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经济类理论文稿汇编(15篇)(202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经济类理论文稿汇编(15篇)(202404) 目录 1.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 2. 更好满足多元化支付需求 4 3. 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 6 4. 零工市场健康发展成全球课题 12 5. 面向新质生产力练好国企内功 15 6. 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用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7 7. 深刻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19 8.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25 9. 挖掘“千亿件”快递市场新空间 31 10. 新质生产力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 33 11. 新质生产力具有四大特性 39 12.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 44 13.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52 14.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57 15. 抓紧抓实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64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 质生产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 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 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对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重大举措、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等提出明确要 求,对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 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高 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 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推 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旋律。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成果丰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 现……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 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 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 须清醒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新质生产力代 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 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 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 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 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 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 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 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 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 科学方法与路径。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 质生产力务必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 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 实、敢作善为抓好落实。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 书记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落实‘两 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 体制等改革”“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 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确了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重大举措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面向未来,聚焦妨碍中国 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 等生产要素活力,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因地制 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更好满足多元化支付需求   支付领域迎来新政策: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 过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 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 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 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 补充。为落实好会议精神,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中国人民银行 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强调将会同有关方面针对不同群体 的支付习惯,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 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 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 服务。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 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各方协同配合,细化工作 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跟踪督办机制,激发商业银 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 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工作,实抓实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 显成效。 支付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支付便利是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可靠性的重要方面。如今,“一机在手,走遍天 下”,乘车、买票、购物……移动支付应用于经济活动多个 环节和场景,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很多人在日常支付环境 中已很少用到现金。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达 到86%,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名 片。 移动支付的“快速成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不太 熟悉移动支付的老年人等群体会面临不便;许多来华的外籍游 客和商务人士仍习惯通过刷卡或现金方式支付,支付习惯差异 也让他们面临一些不便。此次出台新政策,有利于推动现金、 银行卡等支付环境的改善,优化支付市场结构,更好满足不同 人群的支付需求。 实际上,这并非相关部门第一次注意到支付便利性的问 题。去年底,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上,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为解决境外人士来华支付不便的问 题,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制定了“大额刷 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近年来,引 导支付惠企利民、持续加强支付服务的便利性已成为支付市场 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提升支付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涉老、 涉农、境外来华人员以及医疗、旅游等场景都是布局的重点领 域。 面对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支付服务需求,持续优化支付市场 结构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改进银行账户服务,提升电子 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 员等群体提供更多支付便利。比如,可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的适 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绑定的便利性,完善 适合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操作的支付工具和场景,同时对 其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移动支付加强指导。另一方面,需持续规 范商户现金服务,并通过出台相关举措,推动商户更加积极使 用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等多种收款方式,满足不同群体支 付偏好。 优化支付服务,目的是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二者 缺一不可。为此,要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场所,不断激发商业 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 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相关主体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支 付基础设施,持续降低支付过程中的操作难度,提升支付效率 和用户体验,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支付过 程的安全可靠,让支付服务暖心又放心。 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工业化,领导 我国持续推进工业化,建成了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生 产能力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跃升,极大地推动了经济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推进 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 伐。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深入领会习近 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新型 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 键任务 新型工业化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重构竞争新优势的 必由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用下,工业生产 的技术—经济范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 行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使因资源短缺、环境损害而陷入困 境的传统工业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驱动 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数据成为继劳动、资 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之后的重要生产要素,不但改变 了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而且显著提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 效率,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为 实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 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同制造业的融合,推进再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 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产 业数字化转型,重构竞争新优势。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从 当前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制造业占比虽 低于服务业,但规模居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发达工业国家。从 未来发展看,我国服务业将继续快速增长,要保持制造业比重 基本稳定,必须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之路。所谓产 业融合发展,一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 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 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以信息流带动技 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 生产率;二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 合,使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体现为产业的此升彼涨。实现产业的 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交易成本下降,实现更小库存,提升 生产效益,而且能够形成紧密的供需关系,扩大市场范围,开 发多种增值服务,形成新的增长源泉。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近 年来,全球发展面临多项赤字,其中包括安全赤字、生态赤 字、治理赤字等。美西方国家挑起的逆全球化,使全球产业 转移红利逐步退去、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推进新型工业 化,既要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因产业结构早熟使经济增长失 去动力,也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严重的 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双 碳”目标下持续推进工业化的道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目 标下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具有数字化和绿色化孪生转型的特 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坚持发展制造业,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物质保障,为保障 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改 变传统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 展。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 与新型工业化二者之间具有紧密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是推动 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 而,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产业化才 能成为社会生产力。从蒸汽机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所有科技发 明和创造,其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都具化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中,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满足人类更高品质生活需要。以新 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就是不断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 新业态,形成一批又一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的过程。新 质生产力由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形成,是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它对产品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产业 转型升级具有关键性作用。 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机遇与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型 工业化深入发展。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约39.9万 亿元,占GDP比重31.7%。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以上,连 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创新能力指数居世界前列,拥有的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独角兽企业数量 居世界第二。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 增长10.3%,占GDP比重41.5%,规模和比重均位居世界前列。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能,高 新技术产品出口世界第一,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近年 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持续蓬 勃发展,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三新”经济领域,我国与发达 国家形成并跑之势,部分领域已全球领先。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亟须加快构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科技创新体系。基础研发能力薄弱和颠覆式创新缺乏,导致 我国制造业存在关键技术缺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迫 切需要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体系,推动工业化由要素投入为 主转为创新驱动为主的模式。其次,亟须推动工业化与数字化 智能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意 义最为重大的代表性技术,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产业部门的进 一步渗透和赋能,工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数实融合 的主要领域,也是形成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最后,亟须加 快建设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工业生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 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 的”。我国需要从生产到消费、从家庭到社会、从企业到政府 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绿色财政体系、 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 门,工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能否达成“双碳”目标的 关键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包括逐步构建起绿色低碳、 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 系,形成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园区的产业标准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着力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瞄准长远目标,也要立足当前存在 的问题,在具体措施上必须有抓手、可落实、有实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新一轮科技 革命的引领下,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数字 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推动的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绿 色制造、服务制造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我国制造 业规模连续多年全球领先,但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需 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加大对原始创新的 投入,尤其应重视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自主化投 入,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 给,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 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需要深入推动传统工业部门的 数字化转型,着力提高工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发展数字化制造 新模式,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装备制 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 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产品设计、客户 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 证、金融服务等环节,不断提升制造企业在服务环节的价值创 造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制造业占比的基本稳定。巩 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 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前瞻布局未来 产业。 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能源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不 断改善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促 进清洁能源的就近使用。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能效水 平,集中力量突破全球性能效和排放技术难题,力争中国制造 业节能减排技术达到世界一流,重点工业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和 超过发达国家。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系统,大力发展资源回收 产业和再制造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促进资源节约、 集约利用。倡导全民绿色消费,通过价格机制控制过度消费、 减少个人碳足迹,增加低碳工业产品消费比重。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巩固 工业产品出口优势,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出口货运能力提升等 多个角度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国际市场渠道建 设和本地化运营能力,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积 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产业标准制定,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的新贸易规则制定中贡献中国经验,建立中国专利 技术与标准制定相互支撑的正向循环体系,推动自主标准工业 产品成套出口,在对外工程和其他承包合同中推动中国标准落 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做好外资企 业服务工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量增质升。发挥我 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创新、产业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在战 略性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上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 系。目前,我国前沿产业技术已进入“无人区”,部分领域已 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要继续保持领先,关键在于科 技创新的持续突破,而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为此,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 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创新性人才既包括科技人 才,也包括企业家和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成长和 发挥作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 零工市场健康发展成全球课题 根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零工经济占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比 重达12%,全球从事零工人数4.35亿人,零工市场成为就业增收 的重要渠道,灵活就业人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生力军。但 零工市场建设存在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劳动者权益保障欠缺等 问题也是普遍现象。 从国际上看,如何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是各国面临的 共同挑战,一些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更好发挥零工市场促 就业作用,协同推进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零工市场建设具 有借鉴意义。 明确零工的劳动关系。与传统用工方式不同,零工经济的 从业者大多是从互联网平台获得工作,而互联网平台与零工之 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有不少平台公司将员工归类 为独立承包商或个体工商户,劳动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各国采取了不同方式明确零工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美国加 州从2020年正式施行“零工法案”,将零工归为职工,并与全 职员工享受同样福利和带薪休假。英国最高法院于2021年判定 出行平台优步的司机为处于正式员工与独立承包人之间的劳动 者,而不是独立承包人,可以享受最低工资、带薪休假等部分 劳动者权益。为了更好明确零工的劳动关系,欧盟制定了工人 的7个分类标准:确定薪酬水平的上限;要求遵守有关外表、行 为或工作表现的某些规则;监督工作表现;限制选择工作时间 或缺勤时间的自由;限制接受或拒绝任务的自由;限制使用分 包商或替代品的自由;限制建立客户群或为任何第三方开展工 作的可能性。如果零工满足上述标准中的3个,将被归类为雇 员,而不是自营职业者。这些劳动关系的确定,为平衡零工市 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加强零工的社会保障。与传统用工方式相比,零工群体比 较自由,但稳定性、保障性相对较差,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从事零工工作的弊端时,有三分之二 的受访者提及“缺乏工作保障和收入的不可预测性”“无法获 得健康保险和一系列福利”等。因此,切实为零工提供社会保 障成为各国共识。印度拉贾斯坦邦通过《2023年平台零工(注 册和福利)法案》,明确成立一个福利委员会和专门的社会 保障基金,持续为零工群体提供社会保障。该法案规定,每笔 交易均征收1%至2%福利税,用于零工群体医疗、养老等支出。 欧盟成员国2023年也达成一项协议,旨在规范快递员、外卖员 等的社会保障。此外,很多机构还适时推出针对零工群体的保 险、医保和福利机制产品,形成了多样化保障体系。 提升零工的专业能力。技能高低是决定岗位获得、薪酬水 平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零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有不 断提高趋势,但总体偏低,无技能、低技能现象比较普遍。而 且,零工群体工作时间较长,学习充电时间有限,在新业态、 新职业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面临较大失业风险。因此,各国普 遍重视对零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劳动 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这种培训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企业层 面的。英国通过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为零工群体提供统一的职 业培训标准。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 零工群体提升技能创造条件。据统计,在伦敦和纽约,分别 有82%和90%的优步司机是移民,为使他们更好适应工作,平台 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出新的语言学习软件,供司机等零 工免费使用。同时,还为所有司机和配送员出具信函,证明他 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用以寻找新的工作和升职机会。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治理。网络平台是零工市场的重要主 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零工经济从业人员常常受到平台的不 合理控制,所谓的“困在系统里”是这一特征的典型表现。因 此,结合实际不断调整规范网络平台行为是零工市场规范化建 设的重要内容,重中之重是增强信息和过程管理的透明性。欧 盟委员会出台《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改善平台工作条件指令 的建议》,致力于提高算法使用方式的透明度,确保对工作条 件进行人工监控,既促进零工群体体面劳动,又不损害网络平 台利益,促进零工经济和零工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向新质生产力练好国企内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 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 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国有企 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 敢为人先、深化改革,切实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创新。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 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国有企 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 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着发展国家战略科技 力量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责任使命,应扮演好我国科技创 新和引领产业变革的“出题者”“答题者”和“组织者”角 色。应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贴近市场的优 势,找准方向、出准题目,实现我国科技研发由跟随向引领 的跃迁;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积淀强、企业规模大、资金实 力雄厚的优势,集中力量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深入开展“启 航行动”,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努力成为我国科技创 新的“先锋队”、占领科技创新“无人区”的先行者;还应充 分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优势,有序开放资源和应用场景,加大基 础共性技术供给力度,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强产学研用融 合,联合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多种合作方式实现创新链的统筹发 展,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国有企业要带头践行新发展理 念,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不断提升产业组织效率、 发展效能,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发挥带动作用、在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竞 争环境中发挥支撑作用。应率先应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 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不断提高产业数字化、智能 化、绿色化水平,同时通过绿色采购等措施,引领带动产业链 整体升级。国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发挥自身在行业中主导 地位的优势,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 链,既要在重点资源能源等方面保障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 定,又要通过深入实施“共链行动”,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 业协同发展。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是市场中公平竞争 的经营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合规建设,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 制改革,形成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氛围,助力高标准市场竞争 体系建设,形成产业升级辐射圈、技术创新融合圈。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国有企业必须练好内 功,不断完善制度基础,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大幅提升全要素 生产率,在国际竞争中增强自身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 风险能力。应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加快步伐,将体 制优势转化为微观治理优势,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市场需求的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 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强化 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确保契约化考核结果的刚性兑 现,全面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成为真正有 竞争力的经营主体。还应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自身竞争 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联合其他所有制企业携手出 海,努力在国际竞争中推动我国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国有企业只有迎难而上、深化改 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不断提升效率,实现高质量发 展,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底气和实 力。 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 用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 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一 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为 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用对于 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创新企业的“聚”,求高质量发展 的“变”。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产业发 展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减量来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调 整,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含量要高、质量效益要好、竞争力 要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是北京高精尖 产业主阵地,集聚了市场经营主体9万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 业21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这些高新 市场经营主体的集聚效应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 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4个 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纵观国际科技创新历程,创新要素、科 创企业高度集聚的创新高地,通常主导着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进 程,驱动着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 质生产力厚植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加速构筑具有世界影响 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和“智能造”。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企业发展组织创新资源、 培育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和国 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要提升“链主”企业组织复杂产品的能力。能否组织产出 复杂产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体 现,这背后,实际上是知识、技术的持续沉淀和融合。“链 主”企业集聚了高端生产要素,链接着上下游企业,是复杂产 品生产的主要组织者。要充分发挥“链主”的龙头作用,提升 企业的创新能力,让它们引领产出科技含量更高、集成综合性 更强的复杂产品,带动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要提升政府组织构建产业生态的能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 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 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 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做好关键领 域的固链、强链、补链,形成以市场经营主体为重心的产业组 织单元,推动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要建立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贯通的制度体系。支持企业与高 校、科研院所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让企业成为科研项目的 出题人,面向企业实际需求、面向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关键技 术和核心环节开展科技创新,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融合创 新的制度性障碍。 深刻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是推动党和 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 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 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 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 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 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把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工作的重要位 置,赋予文化建设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使命责任,而且通过深 刻阐明五个方面的基本要义,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 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既体现 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金融强国建 设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具体来看,可以围绕五大要点阐释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 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诚 者,天之道也”“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思想。这在金融文化中主要体现为两方面要求:一方面 要求金融系统尊重客观事实、严格信守承诺,这是金融诚信体 系建设的根本基础,也是风险早识别、早处置的重要保障;另 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统增强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不逾越道德底 线以及法律底线,坚决惩治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道德风险。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这从义利兼得的视角探讨了 义与利的关系,反映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追求经济利益要以符合道义为前提,克 制唯利是图的欲望欲念。这就要求金融系统必须胸怀“国之大 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 为根本宗旨,积极践行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 复兴伟业的使命责任。要通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切不可以损害人 民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利益。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这主要体现了“欲速则不 达”“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 想,强调要把握好快与稳的关系,克制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面对 复杂严峻的全球金融风险以及依然突出的国内金融矛盾,金融 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稳定 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金融发 展,又要扎实稳妥地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 险的底线。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这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 系,体现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及“知常明变”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既要坚守真理,又要勇于创新。 这就要求金融系统既要恪守正道,又要开拓变革,始终坚持 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这一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努 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积极应对金融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新挑战,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 新,以创新激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新动力新动能。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体现了“法者,天下之仪 也”“守法不逾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法律体系 对国家秩序以及法治观念对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与全面依法 治国、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金融强国建设必须 以法治化为重要保障,以立法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行为规范形 成外在约束。与此同时,要建立与金融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思想 道德体系,形成遵纪守法行为规范的内生动力,以德治与法治 相结合,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依法合规的文化力量。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 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 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金融强国建设的 全局视野,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重大创新和理论升华,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金 融思想的吸收与弘扬,也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 时代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 文化根基。金融领域竞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交织,金融 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以强大的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制 度规则等硬实力提供物质基础,而且需要以与价值观念以及行 为规则密切相关的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基础。金融队伍是金融 强国的建设者,其行为规范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金融发展大 局。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 金融文化培育,以文化力量助力金融队伍行为规范、道德修养 以及创新活力的改善提升,这将有利于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竞 争提供软实力支撑,进而夯实金融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着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 基础保障。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安全是国家安 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对于我国的和平发展意义 重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 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稳健审慎、依法 合规,这将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筑牢精神防线。通过将中国特 色金融文化培育贯穿金融实践之中,以规范行为准则、减少违 规违法引致的金融风险,以巩固道德底线、降低道德风险,以 夯实理想信念、推进精神力量转化为防范化解风险的自觉行 为。这不仅有利于助力阻断引致金融风险的主观意识,而且有 利于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行为能力。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要求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我们的制度优 势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效能。坚持和加强党对 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在金 融文化培育过程中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 会以及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通过理想信念 教育提高政治觉悟,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纪律意识,推动形 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 高素质金融队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是党中央要求全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 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突出这一价值导向,倡 导践行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 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要基点,将政治性与人民性深刻贯 穿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之中,以金融实践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 化,以金融实践营造有利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生态。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实体经济是国家 经济的立身之本,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 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着力打造现 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 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 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质效,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格 局,助力推动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的金融文化塑造。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防控风险是实 现发展的基本前提,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体 系建设,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切实 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 处置责任机制,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通 过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的关系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通过以有效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助推“稳健审慎,不急功近 利”的金融文化形成,以“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 化进一步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 作用。但是,金融创新要以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为基础,避 免不切实际、违法乱纪的乱创新。这就要求通过推进金融重 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强化既有法律法规体系的修订,促进 金融领域基础性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加大金融法治执行力 度、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共同为市场化金融创新提供 坚实法治保障。通过市场化法治化金融创新实践,更好地推进 守正创新与依法合规,形成在法治框架下不断激发市场化创新 活力的金融文化。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通过建立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分 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等路 径,增强金融供给能力与金融供给质量。金融机构应将文化培 育内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促进文化培育、以文化培 育赋能改革。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完善 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在金融服务中体 现出来,推进形成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依法合规的企业文化 导向,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提供有力的载体基础。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 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业全球竞争力以及增强国际金融治理 能力的必然选择。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开放就越要 重视安全,既要通过稳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更好地链接国内 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对全球金融发展经验成果的借鉴 与超越,也要提高开放进程中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能力,实 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金融机构要坚持稳健审慎、不急功 近利,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将其贯穿统筹金融开放和 安全的实践之中,为实现开放与安全动态平衡注入文化的根与 魂。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 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金融强国建设必须谋发展,建立健全具有 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内 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的严 峻形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安全是发展 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应稳妥地处理稳 与进、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金融实践促进稳健审慎的金融文 化形成,实现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的共赢格局。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 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 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 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 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 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关于 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 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 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 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 标准。这种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 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 展的”。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 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 产品,即一种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要由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 质生产力,就必须与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改 善其性状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者结合,增强劳动者认 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的程度和质量决定了生产 力提升的水平。 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来看,新质生产 力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就劳动者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 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其拥有更为先进的认识能 力和实践能力,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能力。就劳动资料 而言,随着科技发展,劳动资料的内涵不断拓展,与新质生产 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不仅有普通机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还有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 备。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 属性,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都 属于劳动资料。就劳动对象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 对象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 材料,还包括伴随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 素的原材料,以及数据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劳动对象。数据 成为劳动对象,促进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使数字 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 理论命题。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 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 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 的发展实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就在于我们党 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 要求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生 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不断 发展和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 述,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 作用,并将这种科技创新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原创性、颠覆性科 技创新,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了马 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 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的重要力 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 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 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率先塑造未来发展 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都启 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 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 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高质量发 展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关键性 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 说,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是由以资源消耗、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提质增效、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集约型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 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整 体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经济健康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 新能力还不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 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过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的卡点瓶颈。新质 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 成的生产力。之所以强调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 是新质生产力,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 突破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 业的形成和发展,突破技术“卡脖子”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 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基于此,应大力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 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 强大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 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经济社会 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 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这对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求。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依托绿色产业发展来实现,而 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以关键性颠覆性技 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将带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 及其在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助力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其次,能源结构的优化要求降低对化石能 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序发展风电、水电、核电等 非化石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 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 升,有效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取 代化石燃料的速度,也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 义。再次,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需要科技赋能。现代化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建设是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 实现以各类运输方式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为基础。发展新质生 产力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铁路、航道、 公路等干线通道的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依 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起智能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对各个 运输环节的整体调配,提升枢纽场站的集疏运效率。总的来 说,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助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绿色化、低碳化,从而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质量发展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素质劳动者是推动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联系 的整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 动力。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也是承 担现代化建设任务的主体,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 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进一步认识教育、科技、 人才的发展规律,把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 筹推进,形成良性循环。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 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 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与此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 力,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包含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逐 渐被劳动者所掌握,劳动者的知识储备、文化素质、劳动技能 进一步提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不 利影响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 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当前进一步推动经 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关 键都在科技创新,重点在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培育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科技创 新,才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掌握发展主动权。一 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 的支撑。这种科技实力的跃升有利于我国占领创新链条的关键 点,从而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新质生 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逐步形成,能够促使 我国科技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广度和深 度。因此,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研发及其应用,加快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人才 这一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 持。同时,要以国际视野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 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 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随着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 融合,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减弱,出口贸易产品成本不断提 高,迫切需要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向以核心技 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 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我国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 就,积累较多发展经验,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需要进一步 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 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新优 势。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 机制创新,从而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新动能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以知识 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需求牵引,以信息、数据、技 术等为基础要素,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主要 方向。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中产生,注重与信 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结合,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 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展现出与发展新 动能相一致的技术与产业特征,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 断的动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更充分地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科技 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应有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 个没有变”,破除民营企业面临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使 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形成经济创新 主体的多元格局,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 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挖掘“千亿件”快递市场新空间 我国快递业增速斐然,业务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 一。2023年快递业务量完成1320亿件、业务收入1.2万亿元,再 创新高。持续增长的快递市场,是消费能力旺盛的写照,更是 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折射,快递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晴雨表。 与国外快递巨头主要服务于生产领域相比,我国快递业服 务对象主要在流通消费领域。因此,从业务空间的角度我国高 速增长的快递市场依然有较大潜力。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然 乏力,快递业转型升级既是趋势,也是必由之路。快递发展国 内与国际市场不平衡、行业枢纽尖端加持与末端品质消融等问 题和挑战,促使快递业亟需向更高品质的新增长空间迈进。 近年来,电商、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 地区快递业务量增幅较大。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实施“快递进 村”工程,填补了农村快递网络建设和服务设施空白,农特产 品等上行渠道日益畅通,农村市场成为快递业新的增长极,农 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并推动一大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持 续壮大,带动一大批有影响的本地品牌不断形成,为农业农村 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快递业主动嵌入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入厂物流、仓配一体 化、订单协同等新模式,形成覆盖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 等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提供定制化、个性化解决方 案。服务制造业是快递业的市场新空间。未来发展需摒弃同质 化倾向,补齐服务生产能力短板,实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快递业在服务跨境电商、完善国际供应链、促进“一带一 路”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补齐海外网络 短板、推动快递企业国际化布局,“快递出海”工程使得跨境 物流发展水到渠成,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国快递业已迈入“千亿件”时代,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 将加速与寄递企业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向更加集约高效、安全 低碳的方向升级。推动快递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 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服务生产生活领域并驾齐驱。生产生活领域与产业 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形成共生共荣供应链体系与服务生态。同 时,在社区、养老、市政等民生领域可发挥行业点线面的网络 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二,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依托自身优势,与服务对象 协同发展并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依托新型服务链上 下游建立全新资源共享与生产协同机制,形成技术驱动、资源 赋能的融合发展新生态,并在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升级中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三,拓展新兴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在 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也为即时物流与配送、冷链等新兴服务 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快递企业将更多呈现综合物流服务商 特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诸多领域发展,并形成相互助力、 吸纳就业的良性生态,进一步提升“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 争、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能力。 第四,以资源整合实现更高质量服务。行业发展更加集约 高效、安全低碳,各生产作业环节实现从处理、运输到末端设 施设备、网点、线路、人员等方面的资源整合。科技赋能帮助 企业进一步提升全网效能、优化配送路径,提高供应链管理能 力。 第五,形成与更多领域的发展合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更多向国内外生产领域、制造领域、品质社区开拓,竞争逐步 转向服务品质与新服务空间的能力开拓上,形成与产业链上下 游良性、可持续且共赢的关系,行业向品质高端、产品多元、 差异化发展迈进。 新质生产力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厚植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即生产力基 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概念的提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不断推进和拓展中 国式现代化有着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实践价值。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质态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其质态不 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会不断产生新质生产力。所谓新质生 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 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 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些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是对马克思 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 生产力质态有新旧的区别。每个时代的新质生产力都有时 代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以及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趋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主要体 现领域为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以及促使这三个方面融合 发展的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 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 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对生产力的作用 不仅仅在于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更体现为由量变到质变所产 生的新科技质态,即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科 技革命,都是先进科技成果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产物,新科技 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进而释放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在前沿重点 科技领域,不仅要实现跟跑,还要达到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 跑的水平。为此,需要特别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比 如,人工智能革命、量子计算、尖端工程技术等。所有这些重 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突破,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我们 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竞相涌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动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 生产力。化石能源至今仍然是各个产业的能源基础,但绿色发 展需要新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生产 力的绿色化转型,发展新能源,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绿 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 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 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 活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 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科技、新能 源、新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信息和知识 的数字化(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 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 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包含三个重要内容,一是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二是算力成为继热力、电力、网力之 后的新动力,三是算法成为现代科技的新方法。从一定意义上 说,算力越是强大,算法越是先进,数字技术越是尖端,数字 平台规模越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