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 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新时代 新征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 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并多次强 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 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这就要求集学者和 师者于一身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讲政治、善为学、 做强师,既要肩负理论创新的责任,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 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要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供有力人才支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 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 先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与动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革,也正在进行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 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 者,要有为哲学社会科学献身的情怀,更要坚守勤耘学田开 展研究以守正创新、躬耕教坛培养学生以立德树人的本分。 首先,要讲政治。政治立场坚定是对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 人才培养工作者的第一位要求。首要的是坚持人民立场,把握 好政治立场坚定性与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人民立场是 党的根本立场,党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我是谁”“为 了谁”“依靠谁”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 养人”同样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哲 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应学会“以学术讲政治”,坚持不 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力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其次,要有学识。我们经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 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 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现在看,“一桶水”的要求已经不 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 不倦。不仅要著作等“身”,更要著作等“心”。不仅要 做“大国良师”,更要做“大国良参”。要认真读原著、学原 文、悟原理,坚持“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 学创新发展,在研究和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 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真效果。 再次,要懂规矩。深刻认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 有纪律”的具体内涵,“无禁区”是相对的,不是说只要是学 术问题就可以随意“研究”,就可以不顾场合地口无遮拦,更 不能沽名钓誉地标新立异。学术“无禁区”要求无论在思想上 还是学术上,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都不能违背党的基本 路线、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歪曲党的方针政策、侵害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在 要求。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办好中国的世 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理论的产生总与一定的时代 和文化背景相关联,总要服务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哲学 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只有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握时代发 展的主流方向,立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格局、大视 野,才能更好地推进理论创新。 首先,要有担当。“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 者,大丈夫之终也。” 担当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更是一种 责任、一种行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应始终胸有大 业、肩有担当,站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高度对待 学术研究,力求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 正”,严谨治学、务实科研。把“实事求是”“精益求 精”与“勇于批判”的精神统一起来,针对一些错误思潮和不 当言论,要敢于亮剑,坚决批判,揭露本质,积极引领舆论主 流和方向。 其次,要有眼界。眼界、视野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 作者知识面和信息面的重要体现,体现在“腹有诗书”“术有 专攻”“博雅达观”,定位于“心系国之大者”和“胸怀天 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为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