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县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县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载体,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 好家园。在当前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的新时 期,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仅仅 是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更是承载着产业融合、科技创新、文 化传承与民生福祉的多功能综合平台。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水 平、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直接决定 了它的产业承载力、经济竞争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直接关 系到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推进高品质 城市建设,不仅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我 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 需要。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 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的决策部 署,回顾总结我县过去一段时期的城市建设工作,分析当前面 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未来三年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次会 议,既是一次回顾总结会,更是一次动员部署会,旨在动员全 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 度、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我县城市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回顾过去,成绩斐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的一年,是*城市建设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 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县上下在县 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城市建设工 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坚持高强度投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全县城 市建设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实 施的47个城建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年度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1亿 元,为县域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成功完成 了37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惠及居民近万户,小区环境、配 套设施和管理服务得到系统性提升。我们下大力气打通了城区 内多条“断头路”,城市微循环更加畅通,有效缓解了交通拥 堵问题。同时,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绿 地,见缝插绿,推窗见景,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 至38.5%,人民群众的宜居体验感显著增强。 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我们不仅注重城 市的“面子”,更下功夫做实城市的“里子”。在基础设施建 设方面,我们启动了新一轮的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部分片 区的供水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超 过50万平方米,让更多群众在冬日里感受到了温暖。城市公共 停车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新增公共停车位超过800个,有效 缓解了“停车难”问题。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补齐了城市 功能的短板,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我们坚持高标准管理,城市秩序井然有序。县城管局、住建 局、自然资源局以及各街道社区等单位紧密协作,常态化开展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在“两违”清零行动中,我们依法拆除了 一批违法建筑,有效遏制了违建蔓延的势头。闲置土地处置工 作取得突破,多宗土地被重新盘活利用。城市交通秩序、市场 经营秩序、环境卫生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个更加整洁、 有序、文明的城市形象正在逐步树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 果,凝聚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 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城市建设管理一线的全体同志,致 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审视当下,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城市建 设工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问题。 一是规划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仍有不足。过去的一些规划存 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对城市长远发展的系 统性考量。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区域 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复或遗漏的问 题。规划的科学性是最大的效益,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 费,规划的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们必须深刻吸取教训。 二是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依然较多。我们的城市框架虽然在 不断拉大,但地下管网、防洪排涝、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历 史欠账仍然突出。特别是城区部分区域的雨污分流系统不完 善,一遇暴雨便容易产生内涝,这既是民生痛点,也是城市安 全运行的重大隐患。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的布局和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差距。 三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重建设、轻管 理”的惯性思维在部分单位和干部思想中依然存在。城市管理 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时常出现“运动式”整 治、“一阵风”过后问题反弹的现象。在背街小巷、城乡接合 部等区域,环境卫生、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问题还比较突 出,需要我们用“绣花功夫”去解决。 四是要素保障的瓶颈制约亟待破解。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增 多,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以政府投 入为主的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吸引社会 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运营,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 题。 挑战固然严峻,但机遇更为难得。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以 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系列支持政策和资金项 目向县域倾斜。省市层面也把高品质城市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 的重要位置。更重要的是,全县人民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生 活品质有着强烈的期盼,这为我们推动工作提供了最广泛、最 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必须牢