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主任在 2025 年全县免疫规划工作推进
会上的部署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免疫规划工作推进会,意义重大
而深远。免疫规划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基石,直接关
系到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免疫规划工作水平,不仅是保
障民生的关键举措,更是我们卫生健康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回
顾 2024 年,全县免疫规划集中攻坚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
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接下来,我就如何进
一步加强全县免疫规划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一)健全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一是构建层级管理架
构。各单位要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免疫规划管理体
系。从单位主要负责人到具体负责免疫规划工作的科室,再到一
线的接种工作人员,都要明确各自在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位置和职
责。形成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工作格局,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
都能精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避免出现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现
象。二是细化工作岗位责任。对免疫规划工作涉及的各个岗位,
如疫苗采购管理、冷链运输维护、接种信息登记、预防接种操作
等,都要制定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每个
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以及考核要求。让每一
位工作人员都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从而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三是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免疫规
划工作并非孤立存在,它涉及到多个部门和科室的协同配合。各
单位要建立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免疫规划工作协调会,
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
门、其他兄弟单位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
力,共同推进免疫规划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一是开展系统知识培
训。针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定期组织全面系统
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免疫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疫苗基础知识、接种操作规范、异常反应处置等方面。邀请行业
内专家、业务骨干进行授课,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演
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培训效果,使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免疫规
划工作所需的知识体系。二是强化技能实操训练。预防接种是一
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了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
培养。各单位要建立专门的技能实操培训基地,配备必要的培训
设备和模拟接种器材。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接种操作技能训练,
包括疫苗接种部位的选择、注射手法、接种流程等。通过反复练
习和考核,确保每一位接种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
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三是注重持续教育提升。免疫规划
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为了使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专业
敏锐度和业务能力,要建立持续教育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各
类学术研讨会、线上培训课程、专业进修等活动。及时了解行
业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以更好地适应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需求。
(三)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一是优化疫苗管理制
度。疫苗的质量和供应安全是免疫规划工作的核心。各单位要进
一步完善疫苗采购、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严格
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规范疫苗采购渠道,确保疫苗质量可
靠。加强疫苗冷链管理,建立完善的冷链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疫
苗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保证疫苗在适宜的环境下保存和运
输,防止疫苗失效。二是规范预防接种流程。预防接种流程的规
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接种效果和安全。要制定详细、科学的预防接
种工作流程,从接种前的健康询问、接种禁忌筛查,到接种过程
中的疫苗接种操作、接种后留观等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和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接种流程的监督检查,确保每一个接种
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避免出现接种差错事故。三是建立质
量控制制度。为了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各单位要建立健全
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免疫规划工作进行内部质量考核,包括疫
苗接种率、接种信息准确性、冷链设备运行状况、工作人员业务
水平等方面。通过质量考核,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二、聚焦问题整改,提升工作质量
(一)深入梳理问题,精准分析原因。一是全面排查问题清
单。各单位要对集中攻坚活动以及市县指导督导过程中反馈的问
题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详细的问题清单。清单内容不仅要涵盖疫
苗接种率未达标、接种信息录入错误、冷链设备故障等表面问题,
还要深入挖掘诸如工作管理不到位、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流程
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确保问题排查无死角。二是多维度分析问
题根源。针对梳理出的问题,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从管
理层面,分析是否存在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等
问题;从人员层面,分析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业务能力不足、工作
态度不认真、责任心缺失等情况;从技术层面,分析是否存在设
备老化、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准问题
产生的根源,为制定有效整改措施提供依据。三是建立问题分类
管理机制。为了便于问题整改工作的开展,要对问题清单进行分
类管理。将问题按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整改难度等因素进行
分类,明确各类问题的整改优先级。对于紧急且影响重大的问题,
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要制
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分阶段逐步推进。
(二)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要求。一是针对性制定整改
措施。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各单位要为每一个问题制定具有针对
性的整改措施。对于因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要加强培
训和业务指导;对于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问题,要及时修订和完善
相关制度;对于设备老化问题,要安排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或维护。
整改措施要具体、可操作,明确整改的具体步骤、方法和责任人。
二是设定合理整改时限。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要设定合理的整
改时限。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要要求相关责任人在最短时
间内完成整改;对于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整改任务,要制定详
细的时间表,明确各个阶段的整改目标和完成时间节点。整改时
限的设定既要考虑问题整改的实际难度,又要体现工作的紧迫性,
确保整改工作按时完成。三是明确整改质量标准。在制定整改方
案时,要明确每一项整改任务的质量标准。整改质量标准要具体、
可衡量,以确保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例如,对于疫苗接种率
不达标的问题,整改后的接种率要达到国家或省市规定的标准;
对于接种信息录入错误问题,整改后信息录入的准确率要达到一
定的比例。通过明确质量标准,为整改工作提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