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
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
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
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引
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
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
增长的有机结合,“有量无质”和“有质无量”的增长都是不可
持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资源要素瓶颈约束加大、生态环
境保护压力不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
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只有培育和发
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以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的战略选择。纵观世界发展史,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
实力和产业竞争。当前,我国在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面临前有阻
拦、后有追兵的竞争格局。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开
辟新领域新赛道,才能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掌握未来竞争制高点。
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运
行面临重大挑战,统筹发展与安全成为大国主要关切,需要通过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产
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没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
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目标任务,其中一项主要指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
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
更新旧动能,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二、处理好四种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是我市在新一轮科技革
命、产业变革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处理好“破与立”“新
与旧”“质与量”“个与群”“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省会我市锚
定“六地”(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国家能源技
术革命策源地、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内陆地区高水平对
外开放新高地、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
发展定位、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一)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加快在“转型”上破
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各地要坚持从实
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
新模式、新动能,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优势,推动
传统产业转型。在全省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省会我市就要
充分运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聚、科教资源高端人才集中等优势,
主动摒弃粗放型增长模式,导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
技术,实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变,变低端市场的“红
海”为中高端市场的“蓝海”,从而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化。超前布局,开辟新产业新赛道。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
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重
点围绕信创产业、大数据产业、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和低空经济产
业四个战略性未来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抢抓机遇,争当
国家战略腹地。我市自古就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与
“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美誉。近年来,推进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众多重大战略覆
盖叠加,国家明确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国版图和城市网
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交通区位、工业基础、能源保障、科创
资源、文化底蕴看,具备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城市”的基本特征。
国家层面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
性重点产业链在我市布局,是提升我市枢纽地位、打造高水平内
陆开放新高地的必然选择。
(二)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快在“引领”上破
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
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必须把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
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高
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质行动。
依托“第一实验室”、我市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重点实验室,促进
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支持
科技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