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生 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 展。2023年4月,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 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列入省重点支持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年7月,省政府 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 干措施》。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为实现2025年经济总量过万亿 确定的五个千亿级产业之一。实践表明,产业兴则城市兴,产 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加快推 进**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打造创新引领、高端智能 的制造强市,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共有相关领域高新技 术企业***家,2022年底规上企业达***家,全年实现营业收 入***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的 三分之二以上。2023年完成营收**亿元、同比增长15.6%。 近5年医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11%,其中有4年增速位于 全市七大重点工业之首。 (一)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我市制定《全力做大做强医药产 业行动计划(2021-2023年)》,编制《**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规划(2021-2025年)》,在已有《**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十条政策》基础上,出台《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 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及相关实施细 则,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市高新区有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 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高端生物医药区域集聚发展 试点、国家药用辅料与制剂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拥有全国 医药工业百强企业4家,上市挂牌企业7家,注册生物医药企 业2985家,2023年实现营收***亿元,已连续6年在全国二百多 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十。 (三)市场主体逐步培育。市石药集团、**四药、神威药业 等5家药企上榜“2022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3家 药企居“中国化药企业TOP100”第4、27、39位;2家药企 居“中国中药企业TOP100”第5、19位;2023年实现营业收 入***亿元、利润***亿元,达到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 利润的66%、73%。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 (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从创新主体看,6家企业分别 居“2023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 榜TOP100”第6、25、29、34、63、100位。在子榜单中,4家企 业分别跻身“2023中国化药研发实力排行 榜TOP100”第4、10、30、39位,**药业位居“2023中国中药研 发实力排行榜TOP50”第二位,**集团、**制药入围“2023中国 生物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第17、41位。从创新平台看,全 市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个,其中国家级**个,占全 省国家级创新平台的90%。从创新成果看,全市拥有6个上市国 家一类创新药,包括**制药历时17年、自主研发的抗狂犬病毒 单抗注射液,填补了国内空白。另外,**集团新冠mRNA疫苗在 中国纳入紧急使用,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获得紧急授权使用 的mRNA疫苗产品。 (五)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市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主 导产业发展基金和每年10亿元的专项资金,先后五次向385家生 物医药企业(项目)发放奖补资金2.7亿元。建设总面积2.8万 亩(其中产业用地1.4万亩)的国际生物医药园,完成拆迁腾退 土地6000余亩,基本农田全部调出,从以往的“项目等地”变 成“地等项目”。 二、**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尽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横向对比,落后于 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苏州等城市,存在以下 制约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产业布局不够优化。**市已初步形成高新区创新药品 生产基地、经开区生产加工区、**现代中药产业园、**原料药 集中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中间体集聚区等五大生物医药产业 聚集区,但产业园区实际建设发展中没有严格界定进入企业类 型,致使部分园区功能重叠、同质竞争,特色化、专业化不 足。除高新区、经开区外,其他园区总体规模不大,尚未形成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二)产业链条还需完善。**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集中在 化药、中成药,抗体、疫苗等生物制剂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条。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为代表的产业链前端相对优势明 显,创新性药物尚未形成主导。2006年,苏州布局生物医药产 业,经过十多年的深耕和培育,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 产业园已形成生物技术、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三大重点 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 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研发力度尚需加大。根据美国杂志《制药经理人》公 布的2023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其中有33家公司研发投入 超过销售收入的15%、2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率超过20%。**市龙 头药企**集团这一比例为15.3%,虽然超过了制药公司15%的门 槛,也较上一年增加3.5个百分点,但是较50强平均水平 低4.6个百分点,也低于同在榜上的我国江苏企业恒瑞制药 的22.3%。 (四)公共平台有待增加。**市生物医药研发平台主要集中 在大型企业,依靠大型药企独立完成新药研发所有环节,开放 创新模式尚未形成。而苏州工业园区在硬件建设上遵循“生物 医药产业前期主要依靠人才、资本投入”的规律,倾力打造公 共实验室等服务平台。 (五)高端人才吸引不足。项目跟着人才走的特点在生物医 药领域尤其显著。目前,**人才吸引力为43名,远低于上海、 苏州的第2、8名。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科技人才,特别是“科学 家—工程师—企业家”集成式领军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 人才、国际化人才、原创药物研发人才等缺乏,影响**市生物 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 神、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积极抓住打造京津冀生命 健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机会,借鉴苏州等先进城市经验做 法,立足我市实际,通过在完善生物医药空间链、产业链、创 新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等方面协同推进,努力打造“全球好 药·**造”产业名片。 (一)优化产业市域布局 充分发挥我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 调作用,建立市—区—园区三级工作机制,立足现有园区产业 基础与发展导向,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全 市优质资源要素,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全市联动的发展格 局,实现产业整体谋划、园区联动发展。 1.联动发展。一是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引导建 立“市级指导,区县联动”的产业承接机制,举办联合产业对 接会,引导产业要素合理分配。二是站在市级层面统筹生物医 药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按照**市一盘棋的要求,加快制定生物 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相关文件,统筹配置产业基金、土 地供应、能耗指标等,引导优质资源集聚,通过空间重构,带 动资源重组,实现品质重塑,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生物 医药产业聚集区。三是从县(市、区)层面细化产业分工区域 空间布局规划。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打造特色更加鲜明、主业 更加突出的细分产业,使产业聚集区向细分领域精细化布 局,构建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产业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在 《**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基础上进行细 化,如科学编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结合生物 医药的专业性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高新区现状与实际,制定 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将该规划打造成为指引高新区生物 医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航向标。四是鼓励各县(市、区)围 绕优势领域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招商。精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 和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统筹充实专业化招商力量,聚焦集群 特色主导产业招商。市级层面加强招商项目信息研判和筛选论 证,确保市级招引项目分类精准落地。市级政策对符合条件企 业及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速形成以高新区为重点,经开 区、**区、**、**市等地为配套的市域产业布局。 2.产业园协同合作。研究出台**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 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尽 量引导重点产业项目和招引企业向优势园区布局,实现错位互 补、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产业园 应按各自定位做好入园企业甄选,只允许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 进入,避免出现群而不聚的现象。在产业布局上各有侧重 点,各产业园区从研发到生产、从原料药到制剂等各有侧 重,园区之间相互融合补充,最大化投入产出率。 (二)加快完善产业链条 对**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实施建链、补链、延 链、强链行动计划,使得产业链能够以最经济、安全、有效率 的方式运行,实现更高层次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 1.在建链上,加强头部企业招引。坚持龙头带动,积极招引 符合**市最新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生物医药世界500强、全球行业 前100强、国内行业前50强、细分领域前5强和自带资源的“平 台型”企业。充分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重大历史机 遇,积极对接京津地区,结合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加大对 外开放力度,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开展合作,与 国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