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 月 19 日,由学习时报社主办、北京神墨文化传播有限公 司协办的“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 院)、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民进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 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代表、文化传播领域相关 企业、媒体代表 40 余人参加座谈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 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党 的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 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入新的内容。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座谈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探讨交流党的建设 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引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与会专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党的 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聚焦以党的 建设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讨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传承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 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 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文化篇,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和科学行动指南。与会专家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传承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文化观’”进行了发言。他指出,要真正领悟习 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就必须深 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的 “大文化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中华 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于一体的中 华文化;是融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于一体 的中华文化;是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中华文化;是 伴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潮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 中华文化。具体应把握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 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重要 指示精神,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指的是中华典籍中的 传统文化精华,而且包括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大 文化观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二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 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 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的重要论述,仔细研究这些文化理念的来龙去脉及其内涵,依据 “大文化观”而不拘泥于中华文化研究中的各个细节,融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中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于一体,从总体上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而是具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而又能够和马克思主义“彼此存 在高度的契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实际、紧跟时 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大文化观”,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我们要传承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传承好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围绕“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必须抓住两点: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 本样态、存在方式和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联系当代中国的 文化建设实际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在此基础上, 从五个层面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一是保存保 真。庞大的文化体系的传递与传承,是一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历 史性工程。做好传统文化的保存保真工作,就要把老城区改造提 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保护好传统街区,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发挥好各类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的 保存者和记录者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掘整理。对传统文化不仅要 保存保真,还要在发掘整理上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在 新时代呈现新的姿态和样貌。应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 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三是宣传弘扬。 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使之深入人心;通过宣传教育,向青少年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强化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四是转化 改造。传统文化走入现代社会并发挥应有作用,不能原封不动地 搬来就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化改造过程中,应赋予其新的时 代意蕴和现代表达方式,以激活其生命力;应以“现实”为尺度, 以服务现实为旨归,力求与现代社会接轨、与民众需求吻合,达 至为今天所用、为现实所用。五是创新发展。在新时代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赓续中华文脉,以其优秀内容和精粹内涵 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按照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 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使之进一步提升、完善,发挥其立足现 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功能。这五个层面的举措是一个依次递 进、环环相接的进程。在这一传承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古 为今用、推陈出新,得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在新时代方 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赓 续。 “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与会专家聚焦“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