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强化思想引领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强化思想引领牢记国之 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 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 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 足“两个大局”,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全党工作重中 之重,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 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发展之路。在这一进程中,习近平总书 记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提出 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 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既继承了马 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又在经验总结和顺势研判中,推进理 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从学理上探讨这一重要论述所蕴含的理 论基因和实践基础,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重要论述的认识。 (一)对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众多著作 中不乏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并从多重维度论述粮食安全 对人类生存、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重要理论基石。 其一,从粮食的基础性作用出发,分析粮食之于人的生存 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 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 照顾其他事情”,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强调:“食物的生 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列宁高度 重视粮食的基础性地位,在众多著作中多次强调“粮食问题是 一切问题的基础”,如在《关于粮食税的报告》中指出:“我 们没有别的基础,没有别的源泉,如果不把大量的粮食储备集 中在国家手里,那就根本谈不到恢复大工业。”其二,从粮食 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地位展开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看来,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保障粮食供给对 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克思曾在《粮价上 涨——霍乱——罢工——海员中的运动》中描述当时欧洲因为 粮食短缺造成粮价上涨,继而引发社会不安的情景:“比利时 和法国小麦和黑麦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面包价格腾 贵,已引起严重不安。”。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也提 到,“当生产过剩只限于工业时,这只是问题的一半,而当它 涉及农业,而且把热带和温带都包括在内的时候,事情就大 了”。其三,从粮食生产的生态、技术等角度论述保障粮食安 全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由 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资本主义农业掠夺 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 步”。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带来进步的同 时,也对其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破坏,最终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 发展进行批判。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对粮食生产进行细致考究 的过程中,也对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条件进行 论述,指出“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处 理等等,应当在农业中广泛采用”。因此,在对粮食安全相关 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逐渐形成 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 的一系列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断与马克思主义粮食 安全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粮食安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不同 的时代任务,制定实施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方针政策,并形 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理论,为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 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粮食 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 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保 障粮食供应、推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储备等方面进行探 索,如在生产领域,通过开荒种粮、兴修水利、推广种植技术 等办法,保证粮食生产;在流通领域,实行粮食大调运、统购 统销和粮食储备等办法,缓解粮食供应不平衡问题;在消费领 域,注重节约用粮,切切实实计划用粮。这些政策举措,促进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具体国情进一步深化保障粮食安全工作 的探索,包括加强农业科学技术运用、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人 才培养、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拓宽粮食供应渠道等举措,有力 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工作走向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出发,强调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 民问题,并从粮食自给自足、特殊战略商品、切实保护农民利 益等方面对粮食生产作出重要指示,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保障 粮食安全明确了方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 时期粮食生产面临的新情况,积极探索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方 法,如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农 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等政策,推动粮食安全工作取得新突 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保障粮食安全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牢牢守住粮 食安全这一底线,把端稳捧牢中国饭碗作为立足点和着眼 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谁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何在”等重大理论问 题。 (三)对当前世情国情粮情的顺势研判 受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交织影响,全球 粮食供应体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粮食安全问题成 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重要论述基于对世情、国情、粮情的顺势研判,对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粮食安全道路作出了深刻阐释。 一方面,对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形势研判。近 年来,导致粮食不安全的不利因素增多,如疫情蔓延引起的粮 食可供性减少,极端气候增加导致的全球粮食减产,局部冲突 带来的粮食价格、生产和贸易波动性加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 世界发展大势,针对粮食减产、损失和浪费等问题提出中国倡 议,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阐述中国主张,积 极与世界各国开展粮食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对我国粮食安 全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不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为应对各种风险 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粮食需求刚性增 长、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新 情况新挑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依然处于紧平衡态 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各地考察调研,洞悉 我国粮情,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在考察调研中 反复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并围绕 种子安全、耕地保护、技术攻关、防灾减灾等方面,深入分析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确立了“以我为主、立 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 略。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主要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逻辑严密、 意蕴深邃,包含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科学理念、 制度保障及携手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推进粮食安全工作提供行动指 南。 (一)战略定位:中国饭碗装中国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 度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作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 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指示。端稳中国饭碗,事关当 前和长远,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工作明确了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 一是端稳中国饭碗,关键在“人”。农民是我国从事粮食 生产的关键主体,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离不开亿万农民的 辛勤耕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 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 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并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队伍等方面作出重要指 示,致力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二是端稳中国饭碗,根 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端稳中国饭碗 的重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保 护工作,推动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保数量和保质量上下 功夫。在保数量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 好耕地占补平衡、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守牢耕地红线;在 保质量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 造盐碱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守 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为端稳中国饭碗奠定坚实基 础。三是端稳中国饭碗,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推动粮食生 产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农业 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指示。一方面,在种源安全上,习近平 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安全”,并强 调在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良种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研发、 种质资源收集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推进农业现代化 上,推动智慧农业、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防灾减灾体系等 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 的科技支撑。 (二)科学理念:树立大食物观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进一步发展,人民食 物消费需求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传统粮食安 全观已无法满足人民食物消费升级的需要。2015年习近平总书 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提出“树立 大农业观、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