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 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 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 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些重要论述, 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为我们科学把握中 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人类文明 新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并非偶发的历史现象, 而是植根于积淀深厚的创新文化沃土,彰显于文明创造的伟大历 史实践,助力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植根于积淀深厚的创新文化沃土 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生发于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变革性的辩 证统一。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 5000 多年至今未曾中断 的文明,中华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文化既在 “稽古维新”的训诫中维系着精神命脉的赓续,又在“革弊创新 者,先皇之志也”的实践中彰显自我革新的勇气。历代先贤深谙 “不日新者必日退”之道,创造性书写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 宏大叙事。从秦汉确立“大一统”国家治理范式,到隋唐开创科 举取士制度,从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哲学重构,到明清实学对 经世致用精神的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始终在“损益可知”的智慧 中推动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这种创新既是对“明体达用”传统 的坚守,更是对“与时偕行”规律的遵循,使中华文明在历史纵 深中既葆有根基的稳固性,又具备发展的开放性。 中华文明的创新活力,源自思想文化领域多样共存的丰沃土 壤。先秦诸子“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思想解放,孕育了儒释道交 融互补的文明格局;佛教东传后的中国化历程,印证了“和实生 物,同则不继”的融合智慧。历代思想家在“返本开新”的探索 中,既以“通其变,使民不倦”的变革观校准方向,又以“苟利 于民,不必法古”的实践论突破窠臼,形成了“尊道贵德”与 “经世致用”相贯通的创新方法论。这种精神特质,在中国现代 化实践中升华为“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改革创新勇气,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凝练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觉, 展现出古老文明应对时代挑战的智慧与魄力。 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下焕发 新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 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以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辩证思维,将“民惟邦本”的传 统治理智慧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天人合一”的 生态哲学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略,将“协和万邦”的天 下观拓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方案。这种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对中华文明创新禀赋的当代诠释,更是 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 握。 彰显于文明创造的伟大历史实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 识的类存在物”。同一般的实践活动相比,创新作为求新求异的 开创性实践活动,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重要体现。纵观五千年文明历程,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淬炼 出独树一帜的文明体系,既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自身,又以开 放的胸襟融汇寰宇智慧,“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 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物质文明方面,中华文明以“经世济民”为价值导向,将生 产力的发展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到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从“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到“四大发 明”的技术革命,中华先民以“道器合一”的智慧,将实用理性 与天人合一哲学观相统一,形成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的发展范式。这种物质文明既非单纯追求财富积累,更非脱离伦 理的功利扩张,而是以“富民厚生”为目标,强调“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这一传统, 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既夯实了 现代化物质基础,又赋予“经世济民”以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实现了对传统经济伦理的创造性升华。 精神文明方面,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为精神内核,塑造 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