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观
摩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和美宜居乡村环境,
XX 镇聚焦闲置宅基地及残垣断壁治理难题,创新实施“整治+
盘活”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形成“精准摸排、民主协商、多元盘
活、长效管护”四步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全域推进、产业融
合等举措,推动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
况汇报如下:
一、党建引领、试点先行,构建资源整合“新机制”
(一)组织统筹强根基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
调、政策指导、督导落实 3 个专班,制定《XX 镇闲置宅基地及
残垣断壁整治实施方案》,将整治工作纳入村级年度考核,压实
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责任。建立“镇党委—村党组织—党
员中心户”三级联动体系,组织全镇 12 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赴
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召开试点村动员大会 5 场,统一党员干部思
想认识,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格局。
(二)精准摸排建台账
以 XX 村为试点,组建由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
构成的摸排小组,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入户走访、查阅档
案、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全面摸清全村 216 处闲置宅基地、87
处残垣断壁的位置、面积、权属等信息,绘制“闲置资源分布电
子地图”,建立包含权益人联系电话、房屋结构、闲置年限等内
容的“一户一档”数据库,为分类施策提供精准依据。截至目前,
已完成试点村全部数据采集及台账建立工作。
(三)民主协商破难题
创新“党建+议事”机制,依托“XX 议事厅”平台,组织
召开党员大会 3 次、村民代表会议 5 次,围绕“拆除补偿标准、
宅基地使用权归属、后期管护责任”等核心问题开展协商。制定
《宅基地整治民主协商议事规则》,明确“提出议题—调研论证—
协商表决—公示公开”4 步流程,针对无主宅基地、权属争议地
块等难点问题,邀请法律顾问、乡贤代表参与调解,累计解决矛
盾纠纷 12 起。通过民主协商,试点村 98%的村民同意整治方案,
为工作推进奠定群众基础。
二、全域推进、分类施策,打造乡村治理“新样板”
(一)分类管理促盘活
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镇推行闲置资源“三类管理”模式:
对权属清晰的 320 处宅基地,优先由原户主申请开发,用于建设
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对 21 处争议地块,通过公开竞价方式
确定承包主体,最高年承包费达 2000 元/亩;对 45 处公共区域
闲置地块,由镇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口袋公园”“便民停车场”
等公共设施。目前,已完成全镇 11 个村的分类管理方案制定,
启动首批 50 处宅基地开发利用。
(二)生态美化提品质
按照“整治一处、美化一处”原则,实施“一宅一景”生态
工程。针对拆除后的闲置地块,根据区位条件和群众意愿,分类
打造“菜园、果园、花园、文化园”。在 XX 村示范片区,种植
金银花、山楂树等经济作物 20 余亩,建设文化长廊 2 处、休闲
小广场 3 个;在 XX 村主干道两侧,统一栽植月季、冬青等景观
植物,打造“四季有景”的乡村风貌带。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完
成绿化面积 8000 余平方米,新建公共景观节点 15 处。
(三)长效管护固成果
建立“动态巡查+群众监督”管护机制,镇综合执法队每周
开展 2 次全域巡查,村级设立“宅基地管护专员”,对新增残垣
断壁、违规占用宅基地等行为及时制止。将宅基地管护纳入《村
规民约》,推行“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参与管护可累计积分兑
换生活用品,累计发放积分卡 500 余张。同时,通过“村村响”
广播、微信等平台,宣传整治成效和管护政策,引导群众养成
“自己家园自己管”的良好习惯。
三、产业融合、增效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庭院经济拓路径
依托闲置宅基地整治成果,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模式。
在 XX 村推广“蔬菜大棚+电商销售”模式,引导 15 户村民利用
盘活的宅基地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圣女果等特色农产品,
通过直播带货实现户均年增收 1.2 万元;在 XX 村发展“手工编
织+订单农业”,组织妇女利用闲置宅基地制作草编工艺品,年销
售额达 30 余万元。全镇累计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