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华民俗的汉字姻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华民俗的汉字姻缘 【汉字与民俗】 开栏的话 中华民族的习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 中逐渐形成,并由民众参与且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 项,具有群体性、地域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特征。在 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史上,汉字与民俗相伴相随、关系密 切。汉字既是汉民族集体创造并长期使用的文化符号,同时也 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文化载体。本刊即日起 推出《汉字与民俗》专栏,全面描述汉字与民俗相辅相成的事 实,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以汉字为前提形成民俗 汉字的创造和使用,在古人看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大事,所以《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 哭。”古人不知道汉字从何而来,以为神灵所授或圣人所 造,于是留下了许多汉字起源的传说,并对汉字产生敬畏崇拜 之情,由此形成了两个方向的民俗行为:一是神秘化,人们赋 予汉字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影响人的吉凶祸福,逐渐形成祭拜 字圣、敬惜字纸、用字符治病等习俗。二是理据化,人们认为 汉字的形体具有某种构造意图。对构形理据的解释有的追求系 统科学,带有学术性,如《说文解字》等;有的不一定科 学,只是对汉字形体作主观联想、随意发挥,从而赋予形体原 本没有的特殊含义,这种行为带有民俗性,属于非学术性的俗 解,古今皆有,如宋代王安石的《字说》,现代安子介的《劈 文切字集》等。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 线,即使《说文解字》也引用了不少俗解。俗解汉字可能不符 合科学要求,但也是解说者思想观念和学识眼界的反映,有时 还能透露社会意识或借形寓教。如,“王”字在《说文解字》 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 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 用“往”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 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 也……”,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 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中画近上。王 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虽然出自大学者,但其实都是通过 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 来看,“王”本像阔口短柄的斧钺,象征生杀大权,能够掌控 刑法拥有生杀大权的就是“王”。这是造字所反映的上古社会 意识,跟一般的俗解不同。 又如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 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 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理据很 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贴福字、立牌坊、埋 墓志、测字运、行文字酒令、刻吉语玺印、制饰字瓦当、作回 文诗和神智体诗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 生的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 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 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因民俗而产生汉字现象 古代民俗有许多忌讳,往往引起新造汉字或改变原字常 态,甚至换用别的同音或同义字。 有的为利害讳。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 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 行讳‘住’,讳‘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