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发言: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
引,推动县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城
市发展指明方向,意义重大。作为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深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结合职责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我义
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深悟会议精神,把握城市发展新方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城市工作作出全面部
署。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与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城市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
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准
确把握城市发展新方向,以实际行动推动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
深刻阐明了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始终把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
题,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人口、
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原则,结合**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
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疏密有致、功能协调的城
市空间格局。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
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二是加强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的投入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
小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强城市停车
设施建设,缓解停车难问题,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三是提升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
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
壤污染防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
绿地面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二)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动能。会议指出,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
段。我们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实现经济
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一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高新
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吸引更多高端
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
产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立足**
产业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工业
为支撑,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
力。以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
等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方式。运用大数
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
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营
造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
(三)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打造韧性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
的底线。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打
造韧性城市,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
全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对城市供水、
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监测,及时消除安
全隐患。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二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完善
城市防洪、排涝、抗震等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应
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城市消防安全管理,完善
消防设施,提高火灾防控水平。三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加强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
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整治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二、聚焦重点任务,开启城市建设新征程
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要紧
密结合**实际,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努
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一)优化城市体系,促进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促
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要立足**区位优势和发
展基础,优化城市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加强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
镇化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综
合承载能力。优化县城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县城经济
实力。加强县城风貌塑造,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二是推
进重点镇发展。选取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镇作为重点
镇,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导重点镇因地制宜发展特
色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提高重点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
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
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
乡共同繁荣。
(二)建设创新城市,激发发展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
一动力。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培育创新生态,
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
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
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
体作用。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
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科技
创新政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