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 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 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 流思想舆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多次强调强 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当前,多元 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向青年学生,加 之境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热点话题、社会敏 感事件与“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频频引发高校网络舆论交 织与激化,复杂的环境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特殊的挑 战。新时代,高校要坚持思与行相统一、立与破相结合,找准 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长效 机制,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 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蕴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全面坚持党 的领导,特别是在培养青年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以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定制推送为特点的网络新媒体时代,青 年学生易沉浸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世界中,使高校网络意识 形态工作呈现出突发性与难控性、多元叠加与裂变传播交织的 特征。因此,深入分析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及 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夯实思想基础的现实需 要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 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坚定意识形 态“主心骨”是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核心任务。而网络空 间已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新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 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空间,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新媒介,更是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的新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育人过程中 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将直接决定“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在网络 意识形态工作中,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育 人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 践、推动工作。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利用网络阵地培养学 生的政治素养,增进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 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夯实思 想基础,切实发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更是高 校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强化舆论引导的客观要 求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 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 之祸。”高校青年正处于思想成长的特殊阶段,具有青春成长 期的独特思维和心理特征。在网络空间中,学生以相同特性、 兴趣、需求结缘成圈,形成了网络圈层。圈层化丰富了网络舆 论的生成与扩散路径,信息传播圈层化加剧了青年群体情绪渲 染,使他们容易被各类定制化的舆论信息所影响。这就要求高 校与时俱进地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以多元化的内容供给满足 青年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情感共振和话语协同的形式引导舆 论,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坚持推动 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巩固和壮大正能量 网络舆论,使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器。总之,加强高校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占领高校 主流舆论场域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创新网络思政的内在要 求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还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 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这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 向。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已经从线下传统课堂转向 线上网络平台,新媒体网络平台正借助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 形态助力网络思政教育。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 度融合,坚持整合网络育人资源、丰富网络育人载体、拓展网 络育人路径、营造网络育人环境,不断推进网络思政、内容和 形式的创新,充分激发群团组织协同育人活力,运用数智赋能 网络思政,繁荣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强化网络思政品牌建 设,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渗透力。因此,要在加强高校网 络意识形态建设对强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意识形态 工作“主基调”、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 络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 高校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领导权提供了思想和 行动的指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虽在制度体系健全、主流 宣传教育、网络舆论引导成效上有了一定的加强,但仍然面临 诸多挑战和困难。一方面,置身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拼的是 平台、比的是技术、争的是流量。当前,高校舆论场的格局之 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正在深度演进,这为高校网络意识形 态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以“00后”为主体的“Z世 代”已成为网络空间“原住民”。5G、ChatGPT、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新技术在新媒体中得到了深入应用,算法推荐、语音交 互极大地塑造了信息传播的新形态。主力军的变换、新技术的 转换、主赛道的切换等,都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 的要求。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还存在“缺位” 一是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 络环境日趋复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不 少高校虽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但还存在着一些制度 的空白点、具体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还未形成全方位、广 覆盖、体系化、适用强的制度体系。比如,部分高校未将理论 学习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中,存在制度上的缺失;还 有一些高校未严格落实网站信息发布前的专人审核制度,在新 闻宣传报道中出现非规范表述等情况。二是思想认识方面存在 偏差。新时代,微信、微博、知乎、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成 为网络圈层化的主要载体。而网络圈层作为当前青年群体在网 络空间中的社交状态与存在方式,对于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表 达起到促进、放大与整合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抵 制不良圈层意识形态话语对主流圈层意识形态话语的消解,是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而部分高校教师对当前意识形 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研 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主动性还有所欠缺。三是责任落实方面 不够细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涉及课堂教学、网络思政、 校园媒体、线上讲座、舆论监管等多领域、多主体。高校要始 终坚持“党政齐抓、党群共促、校院联动、师生共育、全校共 进”的工作要求,健全工作责任链条。在将意识形态工作推向 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在深化压力传导、责任制落实、 制度执行方面仍然存在不实不细的现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 存在盲点。如,部分校园博主和学生运营的自媒体为博取大众 关注,对于“热点事件”断章取义、歪曲解读、颠倒是非、抹 黑攻击、渲染悲情、煽动对立,高校对此类自媒体信息内容失 真、运营行为失度等问题监管和处置时效还需加强。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育人主阵地还需“补位” 一是网络思政的整体覆盖面有待扩充。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思 政教育,推动学生群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是推进意识形态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目前,青年 学生在学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表现出全面综合且差异 动态等特点。单一的传统式教育方式方法呈现出的效果与青年 学生乐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契合度不高。不少高校线上与 线下资源融合还未实现,网络思政融入社会实践、创业就业、 心理辅导等方面渗透力不够,在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 的有机结合方面稍显不足。二是网络话语权的控制还需加强。 青年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热衷于使用各类“潮语”“暗语”,以 情感共鸣和话语协同的方式参与舆论评价及表达,这些网络话 语是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网络意识形态倾向最为直接的体 现。当前,网络舆论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快餐化、传播形式的 交互化与个性化、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与裂变性造成了高校网络 舆论引导的局限突发和匿名难控等现实问题。部分高校在引导 圈层舆论的定调与风向等方面能力还不够,这给高校掌控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挑战。三是网络协同育人合力尚需提 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引领涉及多个主体部门,强化网 络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需要不断完善智慧网络思政理论课程建 设,增强大数据智慧思政应用,打造精品网络思政育人专 栏,培育网络微课程,探索数字化网络思政工作的有效路径。 高校在推动网络思政育人守正创新上,相关责任部门在协同联 动过程中还存在人员、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