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每次跃迁
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业又是典型的传统产业,生产
周期性强、易受自然环境影响、风险大、产业附加值低。近年来,
随着农业领域新技术加速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农
业已经发展到了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2025 年中央一
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
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
力是在农业领域由先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和
高质量等新质生产力的一般特性。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
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初见雏形。在农业
前沿科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申请发明专利数量
均位居全球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 62.4%;农作物良
种覆盖率超过 96%,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
达到 45%、40%,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 75%和
85%。
在农业技术应用方面,智能化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装备、
大数据技术等新型科技工具相继被引入农业生产,北斗卫星系统、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六号投入使用,有效支撑了农业远程操控、
无人化作业、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投入等技术在农业生产
过程中的普及应用。据统计,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已达 220
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近 20 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 21 亿亩,形
成了从田间到云端的“空地一体”农业监测、管理系统,农业作
业效率和作业精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农业组织创新方面,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
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
速形成,全国范围内已形成由 9 万余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00 多
万个家庭农场、超过 220 万个农民合作社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
系格局,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超过 90 万个,
通过扩大农业技术服务范围,实现了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
节的规模效应。
在农业要素投入方面,我国农业已由传统要素投入逐步转向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展路径。过去 40 多年,农业全要素生产
率年均增长 3%左右,其中技术进步占 2%。我国农业发展实践,
生动诠释了不断改造传统农业,通过新技术、新生产要素的创新
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经营体系嬗变形成新
的生产关系,是激发农业发展潜能的根本途径。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农业“大而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农业生产力亟待变
革。我国农业产值、农业进口规模多年位列全球首位,谷物、籽
棉、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肉类、化肥等农产品产量稳
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与世界农业强国
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如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仍有
较大提升空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某些关键领域尚存在
“卡脖子”问题,等等。
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动我国
农业由大变强,关键是要实现农业发展范式变革,实现农业发展
由要素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这离不开以高技术、高效能和
高质量为特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面临
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包括农业用水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有待提高,土壤保护形势愈发紧迫,农业系统碳中和任务艰巨,
以及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这也迫切需要发
挥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