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14年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14年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1.(单选题)大约六千年前,古巴比伦的人们开始制作黏土代币作为交易的记 录。不同形状的黏士代币表示不同的物品。当一次交易需要用到很多代币时,人们 就用黏土把它们包裹起来,交易者用削尖的木棍在上面刻上不同的符号,用以表示 里面包了些什么。后来一些人想到了更简洁的办法,只需简单地将符号刻在黏土 上,就可以表示交易内容,这样就摆脱了烦琐的代币。于是文字被发明了,而这正 是文明的开始。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古巴比伦的货币发展史 B.古巴比伦文字是如何产生的 C.文字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D.古巴比伦人怎样进行商品交换 2.(单选题)中国长江以南的居民最初来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的 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时就有一次南迁高峰。 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 学家现在能够说,早在3世纪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开始渡过长江,进入拥有季风气 候、热带丛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长,13世纪晚期移民数量达到高峰,之后开 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 B.介绍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C.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D.说明人口压力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3.(单选题)“天池”的最早出处大概是《庄子》,原义是指寓言中所说的海,但 至少到了南北朝时,人们已开始用“天池”专指那些位于山原之上的湖泊。比如北魏郦 道元《水经注》中就特别提到,山西宁武县西南的管涔山上,有一处俗名祁连汨池 的湖泊,因其坐落在山原之上,当地人又称其为“天池”。近代以来,随着地理视野的 扩大,越来越多景致各异的天池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提到天池,在中 国知名度最高的有两处,一是吉林长白山天池,另一处则是位于新疆博格达峰下的 天山天池。 下列说法能在原文中得到印证的是 A.《庄子》中提到的天池指的是天山天池 B.郦道元首先用“天池”指称山原上的湖泊 C.山西宁武县管涔山上的天池已经趋于干涸 D.“天池”现在的含义与《水经注》相一致 4.(单选题)在今天南京的清凉山西部,有一段石壁叫鬼脸城,一般认为是古 代石头城的遗址,但作为六朝古迹的石头城,却可能不在这里。据专家考证,早在 六朝以前,江水就已经逐渐向西迁移。211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 陵,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次年营建了石头城,东吴大将周瑜曾在石头城操练水 兵。这个石头城或应在今天定淮门旁边的四望山上,地势靠近长江。清凉山也叫石 头山,不过,它的得名却迟至五代十国,由于江水不断向西迁徙,杨行密所建立的 吴国就把石头城迁到了清凉山。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历史上的石头城曾多次搬迁 B.孙权营建的石头城靠近长江 C.清凉山是由杨行密所命名的 D.石头城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 5.(单选题)徽州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 合的整体性特征,独特而集中。村落依山而建,讲究水系与自然的和谐,目连戏和 村落、宗族信仰、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徽剧演出的戏台就是村落建筑的组成部 分;文房四宝与古建筑中的“文气”融为一体;罗盘制作源于徽州人对堪舆风水的重 视;医学与宗族以及山区的药材资源有密切关联;槛联匾额不仅突出了徽州文化的 品位,也体现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凡此种种,无不是其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的体 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徽州文化的突出特征 B.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 C.徽州文化的传承关系 D.徽州文化的存在基础 资料分析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 普查工作: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 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 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 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 制,为_________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 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国务院将成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 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 厅、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负责普查的具 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部负责和协调;涉及 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和协调。国务院其他各有关部 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领导、认真组 织好本地区的普查实施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 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地方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商调符合条件的普查指 导员和普查员,并及时支付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保证商调人员在原单位的工资、 福利及其他待遇不变,稳定经济普查工作队伍,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利用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建立普查区电子地图;_______统计联网直报 系统成果;积极推广使用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和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负担。 6.(单选题)据上下文,填入第1段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立和健全 B.保障和完善 C.加强和改善 D.实现和发展 7.(单选题)第1段文字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A.普查的基本内容 B.普查的主要目的 C.普查的基本要素 D.普查的重点内容 8.(单选题)根据本文,普查工作组织实施的原则是: A.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组织实施 B.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地方政府分工负责 C.统计局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实施、共同参与 D.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9.(单选题)根据上下文,填入最后l段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化和普及 B.巩固和拓展 C.健全和支持 D.改进和完善 10.(单选题)下列标题中与本文内容吻合度最高的是: A.《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B.《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三产业调查统计工作的意见》 C.《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管理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批复》 资料分析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 的表达己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 种语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面目出没于传统媒体,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人们天生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构成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尤其难以坚持使用传 统语言固定完整的本义: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适用语境宽泛等特点,方 便人们随意改造词语,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 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 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 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 的论坛,网民(也是读者们)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 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但来自网上的 语言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民 主体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因此网络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偏离传统语言。如果 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 会做出有选择的接受;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 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 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等,恐怕就只能限于网上 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 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 良莠地全盘接收,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 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 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 主流语言并存。 11.(单选题)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不是网络语言盛行的主要原因? A.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C.网络时代迅速快捷的交际要求 D.汉语字词的多义性 1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文中提到的网络新词形成的方式? A.新词表旧义 B.旧词表新义 C.数字加符号 D.使用方言词 13.(单选题)作者批评了以下哪种闷络语言? A.美眉 B.灌水 C.猫(modem) D.去踩一下 14.(单选题)作者预测未来的网络语言在媒体中会: A.替代传统语言 B.与传统语言融合 C.传统语言并存 D.逐渐走向消亡 15.(单选题)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B.网络语言的优势与弊端 C.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D.迅速快捷的网络人际交流 资料分析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 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 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 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 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 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 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 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 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 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 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 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 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 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 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 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 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 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 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 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 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 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 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16.(单选题)北京-AA51.关于变态反应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重视 B.过敏症这一术语是由冯·皮尔凯提出的 C.最初将过敏视为对身体有害的变态反应 D.贝拉·锡克因在该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 17.(单选题)第2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 B.人体过敏的反应类型 C.导致变态反应的基因 D.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过敏原 18.(单选题)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 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19.(单选题)“毒素假设”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 A.一接触过敏原即发生变态反应 B.为何存在多种多样的过敏原 C.变态反应类似于驱逐反应 D.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 20.(单选题)这篇文章暗示我们: A.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B.“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 C.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 D.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资料分析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 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著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 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 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 《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 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 于孙膑;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 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 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 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 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 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 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 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 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 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 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 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 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 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 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 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腕兵法》确有 其书。 21.(单选题)唐代杜牧对《孙子兵法》的观点是 A.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 B.是由多位作者合著而成的 C.是后人以孙膑的名义写成的 D.前部分由孙武完成,孙膑完成后续成书工作 22.(单选题)关于《孙子兵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曾经失传上千年 B.班固称其为《吴孙子》 C.作者生活于战国时期 D.魏晋之后的史书中已无相关记载 23.(单选题)银雀山汉墓竹简不能用来证明: A.《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 B.司马迁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C.《孙膑兵法》是否确有其书 D.孙武、孙膑是否为同一人 24.(单选题)根据本文,确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依据的是: A.书写文字 B.陵墓特征 C.陪葬物品 D.简册特征 25.(单选题)最适合本文的标题是: A.银雀山汉墓整理出土大批竹简 B.银雀山汉墓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C.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的发现和破译 D.20世纪的考古大发现--银雀山汉墓竹简 资料分析采集蝴蝶标本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非常流行。英国大蓝蝶的标 本很受欢迎,它不很大,也不很蓝,并不特别美丽,但数量稀少,且生活在人迹罕 至的荒野。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制作成标本。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 有人呼吁保护它。进入汽车时代,到大蓝蝶栖息地更加方便,有的地方的大蓝蝶已 经绝迹,保护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九年之后,保 护区内的大蓝蝶种群灭绝了。此后,虽然保护区越来越多,但是大蓝蝶的数量越来 越少。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只剩下300多 只。1975年,英国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 象,但已无济于事。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这是为什么呢? 每年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 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百里香必须是生 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卵被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大蓝蝶 幼虫孵化出来,就以花为食,大约两周,在蜕了三次皮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 红蚁。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将其带回蚁巢,为了得到蜜汁,它会用触角 拍打它。蜜汁分泌完时,幼虫就有生命危险,这时它会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 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它是蚁巢中的一员。 大蓝蝶幼虫要在蚁巢中整整待上十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还以红蚁的卵和幼 虫为食。但是大蓝蝶幼虫仍然面临重重危险。红蚁蚁后会误以为它足一只以后也将 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而让工蚁杀死它;如果蚁巢规模太小,或者又来了另一 只大蓝蝶幼虫,食物不够,最终也会饿死。 但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地 面上草的高度最好只有2~3厘米,因为草太高会遮住阳光,蚁巢温度太低,红蚁幼虫 会冻死。当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放牧,野草疯长:本来还 有野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草的生长,但在上世纪50年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