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讲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讲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 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强调要“在法治轨道 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实质上是国家治理和社 会管理全面法治化的开端,突出了法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着力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 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法治自信和坚实 法治底气,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 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人治问题是 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 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 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 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 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 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 与法治不彰有关。”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保障和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必须厉行法治,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 利长远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一)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理论 依据 1.唯物史观关于法制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的具体体 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到:“人们 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 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 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揭示了经济基础 决定法律上层建筑、法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唯 物主义关系。“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 障”本质上是不同历史时期法制对经济基础能动作用的具体体 现。以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民法典——1804年《法国民法典》 为例,它所确立的财产所有权等个人私有制度是由当时欧洲经 济基础决定的。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生 产模式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为适应经济发展需 求,陆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障新兴自由资 产阶级财产权和经济不断发展。 2.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属性的根本要 求。马克思在《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审判》中论述 到:“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 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 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 恣意横行。”马克思上述论述揭示了法制与社会关系的本 质,即法制并不创设某种社会关系,而是对社会共同的、由一 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求的反映。法制具有为适应 社会生活要求、管理社会公共生活事务、调整一般社会关系、 保障社会运行秩序的职能属性,对社会关系起到调整作用。这 种调整作用赋予了法制既要调整政治关系、阶级关系,也要履 行公共管理职能,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发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 (二)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历史 依据 1.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的历史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始终围绕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奋力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创革命法制,创设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时期,立新型法制,建立了司法机构和司法队伍,创建行 政法制机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进依法 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 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专门进行研究,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 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 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 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2.世界现代化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就现代化而言,其 发展进程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型,是不 断推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发展过 程,也是各国追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内在要 求。尽管各国推进现代化的方式与道路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 性、互相关联,那就是法治之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 以先行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为例,从英国“马尔萨斯绝 境”到“伦敦大雾事件”“泰晤士河悲剧”,从美国“南北内 战”到“暴力陷阱”,这些发展道路的坎坷在传统的农业主导 的经济时代是没有的。对中国而言,既要吸收借鉴先行工业化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也要避免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 中的种种误区,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 (三)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现实 依据 1.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 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深刻昭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 则国家强。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 航。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 践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 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盛 世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宋朝经济鼎盛时期,无不与法制健全 密切相关。汉武帝时形成汉律六十篇,沿用于两汉近四百年。 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 治”,以《贞观律》为基础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 世奠定了法律基石。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 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的保障性作用。 2.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放眼全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世界 百年大变局对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巨 大的挑战。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和组织不愿看到、不愿承 认、不愿接受中国巨大发展进步的现实,出于政治操弄需要和 意识形态偏见,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涉南海、涉新 冠疫情等各种议题和借口,对中国内外政策和有关立法修法议 程横加指责、抹黑甚至攻击,对中国发展进行歪曲、诋毁、遏 制和打压,特别是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依据其本 国法律对中国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所 谓“制裁”,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我国亟需围绕反制裁、反干 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做出有力回应,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 险的法律“工具箱”。坚定不移地走法治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 二、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社 会、政治、科学技术、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法 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内涵 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其深刻内涵在于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全局 高度,将法治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民生、科技、环境、国 家安全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更好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 国家各方面工作的“轨道”作用。 (一)在经济建设领域,以法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 是新时代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 部分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系 统部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风向标。将法治建设 落实到经济领域,以法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在加快构 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 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 争,破除行政垄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 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收 入分配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在社会建设领域,以法治增进人民权益和民生福 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