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发言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8 月 1 日至 8 月 5 日,我有幸 作为开发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跟随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 团,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无锡市 高新区开展为期 5 天的学习交流。此次考察紧扣“对标先进找差 距、聚焦主业谋突破”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沉 浸式体验等方式,深入学习了江浙地区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升级、 园区运营、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将个人学习体会与思 考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本次考察是一场“颠覆认知”的产业之旅,让我看到了 “差距之外”的深层逻辑 出发前,我对江浙开发区的印象停留在“经济强、企业多” 的模糊认知里。但当双脚真正踏上杭州钱塘新区的土地,站在比 亚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的智能生产车间外,透过玻璃幕墙看到 上百台机械臂有序舞动、AGV 物流车精准穿梭、电子屏上实时 跳动的生产数据时,内心的震撼远超预期——这里的每一寸空间 都在“说话”:不是简单的“规模大”,而是“链条全”;不是粗 放的“速度快”,而是“精度高”。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服务中心”,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 办理环评手续的企业负责人王女士。她一边翻看着刚打印出来的 审批结果,一边感慨:“以前跑手续要跑 5 个部门,现在一个窗 口递材料,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我们梳理了政策适用条款,3 天就 办结了,比预期快了一倍!”更让我们意外的是,服务中心大厅 里没有“一刀切”的叫号机,取而代之的是“帮办员”流动服务 ——他们戴着工作牌,主动询问企业需求,用方言或通俗语言解 释政策,连老年人都能轻松沟通。这种“服务不是管理,而是成 就”的理念,与我们日常工作中“完成流程即可”的思维形成鲜 明对比。 在无锡高新区的“科创飞地”园区,我们参观了一家从深圳 “飞”来的半导体企业。负责人介绍:“这里虽然物理空间不大, 但配套了共享实验室、中试车间和政策申报专班,我们在深圳做 研发,无锡做量产,成本降了 30%,效率提升了 40%。”这让我 突然意识到:江浙开发区的竞争力,早已不是“拼土地、拼政策” 的初级阶段,而是转向“拼生态、拼服务、拼协同”的高阶逻辑 ——他们不仅在“种企业”,更在“育生态”;不仅在“引项目”, 更在“聚人才”;不仅在“做产业”,更在“造场景”。 这些细节让我深刻反思:过去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但如果只看到“石”的形状,而没读懂“石”里的纹理, 最终只会东施效颦。江浙经验的核心,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 的服务思维、“以产业生态为支撑”的系统思维、“以创新驱动为 引擎”的前瞻思维。这三种思维,正是我们需要重点“拆解”和 “转化”的底层逻辑。 二、深度观察看到三个“没想到”的细节,揭开了先进园区 的“运营密码” 考察中,有几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让我对“开发区如 何做好服务”有了全新认知。 第一个没想到:“旧厂房”能变成“金名片”。 在杭州钱塘 新区,我们参观了一座由原纺织厂改造的“工业文化创意园”。 红砖厂房、老式锅炉、锈迹斑斑的行车轨道被完整保留,内部却 引入了数字艺术工作室、跨境电商孵化器、工业设计中心。园区 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本是低效用地,我们没有一拆了之,而是 邀请设计师做‘微改造’,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激活了产业新 动能。”更关键的是,园区配套了“工业遗产讲解员”,游客可以 扫码听老工人的“厂史故事”,企业也能在旧车间里办产品发布 会——工业记忆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让这片土地的价值从“亩产 税收”延伸到了“文化赋能”。 这让我联想到我县开发区内也有 几处闲置老厂房,过去一直因“改造成本高、定位难”被搁置。 如果我们能借鉴这种“最小干预、最大赋能”的思路,或许能盘 活一批“沉睡资产”,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有温度的成长空 间。 第二个没想到:“小窗口”能撬动“大服务”。 苏州工业园 区的“一窗通办”服务窗口,表面看和其他政务大厅没什么区别, 但当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体验“帮办”流程时,发现了“隐藏功 能”:窗口配备了一台“政策计算器”,企业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