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时事锐评汇编(25篇)(20240227-03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时事锐评汇编(25篇) (20240227-0307) 目录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雄安新区拔节生长 见证协同发展向未来 2 2. 万米“冲刺”成功,刷新“中国深度”纪录 5 3. 网友谈两会|两会通道传递人民至上最强音 8 4. 网友谈两会|读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小事”民生情怀 11 5. 传承雷锋精神,做新时代“螺丝钉” 14 6.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河北净菜”实现京冀共赢 16 7. 网友谈两会|全国两会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18 8. 网友谈两会|“通”往民心民意,“道”出开放自信 20 9. 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23 10. 网友谈两会| 两会热词折射民生新期待 25 11. 乘势而上,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27 12. 让“老地名”焕发“新生机” 29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我眼中的通州蝶变 31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三圈”联动,促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33 15. 凝心聚力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进发 36 16. 擂台赛绩:“台上”晒成绩 “台下”比学赶超抓发展 38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看!三地协同奋进,交出亮眼答卷 41 18. 以一“网”无前的姿态阔步迈向网络强国 44 19. 发力“春风行动”,让高质量充分就业更有温度 46 20. 政策兜底+市场给力+扩大开放 外贸市场火热、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49 21. 锚定“三农”工作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52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同心再出发,推动协同发展迈向新台阶 54 23. 协同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不断创造更多优异成绩 56 24. 持续优化金融服务 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59 25. 建设网络强国,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61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雄安新 区拔节生长 见证协同发展向未来 2024年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 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河北省委常委、常务 副省长张成中表示,白洋淀野生鸟类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 了70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优良。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踏上雄安新区这 片热土,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随处可见日新月异的 创新与创造。一座高水平现代化的千年之城,正拔节生长。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和 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 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谋定后 动,规划先行。在正式公布设立后的两年里,雄安新区几乎没 有动“一砖一瓦”。但“看不见”的规划工作在一笔一画地勾 勒出千年大计的宏伟蓝图。为把“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 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 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曾有60多位 院士、200多个国内外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 规划体系编制,最终形成了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 领的4个基础性规划及20多个专项规划。 高质量建设,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雏形显 现。10年来,从“编制规划”到“塔吊林立”,再到如今雄 安新区“雏形初显”,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呈现在世人面前。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92个,完 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712公 里,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新建水利工程堤坝315公里。如今 高质量疏解发展,紧锣密鼓,初见成效。中国中化总部、中国 华能总部加快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已于2023年秋季 开学开诊,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 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也于2023年11月正式开 工建设……目前,除了首批疏解央企总部、高校、医院和一批 市场化疏解项目等陆续落地建设,中央企业也在新区设立各类 机构200多家。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 中校区已经开始招生,雄安宣武医院开始接诊。另外,京雄城 际开通后北京西站到新区的通勤时间在50分钟左右,从大兴机 场到雄安新区19分钟就可以到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解决好雄安新区干 部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新区建设发展中 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些年来,雄安新区下 足“绣花”功夫。目前,北京与雄安新区第一批33项公共服务 同城化事项已经发布,除了能实现“北京的事雄安能办、雄安 的事北京能办”外,还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就 业、创业、产业、物业“四业并举”,着力解决好群众就业、 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推进高 水平管理,近年来,雄安新区围绕城市计算中心,构建了块数 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 如今“一中心四平台”汇聚超过280亿条城市运行数据,实现 了全域实体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的深度融合,让每栋建筑、每 条道路、每个社区的管理更加“耳聪目明”,城市管理更加精 细化、智能化。正如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 人姚凯旋所介绍的:假设某户居民是独居老人,并且数据显示 其长时间没有用水记录,平台将自动触发预警,提醒社区人员 上门了解情况。这样的智能监测与关怀,正是雄安新区推动智 慧管理的缩影。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十年间,京津冀三地 携手同行,无论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协同发展方面可谓硕 果累累:新增城镇就业累计1595.6万人,三地全体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增至2576公里,在津冀两地,中关村企 业累计设立分支机构9000多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 额累计超2100亿元,产业合作迈出新气象。正如网友留言所 说:“数”说协同发展十年路,迎来一个繁花似锦的新未来。 万米“冲刺”成功,刷新“中国深度”纪录  为何要掘地三万尺?新华社记者探秘中国首口万米深地科 探井  记者:李响 宿传义 顾煜 苟立锋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 作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融媒体中心 3月4日14时48分,随着一枚金刚石钻头持续刺破地下岩 层,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前方指挥部电子屏幕上的数字瞬间 跃至“10000.00”,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万米大 关。这标志着继深空、深海探索大自然的壮举之后,我国在 深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这口井被命名为“深地塔科1井”,设计深度11100米。深 地塔科1井正式突破万米大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亚洲第一 垂深井,也创造了当今世界钻探一万米深井用时最短纪录。 前有“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如今探地万米“冲刺”成 功,刷新了“中国深度”纪录。 深地钻探解锁地球奥秘。地球深处隐藏着无数奥秘,若想 要对地球奥秘进行最直接的探索,必须深入到地球内部获取样 品及各种信息。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地下深度2公里以 内是地下水资源和人类可利用的空间;深度5000米到1万米左右 则是能源和资源空间,这里有丰富的油气、矿产和地热资源。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上少数以高温高压超深油气藏为主的大型油 气盆地,生成油气的岩石深埋地下,超深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 的19%。通过万米深井钻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盆地的油气资 源潜力和分布情况,为能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我国的能 源安全。数十年来石油人在塔里木盆地钻探,如今突破万米大 关,为揭开地下深处的秘密,为科学发展和资源勘探,创造了 有利条件。 深地钻探面临多重挑战。把这些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开采 出来,万米深井钻探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首先 是钻探面临地球表面的坚硬岩石的阻隔,持续向下开凿这些坚 硬的石头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其次是温度的影响,每往 地下钻进100米、温度就会升高约2℃,万米之下面临超200℃的 高温,钻井所用的化学助剂、井下工具、密封材料和电子元 器件非常容易失效,对于挖掘设备的破坏十分严重。最后是 压力的影响,相比“飞天”只需要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 响,而“入地”面对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地壳深部的岩层会 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压力的作用,形成的钻孔受到周围压力 的作用,很容易垮塌、变形,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深 地塔科1井地下万米“冲刺”,每深入地下一米,钻探难度都会 成倍增加。 科技创新护航深地钻探。地下万米“冲刺”,深地塔科1井 的钻头自上而下要穿透13个地层,攻克超高温、超高压、地层 不稳定等几十道难题。面对世界级难题,塔里木油田打破传统 钻井组织形式,搭建跨学科工作平台,集合地质、工程、装备 等精锐力量,组建了9支技术支撑组,让多专业、多学科紧密 配合、协同作战,并配备了一大批顶尖仪器装备,为万米深井 钻探“保驾护航”。为了顺利完成万米深地钻井工程,我们攻 克了超高钻台大载荷提升系统关键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全球 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创新研发了220℃超高温钻井 液、抗高温螺杆等工艺技术,万米取芯及电缆等资料录取装备 实现突破,打造形成万米深井安全高效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核心 技术。“死亡之海”中创造的奇迹,是中国石油人在深地钻探 中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最好见证。 自2023年5月30日开钻以来,深地塔科1井的数百名石油工 人、科技工作者坚守大漠四季,攻坚克难连续奋战270多天,终 于打造出新的“中国深度”。万米“冲刺”成功后,深地塔 科1井肩负科学探索和预探发现两大使命,仍在向着目标深度全 速钻进。 网友谈两会|两会通道传递人民至上最强音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场“代 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牟 宇 摄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4年3月5日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 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9位全国政协委员走到 话筒前,接受记者采访。委员们讲述身边故事,回应民之关 切,汇聚奋进力量。 用开放回应期待,以民主凝聚共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 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作为汇聚众 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全国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 治的重要窗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彰显着我国国 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近些年,在全国两会“部 长通道”基础上,“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应运而生,让 外界得以更好认识和了解代表委员,也让全世界更好地理解 和正确地看待两会这一独特“中国之制”的运行情况。“两会 通道”开启,聚光灯下、麦克风前,代表委员将围绕重大问题 共谋思路、共商对策,拿出更多有温度、有实效的“解题思 路”,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形成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共识和力量,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式民主 的故事。 中国式民主的大门,始终为人民而开放。人民当家作主不 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通过完备的制度予以体现 和保障。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 完整的参与实践。踏着春天的节拍,肩负人民的期待,一年一 度的全国两会有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 员共赴这场“春天的盛会”。“两会通道”开启,代表委员认 真履职,提出意见建议、反映民意民智,帮助相关部门凝聚共 识、找到回应民之所需的“最优解”,增进的必是全社会、各 方面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以民 主凝聚共识,以共识引领实干,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 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生动展现 了中国式民主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优势和魅力。 中国式民主的脉搏,始终为人民而跳动。中国的民主是 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 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全过 程人民民主的根与魂、光与源。首场“委员通道”上,莫荣 委员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吴蓓丽委员呼吁“让更多 新药惠及百姓”,李庆忠委员点赞“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日益 浓厚”……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改革发展,一幅增进民生福 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画卷徐徐铺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镌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心怀“国之 大者”、情牵“民之关切”,让“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 向”,让“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同频共振,使全 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成为最广 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一年春作首,奋斗正当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全国两会是集思广益的重要平台,也是凝聚共识的重要契 机。宏观政策如何发力,发展动能如何焕新,民生保障如何 夯实……一个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期盼在两会上得到答 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 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 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两会通道”开启,架起民意沟 通的桥梁,最广泛地反映民意,最充分地集思广益,必将最大 程度凝聚起全国上下的共识和力量。共赴“春天的盛会”,期 待尽职履责的代表委员发出更多“好声音”,让民主根深叶 茂,让民意畅通直达,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网友谈两会|读懂政府工作 报告里的“小事”民生情怀 人民日报客户端700字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极简 版”,标出了今年工作要点,黑体加粗排列15个关键词,其 中直接与民生相关的就占了6席,涵盖消费、住房、就业、教 育、医保、社会保障,干货满满。 民生无小事,再小也为大。“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特点。“上接天线”就是把准政治定 位,“下接地气”就是把准社会脉搏。眼睛向下,摸透百姓所 需所急所盼,充分反映民心民意、回应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和群 众的关切,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才能符合实际,贴近群众,最 终落到增进人民福祉这个根本目的上。 促进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政府 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 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促进消费需要从增加收入、 优化供给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除了“做加法”,还要“做减 法”,减少限制性措施,激发消费潜能,通过促进消费提高民 生品质。 日子怎么样,首先看住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大保 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这意味 着,减少购房限制性措施,一方面能够更好满足刚需群体的住 房需求,另一方面也积极顺应部分群体在改善性住房上的需 求,最终形成合力,更好地释放房地产领域消费潜力,让百姓 住得更惬意。 养老在中国是个天大的事。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 据,预计202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农村老 年人达到1.21亿,且农村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比城市高7.99个 百分点。可以说,农村老龄化程度更为明显,养老问题更为突 出。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 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现在全国有1.7亿老年人享受城 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今年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 提高20元,增长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 这些数值落到每个人身上,看上去并不大,但全国总数加 在一起,却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巨数”,主要因为我们的人口 基数太大,非其他发展中国家可类比。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的前提下,完善养老金、医保金常态化合理增长机制,健全财 政补贴常态化年度增长机制,让老百姓感到温暖、踏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寄托着千万个家庭 的希望。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达3000多万人,不少 是留守儿童。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 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读好书、上好 学,今年针对当下存在的薄弱环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农 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学 前教育普惠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 着发展大局。如何让更多人端稳“饭碗”,是保障民生的重 大考验。政府工作报告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重点行业企 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方面保障年轻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去年 提法是“1200万人左右”,今年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 以上,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和决心。今年稳就 业压力大,同时潜力也大,政府推动就业的决心更大。要打好 就业“组合拳”,让老百姓饭碗端得更牢。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 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与 代表委员交流互动时,都会关切询问很多关系百姓冷暖的“小 事” ,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传承雷锋精神,做新时代“螺丝钉”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 丝钉。”今年3月5日是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全国各地掀 起了开展“学雷锋”系列主题活动的热潮。雷锋留下来的精神 财富中,螺丝钉精神是重要部分,它深刻体现了脚踏实地、求 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秀品格。60多年来,学雷锋 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 心灵。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 钉进去呢?”是因为钉子不仅有目标,还有拼劲和钻劲。保 安大叔许一飞,从小学习书法,虽因贫寒辍学却从未放弃,写 废了2000多支毛笔,荣获兰亭奖;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忙碌的 工作中坚持背诵古诗词,一举拿下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 军;侏儒症患者沈明辉,一心一意苦练画技,成为小有名气的 画家……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的坚守,他们宛如一颗颗“螺丝 钉”,不是一锤子就钉好了的,而是要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 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这样不断钉下去,梦 想便在笃行不怠中悄然照进现实。 做新时代闪光的“螺丝钉”,贵在乐业敬业精业,难在心 无旁骛、永不松动。“两弹元勋”隐姓埋名、潜心科研,“板 凳甘坐十年冷”,最终奠定了中国人自信自强的底气;巍巍群 山中,河南林县人民苦战十年,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叩 石垦壤、挖山不止,凿出了长1500公里“人工天河”,引来 一渠清水造福万民;60年间,三代塞罕坝人以“敢教日月换新 天”的气魄与毅力,成功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 荒坡变为万亩林海,建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聚精 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发扬“干一行、爱一行、钻 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俯下身子、铆足干劲,遇到问题不畏 惧、不推诿、不逃避,敢于担责、担难、担险,砥砺“愚公移 山”的志气,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激发“狭路相 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向着“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 得了胜利”的目标不断前进,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 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做新时代闪光的“螺丝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 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颗螺丝钉的力量是微小的,一颗螺 丝钉的作用是有限的,当螺丝钉以合理的次序连接起来形成 一个整体,那么它的力量则是无穷的。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 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帮任子威卡住位置,示意他先 走:“只要中国队赢了我就不算输”,让无数网友动容“这 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制胜密码,荣誉和掌声同样属于武 大靖”……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则平凡终将铸就伟大。点滴汇 聚,以成江河;梧桐并闾,极望成林。风雨中穿梭的外卖小 哥,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的人民教师,工厂车间里挥汗如雨的 工人,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14多亿颗螺丝钉连接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就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 雷锋一辈子的追求,也是一辈子的坚守。做一颗永不生锈的 螺丝钉,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仰。今年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 键一年。梦想越伟大,越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只要我们大 力弘扬螺丝钉精神,勤奋敬业、永不松劲,持久发力、久久为 功,就能凝聚起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 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河 北净菜”实现京冀共赢 近日,大型纪录片《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 第三集“阔步未来”播出,该片以四分钟的片段,讲述了京冀 两地在“净菜”上加强沟通协作, “河北净菜”飘香京城、丰 富百姓餐桌的纪实故事。 “净菜”,顾名思义,就是把连土带泥的蔬菜洗净切 好,让大家打包带回家。与普通“毛菜”相比,“净菜”不仅 品质高,还可以节省做饭的时间。同时,由于“净菜”是在产 地加工,所以相对于“毛菜”来说,减少了20%的废弃物,能避 免产生过多的城市生活垃圾。 “河北净菜”热销京城,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 景,也归功于北京、河北两地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协作。比 如,明确净菜范围,统一质量标准;设立直通车,推动两地 企业商超直采直供,解决终端销售网络问题……一系列资源 高度整合与优化配置,让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流通 周转,实现了专车专线、定时定点、当日摘当日达,确保了蔬 菜新鲜可口,赢得了老百姓的良好口碑,更是让两地实现了双 赢。 “净菜”飘香京城,河北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自己 种的茄子能够卖到北京去”“早晨摘的这个茄子,晚上它就 能到新发地了”“我们村这十几户就是靠种大棚(蔬菜),盖 的新房,花四五十万买的车”……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 发展走深走实,从河北田间地头到北京餐桌,这条致富的路子 也越走越宽。种好自己家大棚的蔬菜,赚北京市场的钱,已成 为“河北净菜”的共识。 “净菜”飘香京城,北京市民的“菜篮子”香了。据报 道,2023年,京冀两地加强沟通协作,通过认定的净菜加工企 业,产品被授权使用统一的“河北净菜”标识。目前,河北是 京津“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两地合作共建的115家环京 周边蔬菜基地,已覆盖北京7个城区。比如,北京市场约六成的 牛肉、八成的羊肉、四成以上的蔬菜和鸡蛋,都来自河北。尤 其是进货“净菜”,节省了很多工序,既省时又省钱。正如北 京某餐厅厨师长所讲,“像我们每天用(河北)的净菜,大概 在800-1000斤左右,每天大约能节省一桶至两桶之间的厨余垃 圾,每天大约节省300元左右。也如北京市民刘女士所言,“回 家方便,给孩子上学一蒸一热就行了,质量不错。” “净菜”飘香京城,还助力解决了河北当地百姓的就业问 题。比如,“净菜”加工需要去杂、清洗、去皮、切分、杀 菌、包装等多道工序,这就需要招收员工。而这些员工大部分 都是周边的村民。对他们来说,一个月三千多块钱,走十来分 钟就能到工作地点了。正如一位员工所言,“哪儿找这么好的 工作,又能照顾家,又能赚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 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京冀两地积极响应号 召,在“净菜”项目上,共同绘制了一幅“一头连着河北村 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北京市民的菜篮子”的民生画卷。如 今,两地烟火升腾暖人心,协同发展正阔步走向未来! 网友谈两会|全国两会 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 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瞩目。中国式 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乡村全面振 兴、高质量充分就业等高频词,持续升温,引发热议。透过这 些热词,能够看到国家发展的路径,感受到相关部门发力的方 向。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 长5.2%。经济实现回升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 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一项项 新技术亮相,标志着科技进步,引导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想 象。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可 以看到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人民的奋斗热情,更可以看到 中国经济的红火态势。2024年伊始,多地吹响了重大项目建 设的“冲锋号”。一大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技术产能 项目正加速“落地开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引 擎”和“硬支撑”。国内首条、全球首批高世代AMOLED生产 线、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昌平机器人产业园……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1月份重点建设项目开 工33个,总投资约146亿元,涵盖产业、商文体旅、市政交通等 多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头。 在安徽,第一批开工重大项目共有460个,总投资4896.3亿 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十大 新兴产业项目253个、占比55%。 在湖南,中国石化岳阳地区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 配套改造、金塘冲水库工程、陕煤汨罗2×100万千瓦燃煤发电 工程等11个涉及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集中开工,总 投资达8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3亿元…… 在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背景下,多地重大项目涵盖 了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 带动能力强、着力补短板惠民生,是多地实施重大项目的共 同特点,意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蓄势待发到“落地开 花”,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热潮澎湃,有效促进产业 转型升级,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积极信号。 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出台优化营 商环境真招实招,破解痛点难点,为创新创业厚植土壤。企业 锚定高质量发展练内功、谋突破、拓新路;科技工作者奋战攻 关,下力气攻克“卡脖子”难题……各行各业都在埋头拼搏。 上下同欲者胜。全国两会讨论谋划的虽是国家大事,但也 都与咱老百姓息息相关。透过两会看中国,也应该把自己“摆 进去”,融入新时代新征程。会场内,代表委员们积极履职、 参政议政,实现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体现出全过程人 民民主的应有之义; 会场外,从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到社交平 台的热烈讨论,汇聚起的是蕴藏在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内生动力。汇聚14亿多人的智慧和 力量,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 过不去的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网友谈两会|“通”往民 心民意,“道”出开放自信 3月4日下午,2024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正式开 启。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九位全国政协委员率先走上通 道接受媒体集体采访,讲述心愿与心声,传递温暖与希望。 2024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 道”(以下简称“三大通道”)继续开启。代表委员们通过 通道采访形式建诤言、献良策,部长直面记者提问,问不避 讳,答不避难。愈发开放透明的“两会通道”展示了中国对改 革与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勾勒出一幅简要而清晰的2024年国家 发展图景。 开诚即是布公,开放源于自信。自2018年全国两会首次开 设“三大通道”以来,代表、委员们讲述履职故事,部门负 责人回应热点话题,备受关注的“三大通道”成为直通民心、 开放透明、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民众通 过“三大通道”上部长、代表和委员们的发声,可以详细了解 国家发展的成就与动向。与此同时,代表和委员们,也能将民 意集中呈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三大通道”充分证明中国两会从来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 话的“密室里的民主”,而是人民声音、民主意见的“传声 筒”和“扬声器”。我们相信,在全国两会期间,“三大通 道”能够最大程度地汇聚民意、凝聚共识,为全国两会聚力新 时代、落实新部署贡献力量。 自信者自强,开放者不惧。从设立“部长通道”到设 立“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全国两会开门办会,彰显出 迎四方宾客、纳寰宇声音的真诚实意。“三大通道”聚焦经 济社会发展重点主题,传递民生温度,彰显中国开放自信形 象,体现清新有序会风,成为全国两会备受瞩目的活动,坚定 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前行的信心。今年全国两会共 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其中境内记者2000多名,港澳 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000多名。如此众多海外记者的到来,不难 看出他们期待的无疑是到中国取得国家治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 的“真经”。“三大通道”开诚布公地向世界展示我们在政党 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治理秘笈,无一不彰显着 我们的自信自强。这份自信的背后,传递着亿万人民共同的信 念:为更强大的祖国贡献力量,向更美好的生活砥砺奋进。 全国两会开放自信的新姿态,是近年来以改革创新精神积 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结出的丰硕果实,吹响了新时代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响亮号角。 作为直通民心、开放透明的窗口,2024年全国两会“三大通 道”均采取现场采访的方式,通过话筒来讲述代表委员们履 职尽责、催人奋进的故事,传递出直击热点、回应关切的声 音。透过“三大通道”,我们能够体会到“履不必同,期于适 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们能看到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 生长起来的政治制度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代表通道、委员通 道,也正宣示出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把新 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的决心和愿景。立 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全国两会必将以民主政治的含金量和 治国理政的含真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彰显更大优势。 大话题,小切口;通民心,道民意。这条通道,一头连着 国家,一头连着人民,日益成为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 的重要阵地,成为高度凝结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良方,成为承 载着亿万人民期盼和依靠的民意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有 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我们坚 信,全国两会“三大通道”唱响奋力前行的好声音,传递亿万 人民的共同信念,一定能为国家改革发展新征程贡献更多智慧 和力量,为继续书写新的精彩华章汇聚磅礴力量。 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下午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 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 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 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 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 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新型体系加快构建,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 战略,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加快构建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 革,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 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着需求压力巨大、供 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 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深入推进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源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 战场。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经 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已达到全 球领先水平,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 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新 能源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我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 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 式,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更好全 面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发展是首要问题。作为世界最大 的能源消费国,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 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 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 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健 全完善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 生产体系。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 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 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 力发展。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把握当今科技发 展的大方向,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 科技创新投入效能,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技术水 平,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向“创新主导”加 速转变。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 链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度参与国际能 源治理变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 系。加快推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奋力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供坚强能源保障。 网友谈两会| 两会热词折射民生新期待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老百 姓内心的期盼和最真切的声音,也将得以表达。回望过去的 一年,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不再陷入“一位难 求”的尴尬境地;卫生服务站覆盖面越来越广,在家门口就 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社区养老服务、幸福食堂更健 全……点点滴滴民生事,让高品质生活变得更加立体多维、可 亲可感,民生答卷上写满了幸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 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全国两会必将立足新方 位、描绘新蓝图,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党的宗 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百姓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 小事就是我们党的大事,更是“国之大者”。百姓期盼的、关 注的,就是民生工作的方向,也是召开两会的意义所在。旨在 真诚倾听基层声音,推出真招实招,切实地站稳群众立场,解 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倾力书写出硕果累累的民生答卷。 民生关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走过全面贯彻党的二十 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人 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结果新鲜出 炉。“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三大热词关注度位 居前三,“医疗”“高质量发展”“养老”“教育强国”“社 区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跻身前十。 这一个个具体、真实的词汇映照了老百姓对民生的期盼,倾 注着最广泛的民众关切,承载着最迫切的民意期待。回望过去 一年,我们新增优质学校1736所;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 礼堂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5万个,满足群众家门口的高 品质文化艺术需求;设置13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等等。 这一项项举措正是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实在的表 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两会 召开的背后是来自千家万户的殷切期盼,是源自广大群众的 民生重托。让我们锚定强国建设、聚焦复兴伟业;肩负职责使 命、带着殷殷重托,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看见 了群众对教育的聚焦,就要在补齐师资短板、让教育回归本真 上下功夫;理解了求职者对就业的期待,就要在促进高校毕业 生、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方面拿出更多更实的举措;看到了老百 姓对医疗的期盼,就要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出举措,进一步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迎着春风,乘势而上。2024年全国两会必将激励中国人民 坚定信心、团结一心,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 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 前进。我们也坚信,数以亿计的百姓心声将得到传达。肩负职 责使命,带着殷殷重托,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将以 只争朝夕的姿态,砥砺奋进正当时,共赴一场春天的盛会。 乘势而上,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 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 强调,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 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 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我国能源发 展虽蕴含着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要善于乘势 而上,充分释放发展巨大潜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善于乘势而上,充分释放发展巨大潜力。当前,我国新能 源发展蕴藏巨大潜力。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已建成世 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 平领跑全世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加速崛起,我国新 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竞争力。 因此,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善于顺势而为、乘势而 上。这个“势”,是我国在新能源发展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和巨 大潜力,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 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国已成为世界能 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要把发展的巨大潜 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适应转型需要,构建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当前,我国能源 发展面临着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 艰巨等一系列困难挑战。这些困难挑战由我国“富煤、贫油、 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所决定。其中,特别是事关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的能源安全,仍面临严峻形势挑战。推动新能源高 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 能源安全。要强化基础支撑,构建适应转型需要的新能源基础 设施网络。电网是关联千家万户的重要基础设施,能源结构要 转型,电网必须“结实”。要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 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 力。 坚持以我为主,深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动新能源高 质量发展,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把关键核心技 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上,既要不受制于人,坚持 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投入 效能,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也要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大方 向大潮流,进一步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一方面,要 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 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新质生 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建 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坚持革心和革 新,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加强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能源绿 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 让“老地名”焕发“新生机” 2023年,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 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 等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 国呈现良好工作态势。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已将2.7万个乡 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守护好精神家园。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老地名”,这些“老地名”就 像一个个特有的文化密码,是城乡历史的“活化石”,是 寄托乡愁的“存放地”。要把“老地名”保护起来,不仅不 能随便修改,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擦亮“老地名”的文化金 牌,让“老地名”激发出灿烂辉煌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生机。 “老地名”需要准确的内涵解读。每一个“老地名”都有 着一段文化和故事,不能因为字面意思不好,或者是不时尚 而擅自进行更名。例如北京的“奶子房”,并非字面所说的意 思,而是因原址以前原为皇家马场专供马奶的地方而得名;另 如江阴的刘伶巷、南京的乌衣巷……这些老地名承载的不仅是 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更是文化习俗、历史故事。国家新修订 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 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老地名”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老地名”,其实并 非若干汉字的简单组合,更是浸润着历史痕迹、流淌着人文 血脉、蕴藏着文化内涵、倾注着人们的情感,是一个地区的文 化矿藏。它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地理信息标志,还是一种重要的 文化记忆载体、一把还原历史的钥匙。一个地名,一处具体的 地理方位指向;一条老街,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每一个“老 地名”反映着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甚至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 特征,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记载了当地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 蕴。 “老地名”维系着游子牵肠挂怀的乡愁。“老地名”是中 华文明延续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留住乡愁的一种文 化符号。因此,保护好“老地名”是刻不容缓的。一些地方 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城乡建设时尽量保留、或者恢复“老地 名”。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老地名”重新焕发生机,还可以让 人们更好地记住和理解这些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老地名”是文旅兴盛的“金字招牌”。文脉是街区的灵 魂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时下,“街旅经济”方 兴未艾,不少融合古今、彰显地域、文脉特色的老街区焕发新 活力,不仅成为对外展示当地文旅底蕴的窗口,还成为“以文 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载体。各地充分挖掘“老地名”文化 内涵,通过植入文旅融合发展思维,融入现代创意和时尚潮流 元素,大力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当地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 “老地名”承载着过去、标注着现在、光照着未来。留存 了地名文化不仅是留住了地域文化,也守住了文化的根,留住 了回家的路,圆满了乡愁的梦。我们要让“老地名”在继承中 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我眼中的通州蝶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期间提出了“建 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时代课题,以透 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战略眼光,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 国家战略。这不仅为首都的发展定下了方向,也为通州区的转 型与规划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它承载起了首都多项功能疏解 的重任,化身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中的重要一翼,把 握着时代机遇,成为了连接京津冀三地的桥梁与纽带。 千年古城,蓝绿交织,它驻足京杭运河之首,与江苏南 通一北一南写就“南北通州通南北”,一座燃灯古塔留下“一 枝塔影认通州”的诗句,是南北易物保障京畿供给的漕运 重地。对我而言,这片土地见证了我从学习到工作,一路成 长;而我也有幸见证着它从通县到通州区、又成为了北京城市 副中心,几经变迁,为每一个生活、工作和学习于此的人带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忆中的通州,它是张湾牛堡屯热闹的大集,是潞关连片 的棉花地、牌楼营沿街而开的葡萄园,是西门银地人民商场的 熙熙攘攘,是潞河后南仓一众百年老校的风雨传承,是通州博 物馆中展陈的历史见证……通州,在烟火气中集合着万千怡然 与不尽巧思。 从初春到繁花,十载光阴终筑梦。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 略的提出和实施以来,通州开始变了。它不只是遍地新起商 圈、新通地铁的多点开花,也不只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 建筑”建成、环球影城开园的万众瞩目,更多的是将历史与 现代交织、构思与实践相融,是联通着京津冀三地从“单一 发展”向“共同繁荣”的蝶变,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 出了一条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