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全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全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 制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 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 匠、高技能人才。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 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首要在于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 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是我 市“十项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我市实现“一基地三 区”功能定位。为此,结合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指示 要求,调研组深入多家市属职业院校和重点企业行业,采取问 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方式,分析当前我市高技能人 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积极探究改进对策,以期完善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我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 20XX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高 技能人才”定义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具有精 湛技艺技能、职业素养能力卓越的高级人才。”参照《统计年 鉴》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对实地调研 情况的分析,本文将我市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归纳如下。 (一)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但高尖端人才、技能领 军人才偏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队伍 的培育力度,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技能 人才总量为XX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XX万,占比达30.8%,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但高技能人才结构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仍然占 比相对较小,仅占7.4%和5.7%。作为行业高尖端、技能领军人 才的高级技师总体偏少。 (二)技能人才结构分布不断优化,但先进制造业高技能 人才缺乏。一是年龄结构年轻化。24岁及以下 占5.8%,25岁—34岁占34.2%,35岁—44岁 占33.9%,45岁—54岁占21.1%,55岁及以上占5.1%,呈“纺锤 型”结构分布,技能人才趋于年轻化,后备力量比较充足。二 是产业结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但缺乏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 才。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在制造业人数最多,占比高达60%;其 次是服务业,占比39.9%。这与“十四五”时期我市实施制造业 立市的战略方向基本吻合。但在电子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及汽 车制造等重点产业中,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分布数量明 显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和中高端先进制造业发展 的瓶颈。 (三)职业技能培养培训体系日益完善,但培养质量有待 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构建高技能人才培 养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XX所,技工学 校XX所,职业中学XX所,独立设置公办高职院校XX所,民办高 职院校X所,成人高等学校XX所,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X万所 左右。全市70%左右的高职院校和50%左右的中职学校由行业企 业举办,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 动”的具有我市特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但据此次调查填 报企业反馈的数据显示,有25.96%的企业技能人才严重紧 缺,具体表现为“就业难”和“技工荒”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 性矛盾。可见,当前我市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仍需健全,培养质 量有待提高。 二、当前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短板 就我市目前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看,政府、企业行 业、职业学校和社会等主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因主体利益 的不同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难以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高技 能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诸多短板。 (一)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 设的引导者,政府的主导地位突出,但效能发挥相对不足。首 先,协同效率低,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政 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中,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无法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资 源互补。各培养主体对高技能人才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对 称,上面感觉“下了血本”,下面感觉还是“不解渴”。其 次,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平台有待创新。目前,我市人才服务 依然以政府组织的人才服务中心为主,形式大多以提供人才信 息、档案保管等管理型服务为主,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人 才信息培训共享平台和机制,无法对高技能人才紧缺岗位的招 聘和培训给予指导。最后,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我市职业教育投入经费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匹 配,缺乏专项经费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教育、中小 微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等投入经费不足问题仍具有典型性。 (二)行业企业培养机制不健全,主体地位作用发挥不 够。行业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基 地,扮演着关键的主体角色,但许多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 够。首先,培养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不畅。访谈 发现,当前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使用、轻培 训”现象突出,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大部分企业在培养 内容上缺乏专业系统的课程,培训形式方法上随意,大多采用 部门内“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通常师傅积极性不高。此 外,企业内部技能人才向上成长路径不畅。企业缺乏配套措施 与提升平台,助力职工从普通一线工人升级为高级工以上的技 能人才。其次,薪酬激励机制滞后,技能人才成长动力不足。 经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尚未积极贯彻落实《市技能人才薪酬分 配指引》,工资收入分配未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技能人才 薪酬比社会平均城镇职工的工资低,月工资超过10000元的不 足9%。部分企业技能等级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56%的职工获 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热情不高,自身成长动力不足,出现所 谓“天花板”现象。最后,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技能人 才培养路径受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不断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但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产教融而不合问 题仍然突出。企业行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人才培养产教 衔接力度不足,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受阻。 (三)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质量不高,基础性作用发挥不 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技能人才培养 上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力。首先,职业学校“偏离”职业教育定 位,创新能力培养缺乏。一是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 脱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 主,“偏离”职业教育定位,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技术需要。二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设 置与产业结构脱节。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仍保持着传统陈旧 的专业设置,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