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多地紧盯“逃逸式辞职”的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多地紧盯“逃逸式辞职”的思考 “逃逸式辞职”是指一些干部在任时违纪违法,妄图通过提 前退休、辞职转岗等方式逃避惩罚,以为“一走了之”就能安全 着陆的行为。近年来,多地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 辞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党风廉 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也凸显了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 的重要性。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 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地紧盯“逃逸式辞职”的背景和现状 (一)背景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着重抓好国有企业等权力集 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持续深化“逃逸式辞职” 治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和资金。然而,一些国企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纪违法活动, 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选择“逃逸式辞职”。这种行为 不仅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社 会公平正义。 (二)现状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查治结合、纠建并举,紧盯重点人员、 重点岗位、重点领域,督促国资国企系统加大治理力度,推动标 本兼治、系统施治。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纪委监委紧盯 退休前火速辞职,在位不收离职收、在岗不收转岗收等“期权化” 交易,重点核查领导干部在职期间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离职 或退休后是否到原业务管辖范围内企业任职、兼职“捞油水”等 方面情况。2024 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农业发展银 行纪检监察组和相关省级分行纪委运用“室组地”“组地行”联 合办案模式,共查办“逃逸式辞职”案件 4 件 4 人。湖南省纪委 监委全面起底省管企业“逃逸式辞职”问题线索,加大查办力度, 深化“纪巡”联动,针对 2024 年下半年以来十二届省委第六轮 巡视发现的 8 家省管企业“逃逸式辞职”问题,已协调地市级纪 委监委指定管辖有关问题线索 10 余件。 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委驻成都益民集团纪检监察组联合集 团党委印发《关于规范集团离职、退休人员党风廉政意见征求工 作的通知》,通过构建“前置审核—动态把关—闭环管理”的全 流程监督机制,靶向破解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问题。2024 年以来出具党风廉政意见回复 147 份,暂缓 4 人离职。重庆市九 龙坡区纪委监委联合相关部门单位打出“监督+教育”组合拳, 利用大数据赋能监督的优势,推动有关部门创新打造国资国企数 字监管平台,实现对国资国企资金、资产、投资主要廉洁风险实 时动态防控,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可能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防止“逃逸”“提前筑巢”等行为。目前,该平台汇集全区 57 家 区属国企全量数据,已推送预警信息 315 条。同时,系统梳理查 办的典型案例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警示教育,推动出台《重 庆市九龙坡区区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 文件,多维度织密织牢监督网。 二、“逃逸式辞职”产生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 部分国企干部受利益诱惑,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 利。他们认为通过“逃逸式辞职”可以逃避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 继续享受违法所得。一些干部在位时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便利,退 休或辞职后到相关企业任职、兼职,以获取高额报酬,实现“期 权化”交易。 (二)监督漏洞 在干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一些违纪违法 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查处。对干部离职或退休后的从业行为缺 乏有效的监管,使得“逃逸式辞职”有机可乘。同时,部分地区 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环节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 挥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