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减负的长效治理机制
近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
制会议,再次释放出从源头上减轻基层负担,持续为基层减负的
鲜明信号。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是权宜之
计,需要常抓长效。构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要对准“靶点”,
解决“痛点”。只有把准方向、有的放矢,才能推动基层减负行
之有效、见之有力,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
展。
理清权责。科学合理、清晰明了的权责关系,是基层履职尽
责的重要抓手。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责任过重与权能资源有限的
矛盾依然存在。作为政策执行落实的末梢环节,基层承担了大量
任务。但是,在权能匹配、资源调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一
方面,基层的职责不够清晰。有的认为“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
装”,遇到问题时习惯以“属地管理”为由,给基层“压担子”
“加压力”,将任务和责任层层转嫁给基层,基层因此陷入“有
心无力”的困局。另一方面,基层承担的任务较多。有的借治理
重心下移之名,将大量任务向基层转移,但是人财物等资源并未
随之配套,使基层处于“看得见但管不着”的尴尬境地。因此,
推动基层减负长效有力,必须理清权责关系。
理清权责关系最直接的方法是实施清单管理。可以通过列出
清晰明了的清单目录,把需要基层发力的事项列出来,不该由基
层承担的责任收回去。特别是按照“权责清晰、分级管理”的原
则,明确各级职责范围,避免以“属地管理”之名将任务层层转
嫁给基层。同时,仍须建立常态化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定期对清单进行评估与修订,明确工作“责任田”,实现“人按
职责干,事按制度办”,推动基层负担“应减尽减”。此外,权责
匹配不仅仅在于划清责任,还离不开权力下放后的有效承接。因
此,要坚持“权责一致、责能匹配”的原则,建立事权承接的反
馈机制,科学评估基层无法有效承接的事权,并确保下放的权力
基层能“接得住”“用得好”。
上下协同。如果说理清权责关系是着眼于实现部门之间的横
向关联,那么,促进上下级之间协同发力则是瞄准纵向关系的合
理建构。特别是在公共事务日益纷繁、治理要求越来越高、评价
标准日趋精细化的情况下,能不能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同频共振极
为重要。但是,当前上下联动机制不健全、协同乏力是一个不容
忽视的突出问题。这既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发挥,也在一定程
度上给基层增加了负担。比如,在应急处置中,有的地方由于缺
乏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应急响应行动迟
缓、配合不力,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