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昂扬向上力争上游努力成为一名能担大用可堪重用的共产党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昂扬向上力争上游努力成为一 名能担大用可堪重用的共产党员 什么是党员?《党章》开篇明义讲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 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 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怎么理解这段话?我认为重点在两个关键词:“先锋”和“代表”。一个“先 锋”,体现了党员思想上是进步的、工作上是担当的;一个“代表”,说明党员是能够 始终引领和示范的那一批人。关于入党条件,《党章》第一章第一条也明确,年满 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 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 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里面讲明了入党5个基本要素:①年满十八 岁;②先进分子;③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④愿意参加党组织并积极工作;⑤按期缴 纳党费。由此可以看出主动提交入党申请书只是入党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并不是说 你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就一定能入党,这中间还要成为先进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 备党员等阶段的考察才行。 那么,怎么才算先进分子、积极工作呢?我想带着大家,先从三个人物身上找找 答案。 一、找准画像——什么是党员样子? 人物一: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生计,童年在地主家做长工,17岁 时被国民党抓丁送上战场,不过当时的他显然不是个“好兵”,两次逃跑,两次被 抓,直到在淮海战场上成为共产党的俘虏。没人能想到,他的命运从此改变。身为 俘虏的他见到的是一支没有长官、没有欺辱、没有打骂的队伍,他们为人民打 仗,这让他打心眼里佩服,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自愿选择——不拿路费路条 回家,加入这支队伍,为改变中国而战。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渡江战役中他 乘着摇摆不定的木船,拿着机关枪猛击敌人,端掉了敌人一个前线指挥所,同战友 一道,解放了长江南岸许多地方;抗美援朝时他入了党,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一个 班长,奉命在朴达峰阻击敌人,经过6天连续作战,部队弹尽粮绝、极度疲劳,他们 班也残破不堪,而敌人还在步步紧逼,紧要关头,他带着班里战友再次反击,从侧 面摸上敌方高地,出其不意给敌军以重大杀伤。激战之后,全班只剩下他一人,而 美军一个营部就近在咫尺,打还是撤?想到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他没有 犹豫,孤身一人继续突击。借着夜色掩护先是狙杀了敌军哨兵和指挥官,然后乘着 混乱又把手榴弹丢进了敌军坑道和指挥所,一个人追着一大群美军溃兵射击,最后 的混战中他与敌方一名高大的黑人士兵厮打在一起,扯掉了敌人耳朵,而敌人也咬 掉了他半截食指,狭路相逢勇者胜,高大的敌军士兵转身而逃,而他则强忍着伤痛 击毙了敌人。那次战斗,他们班收复了三个阵地,击溃了数十倍的敌人,他也负 伤24处陷入昏迷,被送往后方治疗,很久才醒来。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立下特 等战功,也不愿向外人提及那场惨烈的战斗,因为失去食指,他自感无法再继续打 仗,于是选择了复员回乡务农,为国家打粮食。而原部队由于找不到他,将他认定 为牺牲,志愿军总部发给他的一等功臣和特等功证章,也从未有人领取。抗美援朝 战争的胜利让志愿军的声誉达到了顶峰,而这仿佛都和这名断了食指的复员军人无 关,他从不和别人讲起他以往的经历,总是不辞劳苦地在田间耕作,带着乡亲们为 生产生活而艰辛奋斗,默默做着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一切。直到30多年后老部队登 报寻找,他的事迹才被大众所熟知。硝烟战场无畏生死,解甲归田默默耕耘,他是 谁?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 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党员的一个特性是什么?就是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人物二:他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穷困山村,小小年纪成了孤儿,靠村民的接济 长大,23岁当上了村干部,但他们村的干部委实不好干,村子山高岩陡,是典型的 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而去最近的水源 挑水,来回就要走两个小时。因为缺水,村民用水非常节俭,第一遍淘米洗菜,第 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也因为缺水,地里打不出粮食,只能做些耐旱的 苞米,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当地的顺口溜也生动反映了缺水状况,“山高石 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缺水致贫,许多人认命 了,而他不一样,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上世纪60年 代,村民在政府支持和他的带领下,第一次开始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 时10多年也没修成,这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但他不肯服输。1989年,已年过半百 的他到附近水利站帮工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 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筹措修渠资金,他赶了 两天山路找到县水利局领导,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面对县水利资 金紧张,修渠作业条件艰险、工时大的困境,他向县里纳下军令状,“一年修不 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1992年春,引水 工程再次开工了,57岁的他领着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用钢钎、锤子和 炸药在离地几百米的峭壁间一寸一寸凿、一尺一尺敲,终于挖出一条跨3座大山、大 小9个悬崖、全长近10公里的天渠,兑现了“水不过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当地群 众脱贫致富作出杰出贡献。引水工程前后历时36年,而他也被称为绝壁天渠映初心 的“当代愚公”。他是谁?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 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党员的一个特性是什么?就是埋头苦干、百折不挠。 人物三:他是一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红军,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两 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0年,刚打完成都战役的他,原本正奉 命接管富庶的川南,却在行军途中突然接到刘邓最新军令,“停止前进,部队返回乐 山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受领新任务”。到达重庆前,他对新任务 已有所猜测,可能有关西藏问题。果不其然,邓小平接见他第一句话便开门见 山,“今天谈话凭党性”。他当即表态:“一切听从党安排”。邓小平又说,“你带领部队 去西藏”。他回答:“坚决完成任务”。其实少有人知的是,在此之前邓小平也曾与一 位军长通过电话,要求他们去西藏,但那位军长当即明确表示,最近身体很差,神 经衰弱,无法接受入藏任务。而在他的部队中,事实上也有一些官兵内心抵触,刚 打完仗、还没得到休整,不少人已经接到地方任命,现在却突然要去贫瘠苦寒的雪 域高原,不说前途山高路远、语言不通,身体影响、工作环境、家庭照料,各方面 的反差也确实太大。但正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