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乡劳务服务站成立仪式
暨劳务输转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劳务输转工作对于促
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
天,我们隆重举行XX乡劳务服务站成立仪式,并召开劳务输转
工作推进会,旨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全乡劳务输转工作迈向
新高度。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劳务服务站的成
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乡劳务输转工作的各
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衷心感谢!向辛勤付出的广大劳务工作
者表示诚挚问候!
一、精准识变,把握劳务输转新态势
(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注入发展动力。从国家层面来
看,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一系列政策聚焦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在资金扶持上,不断加大对劳务输出重点地区的投
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劳务对接活动、建设劳务服务平台
等。在技能培训方面,依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培训项目,提升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权益保障政策也日益完善,为务工
人员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省级层面积
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对劳务经济的扶持力
度,设立劳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地方创新劳务输出模
式,培育劳务品牌。市级层面则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精准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与劳务需求,为劳务输转工作提供精细化指
导。这些政策层层递进,为我们开展劳务输转工作提供了有力
支撑。
(二)市场需求多元变化,拓展就业空间。随着经济结构的
调整和产业升级,劳务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新兴产业如
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持
续增长。传统制造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对掌握先进
制造技术的工人需求增加。同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
上升,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物流配送等行业用工缺口较大。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物业管理等领域也
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多元的市场需求,为我们的劳务输出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敏锐捕捉市场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
劳务输出工作,满足不同行业的用工需求。
(三)乡村发展内在驱动,激发劳务活力。乡村自身的发展
也对劳务输转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
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农村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提升了农村的吸引力,部分外出务
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就业。此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
施,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乡村发
展的这些内在动力,与劳务输转工作相互促进,我们要充分利
用这一契机,推动劳务输转工作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
二、创新驱动,开拓劳务市场新路径
(一)多元合作拓展市场。一是加强与外部劳务中介深度协
作。与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优质劳务中介机构建立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劳务市场信息,共同制定劳务输出计
划。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劳务输出的
规范化、有序化。借助中介机构的资源优势,拓宽劳务输出渠
道,将更多的劳动力输送到适合的岗位。二是密切联系企业与
民间组织。积极与各类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
系,了解其用工需求,为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同时,加强与
民间组织的沟通协作,如行业协会、商会等,借助其平台优
势,获取更多的劳务合作机会。通过参与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类
活动,宣传推介我乡的劳务资源,提升我乡劳务的知名度。三
是挖掘本村在外资源。充分发挥本村长期在外且有一定经济实
力与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或龙头人物的作用,建立紧密联系。通
过他们了解当地的劳务市场需求,争取合作项目。鼓励他们回
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借助他们的人脉资
源,拓展劳务输出的范围。
(二)立足本地挖掘潜力。一是紧盯县域乡内项目用工。密
切关注县域乡内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与项目建设单位沟
通对接,了解其用工需求。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为项目建设
单位提供劳动力招聘服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加强与重点企
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
力。二是强化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强与县人社部门的沟通协
调,及时获取就业政策信息和用工需求信息。积极与劳务派遣
公司合作,借助其专业优势,为乡内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
会。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劳动力资源与用工需求的精
准匹配。三是扩大就地就近就业。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引
导劳动力向本地新兴产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领域转移。
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
业岗位。通过建设农村就业创业基地,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
业选择。
(三)信息网络捕捉机遇。一是构建全方位信息收集体系。
乡劳务站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涵盖各
类劳务市场信息的收集体系。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国内外劳务市
场的需求信息,包括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同
时,加强对本地劳动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包括劳动力数量、技
能水平、就业意向等。二是精准分析与匹配信息。运用数据分
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劳务市场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进行精准
分析。根据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意向,与合适的岗位需求
进行匹配。通过建立信息匹配模型,提高劳务输出的精准
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及时传递与利用信息。
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将劳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劳
动力。通过举办劳务信息发布会、设立信息宣传栏、利用社交
媒体平台等方式,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引
导劳动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就业规划,提高就业成功
率。
(四)专业队伍带动输出。一是培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
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选派
人员到外地学习等方式,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建立专业
技术人才库,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分类管理。鼓励专业技
术人才参与劳务输出工作,发挥其引领作用。二是壮大建筑施
工队伍。加强对建筑施工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施工能力和
管理水平。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质量评比等活动,激发建筑施
工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建筑施工队伍走出去,参与外
地的工程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三是发挥队伍组
织引领作用。专业技术人员和建筑施工队伍要在劳务输出中发
挥组织引领作用。制定详细的劳务输出计划,组织劳动力有序
外出就业。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为劳动力提供技术指导、生活
帮助等服务,确保劳动力能够稳定就业。
三、提质增效,打造劳务人员高素质
(一)针对性技能培训。一是贴合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深入
调研劳务市场需求,结合我乡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针
对性的技能培训课程。对于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等领域,开设相关的基础技能培训课程。对于传统产业,如制
造业、建筑业等,根据产业升级的需求,更新培训课程内容。
确保培训课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劳动力的就业适应
性。二是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根据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
技能基础等因素,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对于年轻、文化程度较
高的劳动力,侧重于开展高端技术培训,培养其成为技术骨
干。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开展基础技能培
训和简单操作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通过分层
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三是灵活多样培训方式。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实效
性。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现场实操、线上教
学、模拟演练等方式。对于一些分散的劳动力,可以开展送教
下乡活动,将培训课堂搬到农村基层。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
式,满足不同劳动力的学习需求。
(二)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在技能培训
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规
范、职业安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培养劳
动力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
适应职场环境。二是强化文化知识学习。鼓励劳动力加强文化
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文化补习班、开展
读书活动等方式,为劳动力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提高劳
动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注重
培养劳动力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劳动力关注行业发展动
态,鼓励其提出创新想法和建议。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举
办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劳动力的创新潜能,提高其在就业市
场中的竞争力。
(三)促进主动适应。一是开展就业前指导。在劳动力外出
就业前,开展全面的就业前指导。介绍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工
作环境、生活习惯等情况,帮助劳动力做好心理准备。指导劳
动力如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权益等,提高其就业的安全
性。二是模拟职场环境训练。通过模拟职场环境,让劳动力提
前体验工作场景。开展面试技巧培训、工作流程模拟等活
动,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使其在外出就业
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减少适应期。三是提供持续跟踪服
务。在劳动力外出就业后,提供持续跟踪服务。定期了解劳动
力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其遇到的问
题。通过建立服务热线、开展回访活动等方式,保持与劳动力
的密切联系,让其感受到家乡的关怀。
(四)增强就业竞争力。一是打造特色技能优势。结合我乡
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能优势。例
如,在农业方面,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的培
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手工制作方
面,挖掘传统手工艺,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
的手工制品品牌。通过打造特色技能优势,提高我乡劳动力在
就业市场中的辨识度和竞争力。二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除了
技能培训外,还要提升劳动力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劳动力
的服务意识培养,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在旅游、餐饮等服
务行业,开展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使劳动力能
够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市场对高素
质服务人员的需求。三是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
人才评价机制,对参加培训的劳动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其技
能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和奖励。通过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激励劳动力积极参加培
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五)鼓励自主学习提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