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农业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调查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农业保险服务农业现 代化发展路径的调查研究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建设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必须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但农业“弱质性”和“高风险”的特点,使 我国农业生产形势严峻,需要有充分的风险保障制度为其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保驾护 航。农业保险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 显,对于确保农产品生产规模的稳定和可持续,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保险支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 农业保险最核心的作用是提升农业风险管控能力,利用大数法则实现农业风险 损失在时空上的有效分散,进而保证农民的收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从社会 治理角度看,农业保险经营者通过对受灾被保险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损失补偿,为农 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安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从经济发展角度 看,农业保险通过赋予保险标的物保单保障所具有的价值,间接地将农业保险标的 物转化为可进行抵押的抵押品,增加农户获取信贷融资渠道。众多的理论和实践证 明,农业保险在保障风险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具 有充分、深入的逻辑支撑。 (一)农业保险产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保障。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公共产品 理论,尽管粮食本身不是公共物品,然而粮食安全类似国防的安全,完全具备公共 物品的属性。由于具有传统的损失补偿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农业保险对保障我国的 食品生产和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主粮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和种业保险为基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水稻、小 麦和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保障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物 质基础,也是农业保险固有的任务与责任。从2018年开始,全国十三个主要粮食产 区,针对这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相对于传统的农业保 险,完全成本保险与收入保险不仅包含自然灾害责任风险,且覆盖价格波动风险。 尤其是成本保险,既覆盖种子、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还覆盖人工、土地等间接成 本,不仅有利于提高投保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提 高,可有效为主粮作物保收增产保驾护航。此外,振兴种业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的关键,制种保险不仅能分散制种环节的灾害风险,同时还将种子质量和新种子知 识产权保护纳入风险保障范围,着力破解农业卡脖子问题,确保从源头上护航我国 粮食安全。 以新型农业保险为手段,推进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耕地质量事关粮食安全、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耕地保护方面,农业保险的功能已经显现出来。“承保到 户”和“理赔到户”是农业保险的基本要求,即通过承保人手持或其他设备对每亩耕地 进行测量,准确标记,保证农作物的数量、产量和损失情况等资料详尽。因此,全 国农业保险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渔业和畜牧业的保险为抓手,推动食物体系的多样化供应。由于渔业生产模 式的复杂性和易受自然灾害、疾病疫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生产过程的高投入 和高风险,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渔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它能有效 增强渔业抗风险能力、有力补偿灾后损失,促进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 农业保险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除主粮外,其保险对象逐渐扩展至粮、油、糖、 肉、蛋、奶、鱼、果、菜、茶等非大宗农产品或地方优势产品、复合种植及轮作等 专属产品,以日益广泛的全方位风险保障为抓手,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 副食产品与高质量食物需求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二)支撑以农业科技和设备为基础的农业技术革新。基于技术创新的农业保 险,既能对农机装备进行风险管理、损失保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服务,伴随着科 技进步和更多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农业保险自身日益向更精细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转型,还能为强化农业科技发展和装备、农业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稳定器和助动 器。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支持农业风险的管理。一方面,将数字化 技术引入农业保险当中,通过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灾情、气象变化、市场 行情变化等方面提供风险管理的信息服务,能帮助生产者有效地开展生产、降低风 险损失。另一方面,以科技赋能农业保险,极大地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生产成 本,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和我国农业科技自立发展提供保障,对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以农机设备保险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设备保险是农业保 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农民生活、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而 将农机设备及相关责任、损失等列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内容,必将减轻农机手 的工作负担,有效促进管理创新,并防范和控制农业机械安全风险,提升管理效 率,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保险链接机制是优化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手段。在“二元”主体下,农 业保险可以增强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而在此过程中,随着农 业保险保障功能的延伸与深化,对引导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机制有着日益显著的 作用。 以农业保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组织经营模式多样化。首先,农业保险使 农业组织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更完善。农业保险通过规范产业利益分配行为,推进龙 头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形成契约合作关系,规范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 部成员的行为,提高了其运作效率。其次,稳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双方的预 期收入,改善利益分配关系,推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形成。 以农业保险聚集金融资源,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保险公司与农 户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背景,双方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下游,其成本和收益相互 影响,因此组织内部存在有博弈关系。农业保险通过其融资增信功能及所提供的融 资渠道,可有效发挥产业链内资金流对信息流、运输流、技术流的顺畅推动作 用,实现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纵向连接,保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获得充足 的资本以扩大生产经营,继而提升向金融机构获取更多金融资源的能力,从而形成 良性循环上升的局面。 二、农业保险是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有效途径 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并且容易受到政策调控和市场交易等 外部因素的冲击,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小,农业产业稳定性差。农业保险通过参与农 业生产、销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特别是通过与期货市场的联动等经济手段,把风 险的关口前移,使之从事后的赔偿变为事先的防范。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 度,从而达到提升农业产业韧性的目的。 通过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产品的抗风险水平。农业保险在提升农业产业 韧性中有着事前风险管理、事后损失补偿的优势。此外,农业保险特有的信贷协同 效应能有效缓解农业信贷配给,在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