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以期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 败,以期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了“三个 交织”,将“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作为新形势下腐败的 新特点之一,并指出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将长期存在,这凸显 出廉洁型政党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实践中出场的价值逻辑。相 较于传统腐败而言,新型腐败之“新”表现在腐败的收益方 式、交易行为上呈现迷惑性、智能性和间接性的特征,但是无 论腐败披上何种形式的“隐身衣”,都无法掩盖权力寻租 的“本面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惩治新型腐败和隐 性腐败”,这已成为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借此机 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新型腐败 的内涵及惩治策略,以期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营造 崇尚廉洁的党内政治生态。 一、形态式表现:传统腐败向新型腐败嬗变的样态化呈现 新型腐败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表 达。新型腐败与传统腐败的呈现特点不同,主要体现在腐败的 主体、方式、手段、收益、心理、类型和影响方面,但是究其 本质都是遮蔽权力寻租行为的腐败新类型。 (一)腐败主体:从“单线式结构”转向“网状式结 构”。腐败主体是指权力异化过程中产生腐败收益的主要对 象,既包括掌握国家公权力的党政机关人员,又包括与领导干 部有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群体。从概念上看,“单线式结 构”来源于监督学的线性结构理论,意在说明腐败利益攫取中 行贿与受贿主体的内在关联,这种腐败方式由于腐败主体关系 简单,往往易于被“顺藤摸瓜”式的发现。与传统腐败相 比,新型腐败的主体往往呈现出腐败圈子化的“网状式结 构”,这一特征决定了腐败主体不仅包括官员本人,还有自己 的亲朋好友、司机秘书等特定关系人,这些腐败利益“共同 体”在达成的“契约”下相互勾结,在行贿方式上织密了一个 高黏合性的“蜘蛛网”,形成封闭性高、利益交织复杂的“非 线性”网状关系,企图通过培养“代理人”的方式来为腐败蒙 上“遮羞布”,达到“移花接木”的腐败效果。目前,新型腐 败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寻租主体,他们将自己伪装成领导 干部的“身边人”或“高级智囊”,打着帮助当事人“疏通关 系”“职务升迁”的名义实施经济诈骗,这一类“政治骗 子”“司法掮客”已成为治理新型腐败需要关注的特殊对象。 (二)腐败方式:从“直接性受贿”转向“间接性受 贿”。“直接性受贿”是指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本人直接参 与腐败的发生过程,而新型腐败在利益攫取方式上的显著特征 是通过“间接性受贿”来掩盖腐败发生的行为。具体表现 为:其一,“权益型”贿赂。这一腐败方式主要表现为“数字 货币”“基金理财”“公司原始股”等,以金融性强和价值效 益持续性高来实现利益分红。其二,“雅好型”贿赂。这一腐 败方式具有很强的伪装性,表现为行贿者打着鉴赏、收藏的名 义,过度“迎合”和高价“追捧”领导干部的书法作品、美术 摄影、图书著作等文艺作品,企图以“雅贿”方式实现利益输 送。其三,“投资型”贿赂。这一腐败方式属于公权力主体以 借款收息、幕后合作开办公司等实现“投资回报”。其 四,“依附型”贿赂。一些企业主为了隐藏腐败行为,围猎领 导干部的“身边人”,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变相支付薪资报酬 等方式实现腐败利益输送,这是典型的利用职务影响力谋取私 利的腐败现象。其五,“非实体型”贿赂。这一腐败方式表现 为由原来看得见的“实体性价值”转为项目审批、政治攀附、 职务晋升等,这属于“权权交易”的腐败类型。实际上,这些 腐败方式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容易使少数领导干部淡化廉洁意 识,产生对腐败行为认同的错误心理。 (三)腐败手段:从“传统性工具”转向“新媒介工 具”。腐败手段指的是行贿客体与受贿主体进行利益输送的媒 介渠道。与传统腐败的“面对面”交易相比,新型腐败的媒介 工具更趋向于智能化和数字化。具体表现为:其一,“电子红 包”式腐败。为了减少见面送礼存有的潜在风险,新型腐败将 实体性价值摇身一变为数字货币的电子转账红包,这一打 着“好处费”“辛苦费”旗号的“微腐败”往往容易让少数党 员干部放松廉洁意识,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使“小腐败”逐 渐演变为“大腐败”。其二,“你选我付”式腐败。目前在线 网购平台开通了“你选物品”由“我来支付”的第三方交易功 能,为善于“钻空子”的贪腐者提供了新的腐败空间,将暗藏 行贿性质的高额商品以“优惠折扣”和“帮你支付”等方式渗 透到交易环节,使腐败官员无形中实现了职务影响力与商品价 值性的“兑换”,这种“不花钱”的购物体验僭越了廉以用权 的纪律红线。其三,“快递寄送”式腐败。相较于传统的“面 对面”商品交易,“网购+快递”的行贿方式更容易隐匿收件人 的真实身份,加上邮递隐私性密保功能日益加强,客观上为腐 败行为加固了“保险”。相较于传统腐败,新型腐败通常会利 用互联网渠道的便捷性、隐匿性来降低腐败被发现的概率,掩 盖权钱交易的腐败事实,客观上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 (四)腐败收益:从“不正当获利”转向“合法性获 利”。“合法性获利”指的是腐败分子利用廉政法规存有的制 度漏洞,试图在腐败的量刑空间和裁定标准上寻求最小的代价 和成本,以达到“从轻处罚”甚至“不构成犯罪”的目的,掩 盖腐败“不正当获利”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其 一,基于“利益性”转换,由“违法利益”转为“合法利 益”。这一做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洗钱”,企图利用股票期 货、保险等来掩盖赃款动向,再以退保方式实现利益资金链 的“合法”回流;通过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向境外转移赃 款,以签订个人资产的保密措施来隐藏真实来源,甚至通 过“直播打赏”方式洗钱;通过给领导干部“专家咨询 费”“培训费”“润笔费”等来为腐败获益披上“合法化”外 衣。其二,基于“主体性”转换,由“直接参与”转为“幕后 股东”。这一做法主要表现为“影子公司”,通过在企业经营 环节安排亲朋好友充当“台前木偶”,以领导干部“退居幕 后”的方式实现权力价值的变现与增值,实现“亦官亦商”的 双重角色互换。其三,基于“方式性”转换,由“当期受 贿”转为“延期受贿”。一些腐败分子为了能够“安全着 陆”,在为企业主提供便利过程中为自己“提前筑巢”,退休 后通过“人才引进”“专家顾问”方式参与企业管理,以双方 不成文的“约定”来兑现腐败的“酬劳回报”,出现所谓的政 商“旋转门”,这种台前维护清廉形象、背后巧用腐败的“受 贿艺术”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五)腐败心理:从“防范被围猎”转向“甘愿被围 猎”。腐败心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是指公权力主体在 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甘愿被围猎”作为一种不拒 绝、不反抗甚至积极主动寻求行贿者腐蚀的心理现象,生成原 因除了外界对象的主动诱惑之外,究其本质是自身理想信念缺 失、自控力不足,从而在各种腐败“新招法”的诱惑中一步步 放松廉洁思想防线并主动“上钩”,甚至出现逢年过节收受礼 品不是腐败的错误认识,产生“心安理得”接受他人贿赂的腐 败心理。从本质上看,“人情往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内在基因,如果将其延伸到政治领域,便会让“礼尚往来”变 为“利尚往来”。对于公权力主体而言,“甘愿被围猎”的腐 败心理会减少贪腐者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内疚感”,甚至 因“未被发现”而产生侥幸逃脱心理,弱化腐败发生的“自我 中止”和“自我纠偏”机制;对于执政党而言,“甘愿被围 猎”的腐败心理会在同一空间场域中产生“蝴蝶效应”,造 成“倒下一个牵出一片”的“塌方式腐败”。例如,“辽宁贿 选案”“中石油窝案”都是典型案例。“甘愿被围猎”还体现 在“精心挑选”和“主动培养”行贿对象,由以往的“来者不 拒”转变为只和相对固定的“自己人”打交道,以确保腐败交 易的安全性。实际上,“甘愿被围猎”的腐败心理危害性很 大,容易弱化党员干部廉洁齐家的意识,破坏所在地区的清廉 政治生态。 (六)腐败类型:从“硬权力腐败”转向“软权力腐 败”。腐败本身就是一种公权力异化的社会现象。与某些掌握 公共权力所滋生的“硬权力腐败”方式不同,“软权力腐 败”是指一些公职人员基于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地位的特殊 性而对外界行贿主体产生的价值吸引力,这一腐败类型往往涉 及政治权威、学术影响力、社会资本等因素。具体表现为:其 一,“信息权力”腐败。这主要是指掌握信息传播权力的公权 力主体,利用发布信息、广告等优势产生的腐败行为。与备受 舆论关注的“公款挪用”“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相比,“信 息权力”腐败更具有隐蔽性和独特性,是一种难以发现和察觉 的腐败新情况。其二,“学术权力”腐败。“学术腐败”往往 是指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知识并在该研究领域拥有核心话语权的 主体产生的腐败行为,大多出现在文化和教育领域,表现形式 有“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等”。从危害性上 看,“学术腐败”会造成学术造假和科研诚信行为失范,严重 破坏学术风气和社会诚信价值观。据统计,2019年9月 至2020年8月,各类媒体新披露和报道有较为详细信息的学术不 端案例30起,其中确认案例17起,涉嫌案例13起。相比于“硬 权力”的腐败方式,这些“软权力腐败”大多与文化和教育领 域相关,行为更趋柔性与隐蔽性,是新型腐败滋生的一种新方 式。 (七)腐败影响:从“权钱性交易”转向“政治性危 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才能看得更明白。”腐败从表面上看 是“经济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作风纪律和党性修养的欠缺。 从根本上看,“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那些大搞权钱交易 和作风腐化之人,首先是在政治上“变了质”,在对党忠诚上 出了问题,导致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例如,有的贪官为 攫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往往会想方设法拉帮结派、寻求政治庇 护,形成“共腐关系圈”,甚至出现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 存,将党的政治纪律和作风廉洁抛之脑后。近年来查处的“权 钱交易”案件,大多腐败分子都是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和 作风腐化”于一身,如“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 令计划等人,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而且政治上野心 膨胀,大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政治阴谋活 动”。有些领导干部为了寻求“护身符”,企图通过四处结 交“风水大师”来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这种迷信风水、 不信组织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弱化了部分党员领 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可以说,如果任由“权钱交易”延伸 到“政治领域”,必然会影响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因 此,必须深挖细查隐藏在腐败背后的政治风险和潜在性危害。 二、问题域透视:新型腐败由滋生到蔓延的发生源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基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新型腐 败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结果,需要基于腐败的主体维 度、客体维度、制度维度、文化维度和载体维度加以审思,探 索新时代推进廉洁型政党形象塑造的有效路径。 (一)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