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5年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 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 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科学谋 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上,我们必须以更高的 站位、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推动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 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我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残联的有力指导下,全市残联系 统康复条线的同志们聚焦主责主业,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 效,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持续完善“以村(社区)康复为依 托、以乡(镇)康复为基础、以县(市、区)康复为骨干、以市级康复为龙头”的四 级康复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康复资源向基层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康复机 构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我们积极推进“互联网+”残疾 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将残疾人证办理、康复申请、辅具适配等事项“一网通 办”,部分地区甚至实现了“跨域通办”,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多头跑、跑远路”的难题。 (二)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取得新成效。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辅助器具适配是残 疾人康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上半年,我们围绕年 度核心任务指标,全力推进这两项民生实事。虽然上半年的精准统计数据仍在最后 核定中,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兄弟地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有的地区在2023年上半年就超额完成了省定年度指标任务,有的地区残疾儿童 康复救助人数完成率甚至超过了20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措 施有力,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我们“年内救助800名残疾儿童,适配7640件辅助器具”的 年度目标,是完全有基础、有信心的。在辅助器具适配方面,我们不仅关注数 量,更注重质量。部分县区创新推出的“辅具租赁”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线上申请、入 户评估、精准适配的全流程服务,大大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三)服务模式创新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和推广多元化 的康复服务模式。在一些社区,我们成功试点并推广了“阳光康护”模式,将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与残疾人社区康复深度融合,通过签订三方协议,组建“医生+康复协调 员”两人服务团队,为重度残疾人建立“一床一档”,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上门康复 指导,有效破解了他们“出门难、康复难”的困境。同时,康复机构的服务内容也日益 丰富,从传统的康复训练,拓展到引导式教育、言语治疗、多媒体音乐治疗、感统 训练,乃至工疗、农疗和生活化的社会融合训练,全方位促进残疾人身心康复和全 面发展。 (四)工作保障机制得到新强化。我们深知,康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保 障。上半年,我们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中央和省级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 已提前下达,市本级的配套资金也基本落实。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县(市、区)的 财政保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社区康园中心、居家安养服务等项目提供了有力支 撑。我们还建立了包括残疾人满意度评价、日常量化评估和专家组定期督查在内 的“三位一体”服务评价机制,将考评结果与服务经费拨付挂钩,有效激励了康复机构 提升服务质量的主动性。 总的来看,上半年的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 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残联系统康复战线全 体同志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残联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正视问题,剖析短板,深刻认识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 展的新要求,对照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 弱项。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重要方法。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类别残 疾人之间的康复服务供给存在明显差距。优质康复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基层的康 复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乡镇,残疾 人获得及时、有效康复服务的难度较大。中途致残人群的社区康养服务需求巨 大,但我们现有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多集中在基本康复训练,对于居家护理、生 活照护、心理疏导等深层次、多元化需求,还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供给 模式。 (二)资源供给与精准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一方面,专业人才短板问题日 益凸见。康复治疗师、康复协调员等专业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且人才流失现 象较为严重,这已成为制约我们服务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一些基层机构甚至面 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另一方面,服务供给的“精准滴灌”能力不足。我们对残疾人的 康复需求底数摸得还不够清、不够准,残疾人“一人一档”的动态数据管理还不够完 善,导致服务供给与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康复项目和服务,还停 留在“大水漫灌”阶段,未能真正做到因人施策、按需服务。 (三)体制机制的协同性亟须增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涉及卫健、医保、教育、民政等多个部门。目前,我们的工作机制在协同联动 上还存在堵点。残疾人康复工作还没有完全、顺畅地纳入全市医疗卫生工作大局和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医保支付方式和报销比例,对于需要长期、持续康复的残疾人 来说,支持力度仍显不足,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医康教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尚 在探索阶段,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衔接还不 够紧密。 (四)创新驱动和社会参与的活力尚未充分激发。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应用“互联 网+”、智慧平台等新技术,但整体上看,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