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在 2025 年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改革工
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 XX 区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改革工作推进会,
旨在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区存量国有资
产盘活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我
区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部分资产闲置、
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此次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改革意义重大,是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举措。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
(一)深刻领会改革战略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充分认识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改革的战略
意义,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从国家层面看,盘活存量国
有资产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有助于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省级
层面而言,这是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提升区域竞争
力,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举。具体到我区,是锚定
“三区”战略、打好“十大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对优化产业布
局、增强国有企业区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战略意义,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保持坚
定的方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明确责任,勇于担当,是推进改革工作的重要保障。各部门、
各单位要切实肩负起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的主体责任,将其作为当
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主动作为。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
用,亲自抓、负总责,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摒弃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
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
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作为,以坚定的决
心和有力的举措推动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三)增强改革创新思维
创新是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在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工作中,
我们必须增强改革创新思维。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体制机
制束缚,积极探索新的盘活方式和路径。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
功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加以创新应用。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在
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实践,勇于尝试新的模式和方法。
要注重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存量国有资产盘活的体制机制,
为改革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创新,不断激发国有资产的活力
和创造力,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
二、明确工作目标,把握重点任务
(一)全面清查资产底数
全面清查资产底数是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的基础工作。各地各
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对所监管的存量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地毯式清查。区财政局牵
头清查全区行政事业单位非禁止注入类的经营性资产,区国资委
负责区本级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清查,区自然资源局清查国有自然
资源,区发展改革委清查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各地政府负责辖
区内存量资产清查。重点清查资产现状、产权归属、价值、盈利
能力等基本情况,建立详细准确的存量资产台账。区国资委要加
快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平台,实现区、县两级信息共享,确保资产
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盘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二)科学制定盘活计划
科学合理的盘活计划是确保工作有序推进的关键。区工作专
班要根据清查结果,筛选出具备盘活条件的资产,制定年度存量
国有资产盘活工作计划及责任分工。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一企一
策”“一县一策”“一资一策”原则,制定具体盘活方案,明确盘
活方式、盘活时限、预计盘活价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
间等。要结合资产特点和区场需求,综合运用资本运作、招商合
作、变现处置、移交注入等多种方式,提高盘活工作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同时,要加强对盘活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评估,及时
调整优化计划,确保按时完成盘活任务。
(三)分类推进资产盘活
分类推进资产盘活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方法。对于
企业国有资产,如出让土地、房屋、设备等,可通过产权转让、
出租出售、资产重组等方式进行盘活;区政、旅游等基础设施
资产,可采用 PPP 模式、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盘活。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招标、
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使用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行政
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可采取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提高
资产运营效益。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
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进行盘活,充分发挥其区场价值。
(四)完善资产盘活机制
完善的机制是保障资产盘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要建
立健全产权界定机制,依法依规理顺产权关系,完成产权界定,
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为资产盘活提供产权保障。完善容缺办理
机制,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简化办理程序,加快资产盘活
进程。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参与资
产盘活的积极性。加强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
存量资产盘活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和信贷优惠,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