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 2024 年 12 月召
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 年 3 月召开的全国两会,都对畅
通国民经济循环作出了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
的相关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把握畅通国民经济
循环的重大意义、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
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
要求
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系统,国民经济循环是其重
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的循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循
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的资本循环,揭示
了国民经济循环的运行规律。从经济实践来看,经济活动需要各
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正是通过这无数次的往复循环过程,经济稳
定运行和长期增长才得以实现。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
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
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
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
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
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
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打通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卡点堵
点,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穷
二白、百业待兴的经济状况,我国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构建起基础
的经济循环体系,为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
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持续破除制约商品要素流
动的体制机制壁垒,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有效融入全球经济循
环过程中快速提升经济实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改善人
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经济社
会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
条件的变化,及时从战略上对经济发展思路进行调整,提出加快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
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
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
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
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
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习近平经
济思想的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
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复杂严峻环境下,我们始终
保持经济循环总体畅通,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有
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人
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
济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统一,是实
现各种经济要素有效组织、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动态均衡过程,
这就对国民经济循环的规模、质量、效率、动力和安全保障提出
了新的更高要求。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要求进一步增加国民
经济循环的流量规模和速度,增强循环的韧性,确保循环畅通;
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要求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循环的质量和
效率,提升循环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
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
有基础、有能力在更高水平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
展。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国民经济循环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
战。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个别国家对我国打压遏制势头不减,
同时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范围还不够广,高水平对外
开放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
步增强。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展
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内需不足问题仍然突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韧性不强,重点领域风险
隐患还有不少。必须着力打通这些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卡点
堵点,引导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
置,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关键是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总供给和
总需求的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是畅通国民经济循
环的前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二者从平
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是经济运行的一般过程,
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纵观世界发展历史,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
大多与总供给和总需求严重失衡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
主流经济学提供的政策药方层出不穷,有的一时管用,有的部分
管用,但从长期政策实践看,都无法去除病根。事实证明,这些
药方把供给和需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
饮鸩止渴。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过程
中,注重标本兼治。我们既注重从宏观经济治理上平衡短期供求
关系,也强调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长远的供需平衡提供制度
保障,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
来,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实现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相得益
彰。
当前,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特别
是内需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这是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所致。
从需求侧看,过去那种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与资本,发展中
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材料与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循环已经被
打破,但全球范围新的分工格局和经济循环尚未建立;以消费不
振为主要特点的国内需求不足,引发企业利润下降、物价低位运
行、经营主体预期不稳等连锁反应,导致国内大循环动力不充沛、
循环不畅通。从供给侧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
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