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 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 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 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 述,突出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 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 命”。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 洞察,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战略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 正创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文明的熠熠光辉继续 闪耀在世界东方。 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 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文化自信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 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 来的条件下创造。”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间断过的文明传 统,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首先来自文明“直接碰到的、既定 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 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 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强国建设的精神基因、民族复兴的 志气底蕴,其所蕴含的独特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 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更是今日中国在世界 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 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 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 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 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历史取向和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和 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和事实 表明,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 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 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 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 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 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 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 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守中 华文化立场,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转化、在学 习中超越,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 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 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 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 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 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 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秉持开放包容,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 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引。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 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 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 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 胸怀。”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开放的,因开放而得以交流互 鉴。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 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 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 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的时代 背景下,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及其因开放而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 不可避免且十分必要。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开放性比过 去任何时代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和彼此 依存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频繁、更紧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