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也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 源泉。2024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 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 力”。这一重要要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强 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通过有目的的 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 文化作品,都是源于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的真情 实感,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精 神气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以 高质量文化供给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利、丰富 人民内心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 活力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尊重人 民主体地位,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 观念,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把文化发展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 欣赏者、分享者,促进人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 发挥社会自身的造血机能。 当前,新大众文艺正在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 了文艺形态,成为人民参与文化创造、展示创作才华的重要途径。 借助网络文学网站、短视频平台等生产和传播载体,人民以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文化生产传播,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 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显示了巨大的文化能量。在 2014 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极具前瞻性地指出, “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 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 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 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对于新大众文艺 的发展既要顺势而为,呵护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抓好网络文艺 创作生产,也要因势利导,规范行业管理,鼓励精品生产,促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文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只有为人民 提供文化实践的舞台,使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创 造者,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才能汇聚起广大人民推 动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 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新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体制改 革和机制创新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打 破壁垒、消除痼疾,释放市场活力,成为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 发展的必然要求。 适应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融 合趋势,客观上需要建立综合性的文化管理系统。在宏观文化管 理体制方面,党中央推动一系列机构改革,例如,2018 年组建 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组建国家广 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 版和电影工作。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技术变革需求,通过机 构重组,实现行业间的相互融合与赋能,释放文化发展的新动能。 在治理方式上,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形成 科学治理;另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如“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通过明确审批标准, 优化审批流程,合并、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提高治理效率。2024 年 12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取消设立电视 剧制作单位审批,旨在激发电视剧行业创新创造和发展活力,推 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度融合。在文化生产领域,强化精品意 识,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坚 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 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就要求坚持内容为王, 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以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为目标, 鼓励创作题材、内容生产、话语体系、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提高文化产品的精品率。在产业推动方面,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创造良好的文化投融资环境;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培育 领军型、创新驱动型文化企业;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 制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 态;推动文化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主 体协同的改革模式,以更具持续性的制度建设来进一步调动基层 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为文 化发展提供稳定的、规范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