域文化的名片才是未来文 化创新发展之道。在西双版纳地区,章哈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 特色和文化传统,承载着傣族人民的情感,维系着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它是少数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创新 发展章哈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基 础上做到传承发展。同样,我国其他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 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新媒体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利用 好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如:利用手机的便捷功 能,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程序、相关APP软件的 开发利用等途径来扩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并注重传统文化的 精神内涵方面的引导。因此,政府要扩大对少数民族的资金支 持力度,在一些边境地带和偏远地区,可以通过给村民们发放 电子设备和举办公益性的文化展演活动来促进文化的传承发 展。在经济发展中,让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融入旅游业等 文化的宣传中,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消费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消费,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赫哲族文化保护)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地方性政策和法治建设滞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 关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地方性政策、法律法 规还并不健全,使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和发展 实践缺少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同时也存在着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在基层执行不力的问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传承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民政部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 等等,各部门的权责缺少严谨的法律规范,相应的奖惩机制不 够完善。立法的滞后以及执法的不力,直接造成了相关保护工 作效率的低下。 第二,缺少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多年来,随着赫哲 族人民的不断汉化,时至今日赫哲族人已经较少接触赫哲文 化,因而缺少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尽管多年 来政府十分看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 群众的参与程度不高,所受到的实惠较少,并没有形成广泛的 社会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成员对赫哲族文化的了解匮 乏,尽管目前赫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已经完全实现了地域融 合,但绝大多数汉族居民对本地的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 甚少。由于社会成员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意识 的不足,导致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机。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发展不足。赫哲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缺少完整的体系以及多元化的宣传渠 道。除鱼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制品外,其他文化形式的传播形式 单一,地方政府与本民族群众的文化品牌意识十分薄弱。同 时,掌握精湛手工艺的民间艺人则往往局限于个人作品创作 中,缺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经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与 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传承和发展赫哲族文化的过程中存在 一些失误,例如某乡建立的赫哲族风情园,为了增加噱头开设 了鸵鸟园,饲养着澳洲和非洲的鸵鸟,使游客对赫哲族文化产 生了认知的困惑,此种做法并不利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传承。 第四,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稀缺。根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赫哲族人口总数 为5354人。这也意味着本就人口较少的赫哲族在多元文化的冲 击下正在面临着文化传承人不足的危机。多年来,许多掌握手 工艺技术和文学、音乐等形式的老艺人不断寻找传承者,但诸 如伊玛堪等艺术形式只能靠口头传承,因而在推广起来存在一 定的y度。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青年一代的赫哲族人对本民族 的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遭遇“后继无 人”的尴尬。 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对策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地域性文化特 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面对当前赫哲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