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培育新质生产力 青年要挺立时代潮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培育新质生产力 青年要挺立时代潮头  同志们: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 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不断发展着的 且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 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 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 力,增强发展新动能”。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生产力。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广大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伟业不懈奋斗。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载体,包含崭 新的质态要素且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的先进生产 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新”为出发点,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以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大幅度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以“质”为关键点,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脉络,从要素驱动转向 创新驱动;以“生产力”为落脚点,深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的内涵要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现实生产,推动物质财富积累。新 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深刻洞察未来发展,立足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前沿、聚焦我国 高质量发展创造性提出的概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赓续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当 代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的时代化表现。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代表的是人类社会 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与征服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 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 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 生活本身”。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子,对社会发展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存 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进步性力量。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 发展”。一般来说,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以及科学技术 构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 科学”,并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此基础 上,邓小平同志着重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被应用于生产过程 时,不论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哪一种要素进行全新的排列组合都会转 化为更新、更高质量的现实生产力,并且带来相应的变革。因而,新质生产力可以理 解为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与生产力要素创新性整合,经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而催化出的先进生产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并将其视为判断社会发 展状态好坏的检验标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旨归,而生 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驱动力量,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推动 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为了使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又要依赖于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人”同“生产力”之间存在同频性,“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生产力之间 的关系,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可以得出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切实物质需求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将生产力理论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强 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新质生 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 论的基础之上,深刻明晰了过去的旧式、传统型生产力无法承载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 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的多重矛盾、多元问题、多种难点,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新型 的、高水平的、更具契合度与创新性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 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因而,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驱动为关键内核,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在社会生产中,生 产力体现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体现的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相辅相 成、相互促动,在生产力支配生产关系的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要在把 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更加协 调适应”。因而,基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原则,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不断调整生产关 系,推进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疏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与卡点,激发新 质生产力迸发出更多生产活力。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时强调了要以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 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 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 重要着力点,要坚持继续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从最初的“加快形成新质生 产力”到如今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加突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巨大功 能。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力与支撑力的前提下,就更 加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进行引领与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主动契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题进行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涉及范围广阔、领域新潮,蕴含着新型颠覆性技术 与前沿技术,摒弃了过去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动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的今天,要将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结合,积极主 动对各类产业进行优化布局与升级。只有将新质生产力赋能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 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为高质量发展灌注源源不竭的动 力,不断夯实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主动选择。在全 球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正以空前密集活跃的状态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对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与经济结构的重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带来的 推陈出新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 断有新型技术与颠覆性技术迸发涌现推动着生产关系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 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概言之,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如此 紧张密集的状态下,谁率先在颠覆性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优先发展好新质生产 力,谁就可以在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中成为“领头羊”,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赢得 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建竞争优势的着力点,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积极蓄能,同时支撑我国以巨大的发展优势屹立于世界科技创新 之林。要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引擎助力我国在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开辟与拓展出新领域、新赛道、新优势。 二、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所谓现代化,可以将其理解为生 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展现的一种超凡形态。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每一 次现代化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创造出了巨大生产力,成 为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决定力量与动力来源。基于此,人类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 章,从过去的机械化、电气化到现在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每一次通过科技创 新的不断深化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与生活水平提升,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走向高 级形态、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真实写照。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充分表明,现 代化在根本上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具备现 代化进程中的应有特征、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前者表征着中国 式现代化所体现的是我国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过程,是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引 领,将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发展至现代化高度的过程;后者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的现代 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现代化,是 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因此,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亟须寻求一种符合 其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此孕育而生。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 展创造深厚的物质基础,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时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 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因此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 以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必然 会带来相应的生产力变革,而生产力的内在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形成全新的优 化组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由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和新型生产工具,与 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以及高端的新型设施构成。与以往重复简单劳动生产的“机械式 动作的工人”相比,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新型劳动者是能够合理运用新型生产工 具、掌握现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