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党委书记为全镇党员干部讲授关于“整治
违规吃喝”专题党课提纲
同志们:
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党课教育,主要围绕大家最近比较关注
的“违规吃喝问题”和大家作交流。当前,我镇正处于推进乡村
振兴、深化基层治理的关键时期,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特别
是违规吃喝问题,事关民心向背、事业兴衰。作为乡镇干部,我
们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我们的形象作风,群众看的最
清、感受最深,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率先垂范,深学细悟中央精神
实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歪风陋习露头就
打、反复敲打,以身作则筑牢防线。下面,我从 4 个方面谈谈自
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什么行为是违规吃喝
近期,人民网发表网评“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
指出要严格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当的餐饮需求,既要锚定“腐败零
容忍”的铁规矩,又要守住“烟火不熄灭”的民生线。那么违规
吃喝到底怎么界定呢?违规吃喝绝非简单的吃吃喝喝,它严重违
反党纪政纪,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针对违规吃喝问
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多次印发配套文件、作出具体释义,省市
委也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划出了清晰的“红线”和“禁区”。
其界定并非模糊不清,而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总的来看,
违规吃喝是指党员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要求和财经管理制度,用公
款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管理服务对象钱款,超出正常公务、
商务接待范围或标准,组织、参与具有享乐奢靡性质的宴请、聚
餐活动。下面,我结合相关政策规定,谈谈违规吃喝的界定标准
和表现形式。
(一)公款消费方面。此类主要指违规使用财政资金或集体
资金进行不必要的或超标准的宴请接待。一是超标准公务接待。
如不顾县区或乡镇关于接待对象、陪同人数、用餐地点、餐费等
严格规定,盲目追求“面子”、提高规格、增加陪客。二是违规
报销私人聚餐。将纯粹私人性质的亲友聚会、同学会等费用,通
过虚开发票、转嫁费用名目(如以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燃油费
等列支)、分解大额发票等方式进行公款报销。三是“搭车”消
费与挂账拖欠。在公务接待中借机点高价菜肴、烟酒,或利用职
务便利安排管辖范围内的村企、商超为其个人吃喝签单挂账,长
期拖欠不还;或将应自行承担的费用(如高消费场所娱乐费等)
混入公务活动餐费中报销。
(二)吃请请吃方面。此类指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力,接受
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吃请),或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
主动组织、支付宴请费用(请吃)。一是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
宴请。在项目审批、工程承揽、资金拨付、土地征用、执法检查、
市场监管、资格审查、政策扶持等领域,接受管理、服务的企业、
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及村干部等的宴请(如工作检查后“顺便吃
个便饭”、节日节庆期间的“感谢宴”、干部调整前后的“表态宴”
等),即使未立即产生影响公正判断的具体结果,也构成违规。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
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
请,正是权力公私不分的危险开端。二是“不吃公款吃老板”。
为规避规定,转而在高档或隐蔽的私人会所、特色餐厅、企业内
部食堂等,由企业老板或个人支付费用,其宴请的实质仍是围绕
干部手中权力进行。三是上下级、同事间“带彩”宴请。以“沟
通感情”“协调工作”“庆贺升迁”“送别履新”等为名,在系统
内、单位内公款或自费进行大规模、高消费聚餐,背后往往隐藏
着跑官要官、团团伙伙、封官许愿、结党营私等非组织活动。中
办国办《关于严禁在领导干部中用公款相互宴请的规定》对此明
确禁止。四是违规组织同乡会、校友会等聚餐活动。虽然文件规
定并非绝对禁止,但实践中极易形成“小圈子”,花费高昂且可
能以公款或他人名义支付费用,并为利益交换提供平台,需高度
警惕其衍生的负面影响。
(三)隐形变异方面。随着监管趋严,违规吃喝呈现出隐蔽
化、分散化、转嫁化的特点。一是“拆分型”报销。将大额餐费
发票故意拆分成小额、多张票据报销入账。二是“转移型”支付。
由下属单位、管理服务对象或特定人员(如村干部)代为支付宴
请费用。三是“转嫁型”消费。将宴请开支混杂在会议费、培训
费、差旅费、业务委托费、宣传印刷费、办公耗材费等项目中列
支,掩盖真实用途。如某些以“工作会议餐”“招商引资接待”
“项目洽谈费用”“资料印刷包装费”等名义虚列开支。四是“错
峰型”安排。将宴请安排在非工作日,或利用下村检查、外出培
训、节假日等时段进行公款或违规宴请。五是“封闭型”场所。
地点选择在住宅小区内私房菜馆、单位内部食堂包厢、偏僻农庄、
企业私密会所等不易被监督发现的地点。六是“虚拟型”支出。
通过电商平台、电子红包等方式向干部发放餐饮福利卡、消费券
或直接赠送现金用于个人餐饮消费。这些都是企图规避监督、逃
避惩处的伎俩,其本质依然是违反纪律规矩和财经法规。
二、违规吃喝有什么严重危害
违规吃喝绝非“小节”“小事”,其腐蚀性、破坏性极大。它
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干部思想
滑坡、纪律松弛的前兆。一顿违规宴请,可能牵连多个干部失守
底线;一处不正之风,足以污染一片政治生态。它不仅大量耗费
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和集体经济积累,更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削
弱政府公信力、离间党群干群关系。
(一)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啃噬公信根基。“舌尖上的腐
败”,群众最深恶痛绝。一是侵蚀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干部的一餐一饭,在群众眼中就是
党风政风的晴雨表。群众看到干部频繁出入高档场所,享受豪华
宴请,即便用的是私人老板的钱,也极易产生“官商勾结”的联
想,质疑干部初心使命。二是践踏社会公平。利用公款或他人
宴请,本质是滥用权力资源或社会关系网,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
场规则和在群众心中的公正形象。群众会将这种“特殊待遇”与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联系起来。三是激化干群矛盾。在财政资金紧
张、基层公共服务亟待提升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一些尚未完全脱
贫摘帽或刚脱贫的村镇,群众看到干部在吃喝上的浪费,极易产
生强烈不满和对立情绪。这种损害,具有弥散性、累积性,一旦
形成刻板印象,修复极为困难,直接威胁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破坏清朗干事环境,污染政治生态。违规吃喝是滋生
其他腐败行为、形成不良政治文化的温床。一是诱发系统性腐败。
无数案例表明,大额贿赂的开端,往往始于一场精心安排的宴请。
觥筹交错之间,模糊了原则界限,试探了双方底线,为后续的利
益输送铺平道路。二是助长“圈子”文化。中央纪委多次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