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市2025年司法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市 2025 年司法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 点 2025 年,市司法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 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省 纪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纪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以及上级司法行政 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党的 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 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1.深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将 理论学习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主题党日、干部教育培训等 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多 种形式,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撰写 学习心得,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分享学习感悟,加深对理论 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 情感认同,提升政治站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2.严明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 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党内政 治生活状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 “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 党员等制度,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 斗性。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确保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司法行政系统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二、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1.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分工: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 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 明确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 双责”以及各部门和单位的具体责任,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 落实的责任体系。党组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分析形势, 部署任务,解决问题。党组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 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 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到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谋划、 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2.加强监督考核,推动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监 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的 监督检查,定期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强化考核结 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绩效奖励等挂 钩,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不到位的科室(单位)和个人,进 行严肃问责,以考核促落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地生根。 3.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 制,对司法行政工作中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法律 服务行业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廉政风险 排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物资采购、项目建设等工 作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政府采购制度,确保各项工 作依法依规进行。加强制度建设,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及 时修订完善,堵塞制度漏洞,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 效机制。 4.强化责任追究,严肃问责问效: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 责条例》,对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不力,导致发生严重违纪违 法问题的科室(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坚持“一案双 查”,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以严肃的 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加强对问责案例的通报曝光,发挥警示震慑 作用,营造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1.持续整治“四风”,巩固作风建设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 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持 续开展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重点整治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以 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加强对公务接待、公车使用、 公款旅游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杜绝违规违纪 行为发生。对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严肃处理,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群众满意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持续优化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 水平。加强对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 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 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 动,主动了解群众需求,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立健全群众满 意度评价机制,定期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将测 评结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