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统计局副局长关于统计造假专题研讨交流心得体会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统计局副局长关于统计造假专题研讨交流心 得体会 作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实践者,我深知统计数据是县域经济社 会发展的“温度计”和“指挥棒”。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统 计数据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但基层统计造假现象仍时有发生, 甚至呈现出隐蔽化、技术化新特点。通过参加此次专题研讨,结 合我县统计工作实际,我深刻认识到防治统计造假不仅是业务问 题,更是政治任务,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绣花功夫” 的精细,筑牢县域统计数据质量的“铜墙铁壁”。现将心得体会 汇报如下: 一、以“政治三力”为引领,校准防治统计造假的“定盘星” (一)提高政治判断力,认清统计造假的本质危害。统计数 据失真看似是数字游戏,实则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某县曾 因虚报工业增加值导致上级误判经济形势,盲目追加投资,最终 造成资源浪费;某镇为完成考核任务,要求企业虚报农民收入, 导致惠农政策偏离实际需求。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统计造假不仅 误导决策,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作为基层统 计干部,必须始终牢记“统计数据是公共产品,真实准确是政治 要求”,把防治造假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试金石。 (二)提高政治领悟力,把握防治造假的核心要义。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统计资 料真实准确”。这一重要论述为基层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体 会到,防治统计造假不是“一阵风”,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持 久战”;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大合唱”。必须 摒弃“应付检查”“过关就行”的侥幸心理,树立“数据质量无 小事”的底线思维,将真实统计作为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具 体行动。 (三)提高政治执行力,扛起防治造假的主体责任。作为县 统计局分管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责任不落实,数据难真实”。 近年来,我县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将统计法治纳 入县委巡察内容,对数据异常的乡镇实行“三色预警”。2025 年 上半年,因某镇连续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异常,县委对镇长 进行约谈,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这让我体会到,只有将责任压 力传导到“神经末梢”,才能让“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成 为行动自觉。 二、以“问题导向”为突破,深挖基层统计造假的“病灶源” (一)考核指挥棒“变形”催生造假动机。部分乡镇将统计 数据与政绩考核、干部晋升直接挂钩,形成“数字出政绩”的扭 曲导向。例如,某镇为争创“经济强镇”,要求企业虚报营业收 入,导致规上工业增加值虚增 25%;还有乡镇在乡村振兴考核 中,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设定为“硬指标”,迫使乡镇通过“技 术处理”完成目标。这种“压力型”统计体制,客观上为造假提 供了生存土壤。 (二)基层统计能力“短板”滋生造假空间。乡镇统计站普 遍面临“三缺”困境:缺人员,某镇统计站仅有 1 名兼职人员, 却需负责 10 余项统计调查;缺经费,部分乡镇连基本的统计台 账都难以建立;缺技术,基层统计人员对电子台账、数据审核系 统操作不熟练,导致数据采集、审核流于形式。例如,某镇因统 计人员误操作,将全镇生猪出栏量重复上报,数据虚增 3 倍却未 被发现。 (三)统计监督“盲区”弱化造假成本。基层统计执法存在 “三难”:发现难,传统人工核查效率低,难以覆盖海量数据; 取证难,造假手段智能化,电子证据易篡改;追责难,部分地方 存在“护短”心态,对造假责任人处理偏轻。2025 年 4 月,我 县查处某企业虚报产值案件,但因乡镇干部“说情”,最终仅给 予警告处分,未形成有效震慑。 三、以“系统思维”为路径,构建防治统计造假的“防护网” (一)筑牢法治“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