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材料一: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夯实"三农"基础。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转型升
级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发挥广东农业的特色优势,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农民增收,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村金融服务,推
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坚持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
果,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
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加强农村科技培
训和职业教育,造就新型农民。推进名镇名村建设,促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水平。
材料二:
1、AB县气候湿润,水资源丰沛^优良的生态环境几乎是当地人维持生计的惟一
条件。养了20多年奶牛的AB县人,第一次见识到万头规模的大牧场却是
在2007年XY牧业进驻这里之后。AB县把大牧场看作"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开始。但
是,AB县人并没有感受到大牧场的好处,相反,从那开始,他们的生活变得糟糕。
2、牧场总共投资3.4亿元,占地1024亩,设计容量1.5万头。牧场所在地周围部
分农民的地被征走。XY牧业按照当年稻谷售价给予现金补偿,但这些农民觉得并不
划算,这成了双方诸多冲突点之一。
XY牧业处理不了溢出来的沼液,全都流到周围的田地,这些田地都没法种菜
了。
农民吃菜还得花钱去买,他们觉得自己都成了笑话。
XY牧业主要向全国大型供应商集中采购精饲料,粗饲料一般与本地农户签订长
期釆购协议。同时它也会向国际市场釆购。随着规模的扩大,草料词料的运输成本
不仅大大提高,而且供应链会延长。在阴雨连绵的南方,干草难免发霉,草料管理
员必须特别小心。畜牧业专家王丁棉估计,以一头奶牛平均一天21公斤食物计
算,XY牧业这一牧场一年大概要消耗5万吨左右饲草,在购进、储运过程中的质量监
管存在很大挑战。一家乳制品商解释,黄曲霉素一般来源于词料中,特别是青贮玉
米、商品玉米等水分较高的饲料,当饲料存放条件不好,遇到潮湿雨淋,就容易造
成霉变产生黄曲霉素。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表明毒奶的来源,但对于很多了解这个行
业的人来说,这像是击中了他们心中的隐忧-----超级大牧场的问题从它诞生的那天
起就存在。
4、对于万头牧场的模式,奶业专家也早认为存在问题。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奶协会长王丁棉就一直反对建立超大型牧场。他说,业内曾经多次探讨过
超大牧场选址以及经济规模等问题,并且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南
方,1000至2000头奶牛的牧场可实现最佳规模效应;在北方,除了呼伦贝尔少数地
区,其他地方并不具备建设万头牧场的自然条件。
在其他行业普遍生效的大资产促进大商业的规模效应,在奶业并不适用。集中
饲养几千甚至上万头牛,即便对于奶牛饲养十分发达的以色列人而言,也是件不可
思议的事,在国际上更无先例。以色列科技部农业建设部门高级设计
师YehudaPrescher说,奶牛饲养规模是存在上限的。他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
喻的:"奶牛不是机器,当然会有很多问题!"
5、
某乳业旗下最大的牧场奶牛超过6000头。有媒体报道称,该牧场2007年至今已
经连续3年亏损数千万,其一头奶牛年单产能力从建厂初期的八九吨下跌至现在的五
六吨。国内在奶业方面的管理人才存在瓶颈。瑞典利拉伐公司说,中国缺乏超级牧
场的技术、经验以及管理者。在这家奶牛牧场设备提供商的全球数据库内,全世界
大型牧场管理者总数仅有150名左右,在中国则寥寥无几。
6、
畜牧局生鲜奶质量管理站除了定期对奶站以及养牛场进行抽检,还负责去外地
采购硫酸铜等治疗蹄病的药物,在他们看来,1000头奶牛的工作量和一万头显然不
一样。
在村民的地附近,死牛的尸体露天敞放在一个深坑里,而按照规定,死牛必须
要挖深坑掩埋。村民们提到,"经常有死牛丢在这里",他们担心会受到传染。万头
牧场一年还将产生超过50万吨排泄物,这相当于1.2万节火车车厢的载重虽。
7、
万头牧场概念,恰好迎合了资本市场的期待。2008年9月,美国私募股权基
金KK向XY牧业注资1亿美元。2009年6月KK向XY牧业追加5000万美元投
资。2010年11月XY牧业于港交所上市。截至2012年1月30日,XV牧业市值为85.52亿
港币(约合68亿人民币)。
8、
以XY牧业某地牧场为例,总投资2.5亿元,其中来自XY牧场的直接投资仅
为4000万元,该巿农发行贷款1.5亿元、财政配套补贴和项目资金6000万元。其他优
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土地优惠、水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场内基础设施补贴、购牛补
贴、担保贷款、项目资金扶持。土地征用等工作也往往由当地政府全权办理。但这
些优惠都是直接与牧场规模挂钩的。
材料三:
在我国,由原始农业阶段到传统农业阶段的转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后
至今,我国一直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转型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
业进行改造,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
明确提出"农业转型"一词的是美国学者托达罗。他认为,农业演变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是最原始的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阶段;第二是混合和多样化的家庭农业
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农业转型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的演进,而农业工业化就是促成这个演进的惟一选择。
宏观地看,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与工业的产业整合。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农业生
产过程中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并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综
合的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即生产环节和流
通环节两个层面的工业化。具体到我国国情来讲,我国的农业工业化就是指以农业
的市场化为背景,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
业的生产和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
经营。
农业工业化的生产要素既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也包括
从现代工业部门引入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且往往是后者起支配作用。在此,现
代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农业经济主体进行生产
要素整合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工业部门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二是对农业生产结果进行工业深加工,建立农业制成品
工业体系,实现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产供销一体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经济的
主体则包括农户和农业企业,可以是单个农户在达到一定资本规模后进行农业工业
化经营,也可以是多个农户联合进行工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方
式,如"公司十农户"或"公司十中介十农户"等,使自己成为进行一体化经营的"龙头
企业",实现农业工业化运作。就农业工业化的基本特征而言,首先是工业起支配性
的作用。马克思论及农业时说:"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自然形态来说,农业己不
存在于它自身内部,它自身的生产条件和作为独立部门的这些条件是存在于农业之
外的"。国外农业转型的实践也证明,农业经济飞跃的关键不是农业内部自身的发
展,而是在于农业与工业等相关产业是否能形成一体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所
以,农业工业化的实现必须要有工业的支撑。事实上,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对
工业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哺育作用。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理所当
然的。在这里,工业的反哺,就是工业化技术、资金、管理和意识对农业的渗透、
改造和提升。
总之,农业工业化过程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旨的工业与农业互动的发展过
程。
其次,技术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关键。
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因此,离开了
技术创新,就谈不上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可以是源于公共部
门所组织的研究开发,也可以是农民或私人部门通过"干中学"或试错法所积累
的,还可以是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引致的创新。但由于技术开发所需投入
大,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公共部门的技术研究以及推广。这又必然要求进
行包括农业技术研究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所以,农业工业化过程是技术创
新和制度创新并行的过程,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灵魂。
第三,农业工业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主要是缘于农业工业化能很好地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学家刘易斯认
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
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按他的设想,工业部门比农业部门的工资高,由于农
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工业部门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随着工
业的资本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会大量向工业部门转移,当所有的剩余劳动力向工
业部门转移完之后,即实现了二元结构一元化。笔者认为,转移出富余劳动力固然
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二元结构的一元化关键是进行农业工业化。运
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同时,用工业产品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可以实现农业生
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这样,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必然最终实
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就农业工业化据以推动农业转型的机制或原理而言,首先需要农业生产技术的
变革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工业化的关键是农业技术的创新,而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其中尤为重要
的内容。农业生产技术方式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和科学化生产,大量吸纳和运用
工业部门提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化工产品,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出产
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决定作用(如无土栽培和转基
因技术、同时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优质化。正是由于生
产技术方式的改变,农业由依靠增加农业要素投入来实现增长,转变到依靠提高农
业要素生产率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增长的轨道来。通过这种作用,降低农产
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需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
一般而言,经营方式是在生产过程对某一种稀缺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因为农
业是一种生命产业,对土地有直接依赖,而且土地在农业中不只是一个立足点和活
动场所,它还能以自身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对农业生产起重大作用,所以农业经
营方式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利用土地的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型
的,具体表现在土地细碎化使用,农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实行农业工业化,必然
导致农业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农业、专门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
业、定单农业和工厂农业,这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质"的再造。
第三,需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抑制农产品价格蛛网波动。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的产品层次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以及农
产品固有的弱质性。从供给来看,生命周期长决定了生产周期较长,农户难以根据
市场价格信号及时调节生产,而且原态农产品易变质、储存期短,农民难以通过库
存途径来调节供给。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需求价格
弹性和收入弹性低。供给调节滞后与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会使
农产品市场出现发散型蛛网波动,市场极不稳定。而农业工业化能克服农产品的这
种弱质性,一方面能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调节产品季节差,相对缩短
生产周期,增强农业生产的可调节性。另一方面能实现农产品的品种多样化和品牌
化,调节消费者的欲望差,从而产生一种"需求创造"效应。这可在相当程度上提高
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从根本上克服作为生活必需品低需求弹性的缺陷。因
此,当供给具有了一定调节能力,而需求富有弹性的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波动会趋
向于收敛型蛛网波动,市场趋于稳定。
第四,需要加强农业产业联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产业间联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在农
业生产中增加工业品投入,诸如化肥、农用机械;对原态农产品进行工业深加
工,而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如磨粉、紡织等,常常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先行行业;同
时又要求对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采用现代物流和运营理念组织销售流通。因此,农
业工业化必将提高农业产业的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从而提高农业产业总联系,实
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尤其应指出的是,一体化经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
民就业空间,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总而言之,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
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
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
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再次,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
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
素质,农民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这就是农业工业化能彻底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发
展中"三农"问题的重大价值。
材料四:
以西方式工业化为参照系的工业化、市场化的浪潮正在从中国城市向农村蔓延
之际,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就是中国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一定是工业化和
城市化吗?无论目前不少中国学者和地方官员是如何坚信工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
的惟一出路,但是,当我们面对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与我们的预期相悖
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所认定的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一、农业生产过度追求规模化、资本化的陷阱与反思
按照经济学原理,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