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强化路径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 作面临的挑战及强化路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 族立魂的工作[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 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 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 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意识形态 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 策[4]。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育新 人、兴文化的时代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保证高校内部稳 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 要保障。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培育社会新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 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务”。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育社会新人的时 代使命。高校的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想尚未成 熟,容易受到各类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肩负起育人重 任,发挥自身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弘 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 子”,引领学生践行中国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 代新人。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振兴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是重要的 思想文化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继承数千年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唤醒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 同,继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 通过传承革命文化,增强师生精神力量;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 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保证高校内部稳定和安全的重 要手段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在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还 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复杂挑战。高校正确引导、塑造和传 播良好的意识形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维护高校内部团 结和谐,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防范和化解各种可 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为高校的良好教育生态提供坚实的基 础。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它 不仅对高校内部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 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进一步加强意 识形态工作,可以增强师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 深入、落地,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 贡献。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是关于人们的观念意识、思想立场等要素的统 称,属于上层建筑,是对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基础的综 合状况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人们的思想、立场、观念、 意识、观点。围绕人们的思想、立场、观念、意识、观点这些 核心内容展开的工作,在实践中就叫意识形态工作。在不同的 时期,面对不同的形势,意识形态工作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建设社会主 义强国新征程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 挑战。 (一)经济基础的飞跃式变化对意识形态的结构及特点产 生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 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进一步多样 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及发展变化,必然会对意识形态的结构及 特点产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历史性跨 越。经济基础的飞跃式变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 要求,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二)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 要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求的 基础上,会追求归属和爱,进而需要尊重,最后自我实 现[5]。大学生处于追求归属和爱的阶段,在学校里如何找到 自己所属的集体并拥有归属感以及如何在爱中学会成长是大学 生在校期间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今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 文化需求迅速增加,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差异性 的特点,而现有的思想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 需要,泛娱乐化现象普遍。大学生闲暇时间刷抖音、逛微博、 看微信,媒介信息大部分碎片化,很多信息缺乏质量保障。如 何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筛选辨别处理海量信息,使学生的 精神生活既保持积极健康,又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 伐,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高校面临着更为激烈复杂的世界性 思想交锋和文化竞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披着学术自由的外 衣,传播其思想主张,干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态度和学术 观点。当今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采取文化渗透的方式,大 肆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企图动摇大学生对正确主流意识形态 的认同。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会对大学生还不稳固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造成冲击,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信仰缺失。在这 种时代背景下,高校捍卫意识形态重要阵地是责任更是时代使 命。 (四)网络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当前的互联网环境更加错 综复杂,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思想观念交流更 加便捷、开放、迅速,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 用[6]。网络的多元化、去中心化消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 控制力,同时也给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更多不 确定因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时代新环境的诸多挑战。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化路径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贴近师生的生活与学习,要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将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现代生活,把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让师生耳目一新、 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更适应时 代,更贴合师生的心理,以此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 性[7]。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是指向人的灵魂深处的高尚事业,教师肩负着培养大 学生理想人格、正确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言 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传道 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学校要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 工作,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学校要重视理想信 念教育,引领每一位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者和积极传播者,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模范践行者[8]。其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 的“四有”好老师,正确抵御各种社会思潮和敌对势力对意识 形态的侵蚀。最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 育方针,坚持师德为首,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 以人为本,发挥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守正 创新,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 工作机制;将师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新教师入职宣 誓仪式、师徒结对仪式、从教30年表彰大会、教师节座谈会、 教师绿色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使 命感和荣誉感;将师德教育摆在学校教师培养的首位,贯穿教 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开展新进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 修、中层干部培训、青年骨干理论培训等各类教职工培训,将 师德师风建设列为培训研修的必修专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育。 2.努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学校要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教育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打 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提高学 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再次,引导学生将 中国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