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一 号文件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2024年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 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 布,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 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 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这六个 部分可简单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一个加强”,“两 个确保”是目标要求,“三个提升”是途径手段,“一个加 强”是根本保障。 一、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切入点 “乡村全面振兴”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2018年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 出“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 兴、组织振兴。如何扎实推进“五大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 文件给出有效切入点——“千万工程”经验。 “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如何振兴产业:一是提 高产量,二是提高质量。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市 场内的农产品产量逐渐趋于稳定,再没出现过短缺的情况。这 种情况下,再提高产量容易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影响整个产业 的利益。所以,要在生产不过剩的前提下,让广大农民在乡村 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 村建设行动,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位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 出“三个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从整治农 村环境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持续努 力,“千万工程”的实施不仅深刻改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也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各地都可学 可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 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 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以多 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 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 以文字形式描绘了乡野间的世外桃源。要通过“千万工程”将 乡村打造成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与世外桃源。 (一)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 1987年,山东省与徳国巴伐利亚州正式建立友好省州关 系。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选中南张楼村 实施中德合作“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项目实施30多年 来,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和生产条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张 楼特色的就地城镇化路子,实现了城乡等值发展。 德国专家的改造思路是,先通过农地整理改善生产条件,再 通过村庄规划和乡村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此过程中坚持生 态保护理念。德国专家在遵循乔、灌、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 础上,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杂草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涵养土 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 面对房屋破旧、田地荒芜、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的困境,郝 堂村喊出“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口号,走 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小康之路。刚开始提出在原有 房屋基础上改建新民居时,村民并不买账,认为“贴瓷砖的小 白楼才好看”。村民张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户改造的院子。改 造后,房屋外部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内部设施现代化,门前的 家庭污水池里种满了水生植物,兼顾美观、环保、实用的特 点。改造后的张厚建家成了村里的“明星院”,村民纷纷效 仿。破除“政府统管、大拆大建”观念,“高举生态旗,念活 产业经,唱好文化戏”,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蝶变为闻名全 国的美丽乡村,不仅村民住着舒心,还吸引了大量游客。 可以说,改造后的郝堂村是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初级 版。“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现代农村既要继承优良的文 化和生态基因,也要进行现代化改造。我在当地调研时发 现,一对原本已经搬到城镇上的年轻夫妻搬回了村里。他们 说,城里的生活过于忙碌,无暇照看孩子学习,回到家乡,既 有事可做,父母邻里也能帮忙照顾孩子。所以,乡村改造是第 一步,很多问题随着改造的推进,自然而然就有了答案。 (三)乡村改造的落脚点 建设高标准农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因地制宜推 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要解 决好土地分割细碎化的问题,进行土地整治。 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 变,以“食物”取代“粮食”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拓 展升级。不只水稻、小麦等主粮,蔬菜、水果等副食产 品,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质等 可食物品,都是食物。凡是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并有利于 寿命延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都属于食物范畴,都要进入中 国人的饭碗,我们都应抓紧抓好。 高水平专家要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南张楼村、郝堂村都是在 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规划建设的。高水平的规划设计,能体现出 各村庄的特色,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乡村公共产品质 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乡村规划设计的成效,不在于吸引了多少 游客,而是当地百姓有没有切实受益,要看老人是否生活得幸 福,孩子是否玩得快乐。 二、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 “千万工程”涉及的工作量很大。挖土、搬石等具体工作由 谁来干?党领导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一)*省*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余村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2005年8月15日,时任省委 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安吉余村时,首次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是全县有名 的工业村、污染村。 余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淘汰重污染企业,开展村庄整 治,转型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前,余村没有个体私营企 业,现在不但有了私营企业,还为年轻的创客提供发展空间。 同时,集体经济组织仍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以前村中山上的 竹子分配给每家每户,现在竹子的养护工作由集体经济组织统 一经营。统一经营,有利于实施统一标准,从而推动旅游业发 展。 (二)*省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 陈岙村原本是一个偏僻、落后、集体经济空白的小村庄。近 年来,陈岙村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东风,依托 山水资源优势,延伸旅游思路,打造占地3000多亩的生态休闲 旅游区,相继开发活水游泳、激情漂流、皮划艇运动、生态游 船、登山健身步道、自由骑行等项目,发展以文化、康复疗 养、度假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 (三)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叶屋村 叶屋村地处粤北丘陵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没有工 业、旅游业资源,村民主要从事养猪养鱼、砂糖橘种植、栽桑 养蚕等生产经营项目,曾是省级贫困区。叶屋村平均每户承包 土地10.6亩,分田到户时也是采取细碎分割的方式,导致每户 农民要分散经营大约11块土地。 2009年,叶屋村开了35次户代表会议,讨论如何进行土地整 治。最终各家各户达成了八条一致意见,其中最重要的共识就 是:叶屋村的土地归在叶屋村生活的人集体所有,娶进来的媳 妇和新生的孩子要分得土地,故去的老人和嫁出去的闺女要把 土地交回集体重新分配,每隔二十年调整一次。推动土地实现 连片经营,承包户要负责修好对应的机耕道和灌溉渠等基础设 施。 土地集中连片,把原来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土地打通,解 决了原来邻里之间为了用水、打药等的矛盾,吸引大部分青壮 劳动力回到农村,搞适度规模经营,家家都变成了一个家庭农 场。到2015年,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所以,关 于如何解决撂荒地的问题,叶屋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 (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牛犋南社 从2008年开始,该社开始对土地经营管理进行积极探索,先 后走过了单打独斗、土地整合、大户创收阶段。在此过程 中,虽然土地面积有所扩展、种植效益逐年增长,但人地不 均、收入悬殊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村里发展。2019年,该社在村 党支部的组织下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开始对全社3000多亩耕地 进行合作经营,全社110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为合作社社 员,然后由合作社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 售,土地经营获得的大部分收益都由村民分红享有,剩余收益 作为村里的提留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容村貌建设。这一 创新形式被称为“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将原来各家 各户的田埂拆掉后,耕作面积扩大了,利用机器作业后,耕作 效率也提高了。 (五)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优势 上述四个村庄,原先都有很多问题,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 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比如,叶屋村收取土地承包费,并用 这笔费用服务于农户的生产生活。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