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校党委安排,今天我们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 习会,召开校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省 委关于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有关要求,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在 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教育作用,安排部署学校以案促改警示教育 工作。刚才,我们集中观看了由**市纪委、监委制作的警示教 育片,**案件典型性强,教训极为深刻,大家要切实以案为 鉴、以案明纪、举一反三、警钟长鸣。下面,就如何开展好学 校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工作,我讲*点意见: 一、提升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的重要 意义 一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是贯彻落实上级决 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开展警示教育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 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剖析 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和教育作用。 赵乐际同志强调,要注意发挥反面典型警示作用,用好被查处 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做 到查处一案、警示一批、教育一片。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警示教 育,把未病当作有病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免疫力。省 纪委关于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实施办法明确要求,近 些年没有发案的单位要抛弃“看戏”心态,选取本系统、同行 业或外地、外单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开展有针对性的警示教 育。去年以来,我省有一些党员干部主动投案自首或向组织说 明情况,反映出“不敢”的震慑与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政策感 召相结合的良好效果。大家要高度重视,任何人都不能在以案 促改警示教育中当“看客”,抱着“看戏”心态,不能把教训 当“故事”听、把案件当“剧本”看,看完了就了事,而要切 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上级要求上来,坚决防止把警示教育当 做应景工作,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二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是一体推进“三 不”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 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 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针。构建“三不”有效机制,是习近平总书 记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是纪检监察工作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 治转变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不敢”是纪律、法治、威 慑,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让党员干部敬畏党纪国 法而不敢,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的;“不能”是制度、监 督、约束,也就是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 的笼子;“不想”是认知、觉悟、文化,也就是提高党性觉 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思想根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打通三者内在联系,在严厉惩治腐败、形 成震慑的同时,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性教 育、提高思想觉悟,实现“三不”一体推进。我省以案促改工 作实践证明,以案促改打通了监督监察、审查调查、教育整改 等环节,是推进标本兼治的有效做法,是一体推进“三不”的 重要抓手。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以**违纪违法典型 案例为反面教材,强化警示教育,查摆整改问题,健全完善制 度,从而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 三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是净化学校政治生 态的现实需要。当前,我校正处于完成规划建设目标、推动内 涵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保障。**等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政治 生态,教训惨痛。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其意义就在于通 过“拔烂树”、找病根,治小病、治未病,教育引导学校党员 干部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真正保护好“森 林”。要持续强化严的氛围,注重抓早抓小抓预防,对苗头性 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及时处理,努力让严的味道随时从空 气里能“闻到”,让铁的纪律随时从耳边能“听到”,让违纪 违法者受处理随时能“看到”,使党员干部少犯、不犯错 误,坚持防止和遏制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努力营造学校风清气 正的政治生态。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剖析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的根源 以案促改的最终成效靠“不想腐”,党员干部能否廉洁自 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检视**违 纪违法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点: 一是理想信念丧失。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觉 得“有钱是资本,有钱才能风光。”“思想上偏一寸,行动上 就会偏一丈”。认为当官只是一时,权力过期作废,正是在这 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致使**价值观发生扭曲,理想信念彻底 崩塌。正如他忏悔书中提到的:“向社会捞取好处,不要白不 要的私心在作怪,你求我帮忙办事,我捞取点好处,总觉得是 顺理成章的”。因此,从不收到收,从收熟人到拣着收,后果 也就可想而知。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筑牢信念之基,补足 精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