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人
才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分析当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人
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的
重点工作,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参加今天会议的
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县(市、区)分管负责人,市发改委、教育局、人社
局、科技局、重点产业服务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市内各高校分管教学和就业工
作的校领导及相关院系负责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代表等。刚才,市重点
产业服务中心、*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区分别作了汇报发
言,讲得都很好,既总结了经验,也提出了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
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发展的战略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
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电子信息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
刻变革,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
济社会各个领域,对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
切。
从我市情况来看,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
势。202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达到230家,较2020年增长68家,年均增
长8.3%;实现产值1860亿元,较2020年的1020亿元增长82.3%,年均增长16.2%,占
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2.5%提升至18.3%,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中,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等细分领域发展尤为突出,*科技园区已集
聚电子信息企业86家,2024年实现产值650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
的35%。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电子信
息产业人才的辛勤付出。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发展
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从业
人员约8.2万人,按照产业发展目标,到2026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突
破3000亿元,届时需要从业人员约15万人,人才缺口高达6.8万人。特别是高端芯片
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工业软件开发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缺口更大,仅区的几家重
点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就达1200余人。二是人才结构不优。在现有从业人员
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5.3%,远低于长三角地区12.8%的平均水平;技能型人
才中,高级技师、技师占比不足8%,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
求。三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
存在脱节现象,2024年,我市高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生约5200人,其中在本地
就业的仅占38%,不少企业反映,刚毕业的学生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培训才能胜任岗
位工作。四是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人才公寓、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
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企业反映,有30%的外地技术人才因子女入学
问题选择离开我市。
当前,我市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我
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而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
关键支撑。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工作的
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
措,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工作水平
针对当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
导向和结果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为重点,全
方位提升人才工作水平,为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高校和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
主阵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更多符合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一是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各高校要紧密
对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要重点加强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
等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招生人数要达
到3500人以上,较2024年增长20%;到2026年,力争达到5000人,基本满足本地企业
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例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结合*企业在智能传感器方面的需
求,增设智能传感技术应用专业;湖北文理学院可以针对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加强
车载电子、自动驾驶相关课程的设置。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要推广“招生即招
工、入学即入岗”的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专业学院。
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实践教学、毕业设
计,都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2025年,要推动全市50%以上的电子信息重点企业与高
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50个以上。比如,湖北泰和电气有限公司可
以与*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泰和电气学院”,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
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毕业后优先录用。此次对
接活动中,*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达成的合作意向,要抓紧落实到位,力争
在2025年秋季学期就启动订单班培养。三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要把企业车间作
为“第二教室”,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各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
例,确保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同时,要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
练。2024年,我市组织的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大赛中,有30名获奖选手被*、*等企业
高薪录用,这种做法要继续坚持和推广。2025年,要举办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大
赛不少于3场,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弥补人才供给缺口。在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的同
时,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渠道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快速弥补我
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缺口。一是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围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
展领域,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明确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和具体标准。要瞄准国
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丰富经验
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给予最高1000万元
的综合资助,包括安家补贴、科研经费、创业扶持等。2025年,力争引进电子信息
领域高端人才50人以上,其中领军人才10人以上。例如,针对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发
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可以重点引进一批芯片设计、制造方面的专家,带动产业快速
发展。二是大力引进青年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要加大对
青年科技人才、青年工程师的引进力度。实施“青年人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