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财政赋能城市现
代化 服务民生保障新格局
同志们: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化进入转型关
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会
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成就,科学研
判了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
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
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会议对于引领和推
动我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走好中
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财政战
线的一员,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必须深刻领会、准
确把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将其不折不扣地贯
彻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下面,我结合财政职责
和工作实际,汇报几点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航标方
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
为人民。”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
根本指针。本次会议既高瞻远瞩又求真务实,对城市发展的规
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蕴含的思想深度、战略远见和实践
要求,需要我们财政系统从历史的纵深、全局的高度和未来的
维度进行系统把握、学深悟透。
(一)深刻把握历史方位:明晰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新要
求。深刻理解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
发展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
方位转换,是做好当前城市工作的前提基础。会议精准判断了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深刻转型,对城市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求。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以往靠大规模要素
投入支撑城市扩张的旧模式已不可持续,财政资源配置必须主
动适应这一重大转变。要求我们财政工作必须调整思路,将财
政资金和政策更多引导到提升城市内涵、优化结构、提高运行
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这要求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滴
灌而非大水漫灌,更加注重投入的“乘数效应”与“牵引作
用”,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
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
优、更为安全的长远发展。
(二)精准理解目标定位:锚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新标
杆。会议响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
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六个定位”高度凝练
了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全面擘画了城市现代化的壮美
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化人民城市
的本质内涵。对于我们财政部门而言,这个目标定位就是财政
资金投向的“指挥棒”、绩效评价的“度量衡”。必须将有限
的财政资源向支撑“六个定位”落地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
斜。例如,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生态,加大对保障
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的投入提升宜居水平,强化
生态环保投入筑牢绿色本底,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城市韧
性,投入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惠民建设文明城市,支撑智慧城
市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每一项定位都对应着具
体的财政保障需求和资源配置方向,需要我们精准聚焦,形成
财政政策合力。
(三)系统领会战略任务:领悟财政支撑城市工作新使
命。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建设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
智慧城市,每一项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共同构成了推动城
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作为“钱袋子”的管理部门,我们
深感这七项任务无一不对财政保障能力和政策设计水平提出了
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比如,优化城市体系需要财政统筹协
调区域和城乡发展资金;建设创新城市需要财政加大研发投
入、优化创新生态支出结构;建设宜居城市直接关联住房保
障、公共服务等重大民生支出;美丽城市和韧性城市对生态环
保、重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出刚性需求;文明城市离不开文化事
业产业资金保障;智慧城市则呼唤对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
的财政支撑。我们财政必须立足这七项核心任务,深入思考每
一领域财政如何精准发力、如何优化机制、如何防范风险,确
保国家战略部署在地方财政实践中生根落地、开花结果。
二、立足财政职能定位,全力护航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行稳
致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描绘的宏伟蓝
图,要求我们必须拿出财政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
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
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财政是国家治
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城市发展全局中扮演着资源配置者、
政策引导者和风险防范者的关键角色。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会议
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七项重点任务,找准财政的切入点和发力
点,切实履行好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职责。
(一)精准聚焦财力支撑,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构建科
学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财政工作需更
加注重系统性谋划与结构性优化,为城市群、都市圈、县城和
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一是健全城市群都市圈财政
协同机制。探索建立针对*城市群、*都市圈等跨区域重大基础
设施项目(如轨道交通、生态治理)建设的财政分摊和激励机
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融、生态共
治、服务共享,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县
城财政精准保障能力。深入研究县域财政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
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的瓶颈,加大省级财政对*等基础薄弱县的
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并设立县城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
力提升专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增强县域内生动力和发展活
力。三是完善城乡融合财政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
结构,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在财政投入
上的落实。研究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延伸覆
盖、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弥合城乡发展鸿
沟,畅通城市反哺乡村的财政路径。
(二)激发澎湃创新动能,赋能城市发展模式蝶变。创新是
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财政必须勇挑重担,通过优化投入
结构和制度设计,为城市注入强劲的“科创动能”。一是强化
新质生产力培育投入。设立市级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引导
基金,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基础平台在*市
的配套支持,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撬
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未来产
业,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二是深化城市更
新投融资改革。认真贯彻会议关于“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的
要求,会同住建等部门,创新城市更新筹资模式。在依法合
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展专项债适用范围,规范推广PPP新模
式(如特许经营),用好城市更新基金等市场化工具。建立健
全社会资本参与更新改造项目全流程的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和
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危旧房和老旧管网
更新的财政贴息、奖补力度。三是发挥财政改革牵引作用。聚
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
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和市民创业制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