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
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
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1.科学家发现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发现可能会解答一个
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
年,一天要延长0.5秒,据此预测,再过2亿年,一年将只有250天了。对“一个曾引起
人们关注的问题”的“解答”,最准确的是()。
A.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延长
B.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缩短
C.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D.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2.有人也许认为,“写文章只要不妨害所表达的义理,材料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
谓的。”义理是文章的灵魂,大凡写文章,不会不关注这一点。这种关注就应包含对
支撑义理的材料的审慎核查与选用。对画横线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评了只重视表达义理,但是不重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B.肯定了既重视义理的表达,也重视材料细节必须真实的主张
C.批评了借口不妨害表达义理,而忽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D.肯定了材料对表达义理的作用,不主张苛求材料细节的真实
3.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孔子理想人格的
基本内容是“礼”和“仁”。“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精神原则。填入横线上
最恰当的是()。
A.孔子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把礼和仁统一起来了
B.孔子认为礼和仁是区分庸人与圣贤的根本标志
C.孔子把礼视为立身之本,并用仁来补充规定礼
D.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礼”人格
4.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话没错。但
也不必为此走向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________。填
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坏人读了好书受益甚微
B.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坏人读了坏书取其糟粕
C.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坏人读了坏书不可救药
D.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5.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
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
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
人文魅力?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文学作品
C.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6.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委托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女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
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
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A.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
B.广泛开展交往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
C.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作
D.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已确定了管理机制和运作规则
7.胚胎组织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如果将胚胎组织
注射到受外伤的成年人体内,可有效防止伤口疤痕的形成。成年人血小板中的一种
生长因子可加快伤口愈合,研制具有抑制这种生长因子作用的药物,在伤口出
现12小时内,将该药物敷于伤口部位,伤口愈合后亦无疤痕。
关于上述两种医疗措施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
B.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改变自然愈合的状态
C.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处血凝速度明显降低
D.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的愈合过程相对缓慢
8.鲁迅和青年们谈话,不爱用教训口吻,从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
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暗示,让人体会到
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与众不同,追求一种独特的方式
B.鲁迅对青年进行教育,宽容大度,启发他们自己觉悟
C.鲁迅对青年进行教育,善于引导,鼓励他们弃旧图新
D.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性,启发他们明辨是非
9.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
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惟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
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A.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B.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10.文学家在克隆一个时代横断面风景线的同时,克隆了自己人生的风景线。品
察他们的克隆有双重意义:一是品察在时代变幻中凸现的人文景观,二是品察他们
在时代场景中自身的人格取向。这段文字所表明的中心是()。
A.文学家肩负着反映时代和展示人生的双重任务
B.表现时代和展示人生,是文学创作的双重目的
C.欣赏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了解文学家们的社会人格
D.欣赏文学作品有认识时代和文学家人格的双重意义
11.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是万能的,无缺陷的。它由价值规律、供
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来进行自发的调节。这种调节带有滞后性,就是说从价格
形成到信号反馈再到产品产出效应,有一定的时滞。
作者认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的“缺陷”是()。
A.自发性和盲目性
B.滞后性和调节性
C.自发性和滞后性
D.竞争性和调节性
12.假使我们打些比喻,那么短篇小说作者所应选择也是最适宜表现的是:可以
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最先飘落的
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等等。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
点,即短篇小说()。
A.要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展现不同人物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
B.最适宜表现社会和自然的重大主题中那些振奋人心的情节
C.无法完成长篇或中篇的任务,它只能描写事物的关键部分
D.应该选取最贴近主题、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来塑造艺术形象
13.研究基本粒子,须借助极高的能量。欲知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得变革微观
物质,即得想办法把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打碎,把它们的内
部结构和各种性质暴露出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物质”解说正确的是()。
A.前者指各种小粒内部组合模式,后者指构成物质的各种小粒
B.前者指原子结构(含原子核),后者指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
C.二者反映了微观物质世界结构,即小粒结构构成了微观物质
D.二者都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以及中子等各种小粒
14.鲁迅满怀悲愤的写道:“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
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
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对上文中“延口残喘”一词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反映鲁迅英勇抗争,一往无前的无私无畏精神
B.反映鲁迅对只能写文章纪念捐躯青年的无奈
C.反映鲁迅先生处于极为险恶、压抑的环境之中
D.反映鲁迅先生悲愤的心情和奋力抗争的精神
15.苏轼认为,贾谊才学虽高,但不能审时度势,以致郁郁而死,未尽其才。他
还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从贾谊的际遇看,苏轼说的是实
情;但是,导致贾谊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当朝统治者的错误。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
的是()。
A.苏轼认为,识见不足是阻遏贾谊才智发挥的重要原因
B.苏轼没有着眼社会环境来分析造成贾谊悲剧的本源
C.苏轼经历坎坷,所以与未尽其才的贾谊同病相怜
D.苏轼肯定了贾谊的才学,同时指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
16.凡能创造美的艺术家,其学习起点必高。如起点甚卑,则易与世俗同流。现
代一些老的艺术家,其起步多在三十年代之初,师承鲁迅现实主义之教,投身中国
革命洪流,根底甚厚。其积累之经验,可为后代言传身教者,当亦不少。不符合本
段意思的是()。
A.学习的起点高的艺术家,可如鲁迅一样不与世俗同流
B.学习起点高,可以创造美,并可为后代言传身教
C.一些老艺术家师承鲁迅,投身革命,可为后代师表
D.学习起点高低,影响艺术家品格,也影响艺术造诣
17.专家们对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应用生物基因技术,反应不一。大部分专家认同
一个严肃的想法:发展基因改良植物与“长期但确实的风险”相关。下列观点,与“大
部分专家”态度明显不一致的是()。
A.不能因转基因食品尚未出现严重负面影响,就说它无害
B.考虑基因改良植物的负面影响,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C.在还没有科学公断时,不应告诉大家某一技术是安全的
D.呼吁暂缓转基因作物在大范围内种植,是有理由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8~21题。
科学家利用卫星进行了有关实验:一些星际空间的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
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等大分子。一些科学家认为彗星在空间运行时会吸附上这些大分
子;而且,由于彗星结构松散,其吸附的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更容易产生类生
命物质。它们虽具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但不能自我复制。据此推测:地球生命
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当时地球大气密度很
高,减慢了彗星下坠的速度,使彗核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护了彗核表面的
类生命物质。当彗核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便形成了更为复杂的
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分子组成)。该系统只让氧气、水等小分子进出,而氨基酸等则
不能进出,久而久之这种有序状态促成了该系统能自我复制,进而导致了生命的诞
生。
18.“它们虽具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中的“它们”指的是()。
A.经紫外线照射的小分子物质
B.类生命物质
C.接受紫外线照射过的氨基酸
D.大分子物质
19.“当彗核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的含义是()。
A.海洋使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处于系统而有序的状态
B.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只有在海洋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C.海洋为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D.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在海洋中找到了生命的起源地
20.文中所说的“更为复杂的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A.能自我复制其中类似原始生命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