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统计造假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刚才,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了县统计局关于云南省**市统计
造假、政治生态恶化典型案例的通报,这起案件令人警醒,发
人深思。作为财政部门的负责人,统计数据是我们开展预算编
制、实施财政监督、评估经济形势、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和依
据。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仅关系到财政工作的科学性与
有效性,更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决策的精准度,关系到全县经
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成色。借此机会,结合财政工作的实
际,我想围绕“防范统计造假、净化政治生态”这一主题,坦
诚地和大家交流几点个人的感受、看法与想法,希望能起到抛
砖引玉的作用。
一、深化思想认识,筑牢防范统计造假的“思想防火墙”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统计战线同志
常说的一句话。我理解,这条“生命线”不仅是统计部门的生
命线,更是我们整个政府治理体系的生命线。前几日,县统计
局在警示教育会议上,将统计造假定性为“数字上的腐
败”,我认为这个提法一针见血、十分精准。它深刻揭示了统
计造假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业务差错,而是一种由错误政
绩观驱动、严重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破坏党和政府公信力
的政治问题。云南省**市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统计
造假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虚假的数字堆砌出虚假的繁
荣,误导了区域发展决策,错失了转型升级的宝贵时机,最终
侵蚀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让我
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统计数据如果出了问题,那么这个
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就可能“带病运行”,政治生态也必
然“藏污纳垢”。从我们财政部门的角度看,每一笔财政资金
的投向、每一个民生项目的安排、每一次对经济运行的预
判,都高度依赖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如果我们的GDP、固定资产
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数据存在水分,那么我们制定的
财政收支预算就可能偏离实际,导致财政资源错配;我们对重
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扶持政策就可能“南辕北辙”,造成财政
资金的巨大浪费;我们向上争取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时,也会
因为数据失真而失去依据和底气。因此,坚决反对和防范统计
造假,对我们财政干部而言,既是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更是
必须坚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
度,深刻认识到与统计造假作斗争,就是捍卫党的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县的
高质量发展夯实最坚固的基石。
二、正视现实挑战,剖析统计造假问题的“病理根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统计造假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其
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只有敢于正视问题、直面挑
战,深入剖析其“病理根源”,才能找到治本之策。结合我县
的实际情况和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
面的阻力和挑战。
(一)扭曲政绩观的“指挥棒”压力依然存在。在一些领域
和环节,以GDP增速论英雄、以指标排名定高下的考核评价体系
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这种压力层层传导,容易使一些干部产
生“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错觉,为了追求排名靠前、获得
上级肯定,便在数据上动心思、做文章。正如**书记指出
的,地方领导的政绩观、部门考核以及单位怕“露富”是统计
数据面临外部干扰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县级统计机构在行
政上隶属于地方政府,而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统计部门指导
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统计部门独立上
报数据的底气和抗干扰能力。当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
薄,直接要求调整数据或授意编造数据时,基层统计人员往往
面临巨大压力。
(二)基层基础的“承载力”短板亟待补强。统计工作的源
头在基层,根基在基层。但目前,我们乡镇(街道)一级的统
计力量普遍较为薄弱。乡镇统计站职能偏弱,专职统计员数量
少,且常常身兼数职,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纷繁复杂的统计
工作中。与此同时,统计经费的保障不足,也制约了基层统计
部门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我们县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
查中虽然已经全面应用了电子地图和手持数据采集设
备(PDA),但在日常的常规统计中,软硬件的更新、人员的专
业培训是否能够完全跟上,还需要我们持续投入和关注。源头
数据采集、审核的渠道如果不够畅通,队伍不够专业稳定,那
么数据的质量就无从谈起。
(三)部门协同的“联动性”合力有待加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