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书记在学习2025年全国
两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向着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阔步迈进的关键时刻,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
议,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
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
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
济大省要挑大梁,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
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上作示范。总书记还指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
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
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
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
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下面,我结合单位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谈几点意见。
一、健全引进机制,全面构建人才汇聚的立体化网络。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
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
才强企战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集聚高地。明确引才标
准,紧密围绕单位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标准。要突出对
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人才的引进,重点关注在行业内具有领先技术、丰富经验
和突出业绩的人才。同时,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确保引进的人才能
够适应单位的发展环境,为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拓宽引才渠道,坚持“走
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引进人才。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人才招
聘会、学术交流会、行业论坛等活动,主动宣传单位的发展优势、人才政策和岗位
需求,吸引优秀人才关注和加入。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
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吸
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和科研人员到单位工作。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招聘平台、社交
媒体等渠道,广泛发布招聘信息,拓展人才搜索范围,提高人才引进效率。优化
引才流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强对人才引进工
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人才引进的统筹协调和具体实
施。制定详细的招聘计划和招聘方案,明确招聘岗位、招聘条件、招聘程序和时间
节点。规范招聘面试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面试评价体系,确保选拔出最适合岗位
需求的人才。同时,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
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拓宽聚才渠道,持续打造智力交融的多维度平台。为了更好地汇聚人才、
发挥人才作用,我们要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
空间。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
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孵化基地,为科研人才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环
境。鼓励人才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他们承担国家级、省部
级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
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单位的科技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单位的主营业务和产业布局,打
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舞台。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
创业投资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单位的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加强对产业发展平台的支持和管理,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
展生态,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
活动、技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为人才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碰撞智慧的
机会。建立人才交流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鼓励人才之
间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才相互学习、相互启
发,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育才环境,着力营造创新涌流的生态型沃土。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
的环境。我们要从政策支持、资源保障、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优化人才培养环
境,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出台一系列
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
训、学术交流、科研项目资助等方面。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
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注重对
人才实际业绩和创新成果的评价。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和奖励,对在科技创新、产业
发展、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加强人才培养资源保障,整合各类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加强
与高校、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