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主题党日党课讲稿: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的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主题党日党课讲稿:关于新质生 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的解读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 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 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 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 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 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 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 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 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 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 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 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 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 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 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 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 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 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 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 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 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 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 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 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 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 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 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 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 新台阶。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 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 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 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 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 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 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 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 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 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 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 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 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 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 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 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 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 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 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 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 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 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 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 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 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 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 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近年来,我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 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我国前瞻谋划 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 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 实。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 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 水平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