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农村“三资”项目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改进路径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农村“三资”项目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改进路 径研究 近年来,随着农村“三资”监管平台的引入,村级“三资” 项目管理在资产登记效率提升、闲置资源盘活以及资金规范使用 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红利。然而,审 计发现,农村“三资”项目管理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漏洞:层级衔接与流程执行的双重困境。 镇级监管的“细节盲区”。在 2 万以上 50 万以下工程类项目 监管中,大多数乡镇尽管建立了“四议两公开—申请—挂网公示 —招标—施工—验收—报账”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且通过多 部门联合验收确保流程规范,但审计发现仍存在隐蔽监管死角。 例如,部分项目细节审核不够深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 未及时报备,导致竣工结算与合同约定偏离,暴露出事中动态监 督的精细化程度不足。 市级监管的“资产断层”。依据规定,50 万元以上重大项目 需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但其资产移交环节问题突出。 以整合乡村振兴、水利移民等多渠道资金的项目为例,仅部分出 资单位履行资产移交,乡镇财政所登记的固定资产仅为实际总量 的“冰山一角”。如某市级交通部门直接招标建设的通组公路, 奖补资金未通过镇村账户,施工单位未移交资产,导致村级资产 确权仅完成 50%,形成“数据黑洞”。 (二)操作流程紊乱:标准缺失与部门协同的深层矛盾。 多部门审批的“碎片化困境”。村级项目申报需对接多个部 门,各部门立项标准差异显著。如:民政部门要求详细的受益人 群分析,科技部门侧重技术可行性论证,导致村级组织需准备多 套申报材料,极易混淆项目核心要素。某村同时申报农业种植与 科技示范项目时,因错填资金预算科目,导致后续资金匹配失衡, 凸显审批流程“各自为政”的弊端。 资金监管的“双线失衡”。财政资金按严格预算流程分阶段 拨付,需定期提交规范报表;而企业捐赠等社会资金拨付灵活、 监管宽松,主要聚焦于项目成果是否契合捐赠初衷,追求随性自 然。这种差异导致村级财务人员频繁切换管理模式,易出现账目 混淆。如某村接收财政拨款与企业捐赠的双重资金用于农田水利 建设,因未分类核算,出现资金账目混淆、项目进度与资金匹配 度不明“跑调”现象,导致管理陷入混乱无序的困境。 (三)信息流通梗阻:系统壁垒与更新滞后的叠加效应。 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交通、财政、农业等部门各自使 用独立信息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审批流程割裂。以村级道路 建设为例,交通部门掌握里程与进度数据,财政部门管理资金流 向,但村级组织需分别申请调取信息,且因系统对接不畅,常需 耗时数周整合数据,导致项目底数更新严重滞后。 信息更新的“时差陷阱”。部分部门重项目申报、轻动态维 护,导致数据库信息与实际脱节。某村调整特色农业种植品种后, 农业部门未及时更新系统数据,致使村级在争取后续政策支持时, 因“旧数据”误导评估,错失资金追加机会,反映出信息维护机 制的缺位。 (四)村级能力短板:专业匮乏与手段原始的双重制约。 项目协调能力薄弱。村干部普遍缺乏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 面对多部门协同需求时力不从心。如某村同步推进农业、水利、 发改部门的 3 个项目,因协调不到位,导致灌溉设施与农田整治 工程施工冲突,既浪费资源又延误工期,暴露出基层统筹能力的 短板。 信息管理手段滞后。村级依赖纸质记录管理项目信息,缺乏 数字化处理能力。某村需统计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