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教育新征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教育新征程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着眼 教育改革现实挑战,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 列富有前瞻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发展教育”。这一论断彰显了教育改革发展“以人民为中 心”思想,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根本遵循和价值 旨向。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 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重 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实践伟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 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任何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具有深厚 的理论基础、清晰的历史脉络、切实的实践关照。因此,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 述,就要廓清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深刻领会“以人民为 中心”思想贯穿教育领域的理论意义、历史底蕴和实践价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逻辑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史 观的生动实践。首先,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马克 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基于人民立场明确指出,“历史什 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 创造这一切”,“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 动”。教育作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作为其中的 主体和对象,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深入理解和发掘自身的潜能。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和推进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体性 地位就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其次,教育具有一定的 阶级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教育的阶 级属性。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致力于无产阶 级和劳动人民的教育需求,打破资产阶级教育对人的片面发展 限制,确立教育的人民性立场,维护教育的人民主体地位,无 产阶级政权领导下的教育应成为人民获得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手 段。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 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阐述教育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关 系,但在其著作中仍可窥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 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 路径。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 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劳动人民从资产阶级教育的束缚下解 放出来,拒绝让劳动人民成为资产阶级教育的附庸。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毫无疑 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理论 自觉和理论表达。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 的教育宗旨。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竭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路径,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建 党初期,毛泽东提出“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 人”的教育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教育要与工农 大众相结合,要服务于工农大众。“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 合,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至此,确立了工农大众的教 育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拨乱反正、整治教育乱 象,亲自落实教育工作,给教育事业当后勤部长,提出要培 育“四有”公民,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千方百计 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并一举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切实为广大 学子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江泽民指出,教育处在国家优先 发展的战略位置,要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维度部署落实 教育工作。进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 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的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教育领 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 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 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等。这些 不仅是对前人关于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赓续,更赋予 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新的时代表达,彰 显了新的时代特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现实逻辑 第一,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现实。世界 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的联 系日益紧密,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逆全球化”也日益 突显。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正因如 此,世界各国愈发重视人才培养,大力推动本国教育事业发 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多重机遇,也面临多重 挑战和风险,一些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千方百计进行阻 挠,尤其在“卡脖子”领域设阻设障,甚至不择手段。在这复 杂严峻的环境下,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站稳脚 跟,必须竭尽全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源 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坚实的人才队伍才能厚实我国现代化事业 的底气,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除面临的关卡障 碍。而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高质量教育体 系。基于此,必须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积极探索在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通过高质量教育 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升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取胜。正是基于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面向世界谋划中国教育事 业改革创新,强有力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第二,关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进 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层面,社 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和教育资源 配置失衡、教育差距、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之间的矛 盾。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教育需求。面对边缘地区、贫困地 区、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群体,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 题,首先要保障好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大对这些群体的 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人人“好”上学;面对失业人员、下岗人 员、暂就业人员等群体,要构建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职业 培训的教育体系,降低他们接受入学教育的门槛,实行适应社 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实现再就业;面对经济条件较好、教 育资源优越地区的受教育群体,要逐渐形成高质量、多元化的 教育布局,实现人人上“好”学。针对相应的受教育群体实施 相应的教育布局,逐步建立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从而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由于地域之间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地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呈现较大差 距。具体而言,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教育差 距问题,甚至同一城市、同一地域、同级同类学校的教育也存 在差距问题,往往是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优渥地域能获得更丰 富的教育资源和政策青睐。面对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 状,首先要推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保障这些地区的教 育资金,建立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对这些地区进行教育资源 和教育政策倾斜。其次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促进 同级同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同级同类教育应是类别上的差 异,不应是高低层次上的差异。比如,目前接受中专教育、高 职教育的群体,他们的职业发展、个人前景、收入水平整体普 遍低于接受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职业规 划、晋升渠道更容易遇到瓶颈,甚至在劳动市场上遭受歧视。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 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准则,是始终如一的信念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 场,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切实关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呈现出丰富而完整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它由根本任 务、本质规定、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所构成,勾勒了我国教育 事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和方向,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 慧。 (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成才先立德,德行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 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承担好立德树 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 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 为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 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清晰地回答 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坚 持立德树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 定着一个人的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 钙’”。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依托,是极其重要的理想信念教 育场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青少年 坚定的人生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而引导整个社会迈 向正确的价值方向,杜绝不良风气。同时,积极培养青少年更 宏大的人生视野和格局,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激发青少年内 在的使命与担当,争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集优秀传统文化、德行规范、时代精神于一体,是经时间萃 取形成的精神结晶,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凝结。要“发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 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 展各方面。”增强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引领感、情感归属 感,激发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品格,这也是把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的目的所在。 (二)本质规定:让人民满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首次 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写入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 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 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 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为重要的 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章 节专门进行阐述,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 的价值旨趣,切实回应了人民的教育关切。“让人民满意”是 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立场,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 领域的切实体现。立场规定行动方向,立场决定目的旨向。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保障人民的 教育权利,回应人民的教育关切,实现人民的教育梦想,是教 育“让人民满意”的应有之义。只有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握 人民追求取向,才能真正显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质规定 的优越性。“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 人。”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 求、新考验,亟须党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创新我国教育事 业方针决策,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发展战略。新的教育方 针决策、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正确与否、优劣与否,人民群众是 最有资格的评判主体。只有真正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呼声,满 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切实关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 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回应好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时代之 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 八一学校与师生谈话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 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 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意指缩小城乡、区域、 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改善教育环境、 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 措,我国教育事业也从数量式增长、规模化扩大发展阶段转变 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我国东西部、城乡、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地域内经济 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导致教育发展也出现了显著差异,发展 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教育现实难题。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教育资 源配置,逐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 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这无疑为实现教育公平擘画了具体可行的推进路径。教育公平 旨向为教育的覆盖面公平。教育的覆盖面公平是指“中国发展 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 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 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此,要不断消除因地区经济水平、家庭 背景状况、民族文化差异对每个孩子接受教育可能造成的负面 影响,最大力度保障每个孩子公平有质量的受教育权。同 时,实现教育公平要扩大教育覆盖面,要不断覆盖到社会边缘 群体、弱势群体,只有保障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公平的教 育权益,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要不断丰富 教育公平的内涵。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已逐步形成涵盖多个类 别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首先,要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 的权利,促进同级同类教育平等发展,加速构建公平而有质量 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其次,确保受教育者获得公平的教育机 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教育机会的公平是最基本的公 平;教育过程公平意指消除教育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消 除外部或社会的不利因素,保障教育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 者;教育结果公平意指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 己的才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最终目标:实现教育强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 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教育强国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设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建设教育强国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 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 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强则国 强,强国必先强教育,强教育必然要率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实 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基础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 生座谈时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